一种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6075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模具制作;S2、钢筋预埋件放置;S3、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将模具运至振捣工位,用混凝土搅拌车将混凝土下料至模具内,在下料过程中,振捣工位的振捣频率控制在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制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在同步推进。传统的混凝土防撞栏的施工工艺常采用现浇方式,即在现场立模板后进行防撞栏的浇筑施工,该施工工艺建设周期长,且存在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能实现对混凝土防撞栏的预制,且预制效率高、预制质量好。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模具制作:制作出用于成型混凝土防撞栏的模具;
[0007]S2、钢筋预埋件放置:将钢筋网片以及预埋件放置在模具中预设的位置;
[0008]S3、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将模具运至振捣工位,用混凝土搅拌车将混凝土下料至模具内,在下料过程中,振捣工位的振捣频率控制在25

50HZ之间,待到下料完成后,将振捣工位的振捣频率调至167HZ以上,振捣工位的振捣总时长为30min;
[0009]S4、养护:将在振捣工位上振捣完成后的模具运至养护区进行自然养护,自然养护的时长为60

90min,自然养护结束后进行蒸汽养护,蒸汽养护的温度为50℃,时长为1.5h;
[0010]S5、脱模:养护完成后,将模具运至脱模工位进行脱模;
[0011]S6、清膜:脱模完成后,将模具内侧各个表面以及各个接缝处残留的混凝土块、混凝土浆清理出模具;
[0012]S7、重复预制:重复步骤S2

S6,直至混凝土防撞栏的数量达到预设要求。
[0013]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模具制作完成后,在模具的各个接缝处采用橡胶垫密封。
[0014]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与步骤S2之间还包括步骤S11、模具涂油:模具制作完成后,在模具与混凝土的接触面上涂脱模剂。
[0015]进一步地,在步骤S6与步骤S7之间还包括步骤S61、模具再次涂油:清模完成后,在模具与混凝土的接触面上涂脱模剂。
[0016]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蒸汽养护具体如下:使用蒸汽罩将自然养护完成后的带有模具混凝土防撞栏包覆,在蒸汽罩内布置蒸汽管道,将蒸汽管道与蒸汽发生器连接,蒸汽从蒸汽罩内的蒸汽管道逸出,先将模具加热后,再经由模具将热量传递给模具内的混凝土防撞栏。
[0017]进一步地,在步骤S6中,清模具体如下:使用抹子、刮刀、刷子以及压缩空气使模具内侧各个表面以及各个接缝处残留的混凝土块、混凝土浆从模具上脱落,然后将脱落的混凝土块、混凝土浆清理出模具后装入废料桶,然后通过水流冲走模具内的粉尘。
[0018]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模具制作完成后,在模具的四周设置可拆卸的防溢板,所述防溢板的高度为10cm。
[0019]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模具的底板采用3mm厚钢板、100mm厚保温棉以及1.5mm厚钢板按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层叠构成,在模具的底板制作完成后,在模具的底板开设排水孔,并在模具的底板上设置用于控制排水孔通断的排水阀。
[0020]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模具运至振捣工位振捣时,需要监测预埋件的摆放位置,当预埋件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应停止振捣,将预埋件的位置复位后再继续振捣。
[0021]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振捣工位采用振动台进行振捣;模具运至振捣工位的具体过程如下:模具由输送轨道支撑并运送至振动台上方,然后通过液压升降系统使输送轨道和模具同时下降,当模具下降至振动台上时,输送轨道继续下降50mm,模具与输送轨道分离,此时将模具与振动台锁定,随后用混凝土搅拌车将混凝土下料至模具内,并通过振动台进行振捣,振捣完成后,将模具与振动台解锁,通过液压升降系统使输送轨道上升直至输送轨道重新支撑模具并使模具与振动台分离。
[0022]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混凝土浇筑是通过混凝土搅拌车直接将混凝土下料斗模具内的,这样避免了二次转运带来的材料损耗,同时也节省了工时。而混凝土在下料过程中,会带入大量的空气,从而在混凝土中形成较大的气泡,此时振捣工位采用低频振动,即振动频率在25

50HZ之间,可以有效的去除混凝土中的大气泡,而混凝土下料完成后,振动工位采用高频振动,即振动频率在167HZ以上,可以有效地去除混凝土中残留的小气泡,从而使得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的现象,从而保证混凝土防撞栏的质量。而将总的振捣时长控制在30min,这样可以减少工时浪费,即30min的振捣已经能达到较好的振捣效果,如继续增加时长,振捣效果提升甚微。另外,上述施工步骤中,通过自然养护和蒸汽养护可以加速混凝土防撞栏的硬化速度,同时也能避免混凝土防撞栏出现干缩裂纹,保证其生产质量。而通过清膜步骤将模具内侧各个表面以及各个接缝处残留的混凝土块、混凝土浆清理出模具,可以使模具在循环使用时避免因上一循环过程中遗留的杂物影响混凝土防撞栏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混凝土防撞栏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参照图1所示,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模具制作:制作出用于成型混凝土防撞栏的模具;S2、钢筋预埋件放置:将钢筋网片以及预埋件放置在模具中预设的位置;S3、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将模具运至振捣工位,用混凝土搅拌车将混凝土下料至模具内,在下料过程中,振捣工位的振捣频率控制在25

50HZ之间,待到下料完成后,将振捣工位的振捣频率调至167HZ以上,振捣工位的振捣总时长为30min;S4、养护:将在振捣工位上振捣完成后的模具运至养护区进行自然养护,自然养护的时长为60

90min,自然养护结束后进行蒸汽养护,蒸汽养护的温度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模具制作:制作出用于成型混凝土防撞栏的模具;S2、钢筋预埋件放置:将钢筋网片以及预埋件放置在模具中预设的位置;S3、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将模具运至振捣工位,用混凝土搅拌车将混凝土下料至模具内,在下料过程中,振捣工位的振捣频率控制在25

50HZ之间,待到下料完成后,将振捣工位的振捣频率调至167HZ以上,振捣工位的振捣总时长为30min;S4、养护:将在振捣工位上振捣完成后的模具运至养护区进行自然养护,自然养护的时长为60

90min,自然养护结束后进行蒸汽养护,蒸汽养护的温度为50℃,时长为1.5h;S5、脱模:养护完成后,将模具运至脱模工位进行脱模;S6、清膜:脱模完成后,将模具内侧各个表面以及各个接缝处残留的混凝土块、混凝土浆清理出模具;S7、重复预制:重复步骤S2

S6,直至混凝土防撞栏的数量达到预设要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模具制作完成后,在模具的各个接缝处采用橡胶垫密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与步骤S2之间还包括步骤S11、模具涂油:模具制作完成后,在模具与混凝土的接触面上涂脱模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与步骤S7之间还包括步骤S61、模具再次涂油:清模完成后,在模具与混凝土的接触面上涂脱模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防撞栏预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蒸汽养护具体如下:使用蒸汽罩将自然养护完成后的带有模具混凝土防撞栏包覆,在蒸汽罩内布置蒸汽管道,将蒸汽管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欢邓庆明唐维余浩杨基张子文邓可龙
申请(专利权)人: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