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9900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与系统,解决现有供热失调的技术问题。包括:物理感知层,有序采集确定区域内供热状态数据和调节阀状态数据;设备控制层,接收根据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形成的驱动数据,控制确定区域内调节阀的工作状态;数据融合层,形成数据采集计算节点,将所述确定区域内相关采集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根据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和控制预期形成所述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驱动调节阀,智能决策层,与数据融合层交互,形成供热地域内确定区域的供热状态监控,通过调整所述控制预期和所述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干预控制策略的形成。对采暖系统实现有效控制和精准调节,大大提高管理和节能水平。理和节能水平。理和节能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与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采暖
,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0003]现有技术中,绝大部分的供热采暖系统在供热调节时采用供给侧调节的方式,一般按照采暖室外温度和历史经验绘制采暖调节曲线,并根据采暖调节曲线确定一次侧和二次侧供水温度,并配合客户投诉和上门测温对供水温度进行适当修正,这种方式常常造成供热管网上各个楼栋之间、一个楼栋的各用户之间供热温度差异较大,只能靠手动调节适当予以调节和修正,很难彻底解决温度失调的问题,据调查统计采暖季很多供热系统同一区域或同一楼栋内有的用户室温高达25℃甚至更高,而同时有的用户则不达标,形成采暖用户各楼栋以及各用户间供热失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与系统,解决现有供热失调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包括:
[0006]物理感知层,用于形成并行采集通道,有序采集确定区域内典型用户室内、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和热力交换站的供热状态数据和调节阀状态数据;
[0007]设备控制层,用于形成供回水管路调节阀的并行控制通道,接收根据所述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形成的驱动数据,控制所述确定区域内调节阀的工作状态,改变所述确定区域内热用户的室内温度间的温度差异;
[0008]数据融合层,用于形成数据采集计算节点,将所述确定区域内相关采集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根据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和控制预期形成所述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驱动调节阀,使得热用户室内温度趋于平衡;
[0009]智能决策层,用于与数据融合层交互,形成供热地域内确定区域的供热状态监控,通过调整所述控制预期和所述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干预所述供热地域内确定区域热量供给控制策略的形成。
[0010]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物理感知层包括:
[0011]室内温度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确定建筑类型中典型热用户室内的温度变化信号;
[0012]热力站二次侧管路温度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分支的温度变化信号。
[0013]热力站二次侧管路压力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分支的压力变化信号。
[0014]热力站二次侧管路热量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分支的热量密度
变化信号。
[0015]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设备控制层包括:
[0016]物联网管路调节阀,用于作为受控端与控制端形成专用数据链路,根据接收的控制数据调整调节阀阀门开度。
[0017]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数据融合层包括:
[0018]边缘处理器,用于接收确定区域内的采集数据和受控端的反馈数据,根据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和控制预期形成确定区域内关联受控端的供热控制策略,驱动控制关联受控端的调节阀阀门开度,使确定区域内关联热用户室内温度趋于平衡。
[0019]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决策层包括:
[0020]供热调节监控平台,用于与各边缘处理器进行交互,将供热地域内热用户的供热状态进行整体展示和监控;
[0021]供热调节管理平台,用于调整控制预期和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形成供热地域内确定区域热量供给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的修正。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利用上述的控制调节系统,在所述数据融合层中形成的处理过程,包括:
[0023]获取所辖确定区域内具体建筑类型的典型用户的即时室温数据;
[0024]获取所辖确定区域内热用户的调节阀状态数据;
[0025]根据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通过典型用户的即时室温数据模拟一般用户的关联室温数据;
[0026]根据关联室温数据针对即时室温数据的差异趋势,形成差异趋势减小的均衡调整系数;
[0027]根据典型用户的调节阀状态通过均衡调整系数调整关联一般用户的调节阀状态;
[0028]获取所辖确定区域内的温度控制预期,根据即时室温数据针对温度控制预期的阶段差异,形成阶段差异消除的阶段调整系数;
[0029]通过阶段调整系数调整典型用户的调节阀状态。
[0030]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通过与各隔热用户连通的供热供回水分支管路上物联网管路调节阀之间建立的数据传输链路识别调节阀,根据历史采集数据校验调节阀状态。
[0031]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包括:
[0032]公式中t
yd
为一般用户室温,t
d,i
为距离一般用户最近的上层及下层典型用户的室温,t
d,j
为距离一般用户最近的左侧及右侧典型用户的室温,α为采暖方式修正系数,β为层高修正系数,η为客观环境修正系数,根据试验数据及实际运行数据修正。
[003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智能决策层中形成的处理过程,包括:
[0034]通过各边缘处理器进行数据交互,将供热地域内热用户的供热状态进行整体展示和监控;
[0035]调整控制预期和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形成供热地域内确定区域热量供给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的修正。
[003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方法与系统控制调节系统形成基于现有供
热系统对热力分配均衡度的主动调节技术手段,对采暖系统实现有效控制和精准调节,大大提高管理和节能水平。能够实现用户需求侧响应,实现按需供热、精准供热。可以应用于供热系统换热站及热用户供热调节,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37]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0038]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利用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形成的供热控制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0]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中物联网管路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在图1中,本实施例包括:
[0043]物理感知层10,用于形成并行采集通道,有序采集确定区域内典型用户室内、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和热力交换站的供热状态数据和调节阀状态数据。
[004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供暖系统在供热地域内通过热力交换站将一次侧热力交换至二次侧,通过二次侧分布的多级供回水管路在确定区域内形成对热用户的供热。对于确定区域具有不同的划分尺度,包括但不限于小区楼群、楼栋、单元或楼层,以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理感知层,用于形成并行采集通道,有序采集确定区域内典型用户室内、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和热力交换站的供热状态数据和调节阀状态数据;设备控制层,用于形成供回水管路调节阀的并行控制通道,接收根据所述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形成的驱动数据,控制所述确定区域内调节阀的工作状态,改变所述确定区域内热用户的室内温度间的温度差异;数据融合层,用于形成数据采集计算节点,将所述确定区域内相关采集数据进行数据融合,根据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和控制预期形成所述确定区域内热量供给控制策略驱动调节阀,使得热用户室内温度趋于平衡;智能决策层,用于与数据融合层交互,形成供热地域内确定区域的供热状态监控,通过调整所述控制预期和所述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干预所述供热地域内确定区域热量供给控制策略的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感知层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确定建筑类型中典型热用户室内的温度变化信号;热力站二次侧管路温度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分支的温度变化信号。热力站二次侧管路压力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分支的压力变化信号。热力站二次侧管路热量传感器模组,用于采集二次侧供回水管路分支的热量密度变化信号。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控制层包括:物联网管路调节阀,用于作为受控端与控制端形成专用数据链路,根据接收的控制数据调整调节阀阀门开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融合层包括:边缘处理器,用于接收确定区域内的采集数据和受控端的反馈数据,根据热用户典型室温模型和控制预期形成确定区域内关联受控端的供热控制策略,驱动控制关联受控端的调节阀阀门开度,使确定区域内关联热用户室内温度趋于平衡。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的控制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决策层包括:供热调节监控平台,用于与各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丽莹孙健朱翼虎郭卫国范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