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866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包括管壳、有孔加强帽、由管壳底部向上依次分层装入的主装炸药、传爆炸药和激发炸药,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安装于管壳内的圆柱形内管,内管下端抵接管壳底部,内管外壁紧贴管壳内壁,主装炸药和传爆炸药位于内管内,有孔加强帽安装在内管上,激发炸药装在有孔加强帽内,还包括U型结构本体,及附在本体底部外表面的涂层形成的激发组件,该激发组件口朝上装在有孔加强帽上,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的雷管,工艺简单且安全可靠。全可靠。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


[0001]本技术涉及雷管
,尤其涉及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雷管装药结构中一般包含起爆药、传爆药及猛炸药等,而起爆药具有较高的热感度、机械感度等,在雷管的生产加工、使用过程带来了许多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安全生产方面,起爆药的生产工序如药剂的出料、干燥、雷管装填、压药过程等都曾经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
[0003]后来无数研究学者先后开发了多种无起爆药雷管,但此种工艺复杂,不利于推广;同时部分雷管设置厚度变化的管壳及加强帽,由于管壳内壁有凸出的台阶,加强帽安装在台阶上,通过台阶进行装药限位,一方面加强装药约束性,提高起爆可靠性,另一方面保证适当的装药密度,使得爆轰波更好的逐级传递,此种管壳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0004]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且可靠的内冲击安全雷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工艺简单且安全可靠的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包括管壳、有孔加强帽、由管壳底部向上依次分层装入的主装炸药、传爆炸药和激发炸药,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安装于管壳内的圆柱形内管,内管下端抵接管壳底部,内管外壁紧贴管壳内壁;主装炸药和传爆炸药位于内管内;有孔加强帽安装在内管上,所述激发炸药装在有孔加强帽内;还包括激发组件,所述激发组件包括U型结构的本体,及附在本体底部外表面的涂层,所述激发组件口朝上装在有孔加强帽上。
[0006]还包括卡口及注塑件,所述注塑件下端深入激发组件内部,所述卡口卡在注塑件上,封闭所述激发组件开口,形成较小的封闭空间,便于短时间内压力剧增。
[0007]激发组件的本体的底部向本体内腔凸出,利于底部迅速变形。
[0008]更进一步的,本体底部预制有压痕,产生弱连接,便于爆破是迅速爆破产生碎步。
[0009]以上内冲击式安全雷管为电子雷管。
[0010]可替换的另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包括管壳、有孔加强帽、由管壳底部向上依次分层装入的主装炸药,传爆炸药,激发炸药,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安装于管壳内的圆柱形内管,内管的下端抵接管壳底部,内管外壁紧贴管壳内壁;还包括激发组件,所述激发组件包括U型结构的本体,及附在本体底部外表面的涂层,所述激发组件口朝下装在内管上;所述主装炸药位于内管内,所述传爆药位于激发组件内;
[0011]有孔加强帽口朝下安装在激发组件上,所述激发炸药位于有孔加强帽内。
[0012]优选的,本体的底部向本体内腔凸出。
[0013]更优选的,本体底部预制有压痕。
[0014]采用本结构的内冲击式安全雷管,简化了管壳工艺结构的同时可以实现装药的约束性及装药密度的控制,另外与激发组件组合,避免了起爆药导致的生产安全问题,提高了
雷管生产的安全性,因此才用本技术结构的雷管在保证产品可靠起爆的基础上工艺更加简单,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15]以下根据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6]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剖面示意图;
[0017]图2:内管示意图;
[0018]图3: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局部剖面示意图。
[0019]1、1',管壳;2、2',内管;3,主装炸药;4,传爆炸药;5,有孔加强帽;6,激发炸药;7,点火头壳体;8,本体; 9,点火药;10,卡口;11,注塑件;12,卡腰;13,柱塞; 81,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等方位词语,仅是根据附图中零件的放置方式而进行的描述,以便更容易理解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包括管壳1,管壳1的内部装有一个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的内管2,内管2的下端抵靠在管壳1的底部,内管2内由管壳1的底部向上分层装有主装炸药3和传爆炸药4。主装炸药3采用一装一压或二装二压进行定位压;主装炸药3上装有松装的传爆炸药4。传爆炸药4上方装有孔加强帽5,有孔加强帽5装入管壳1内时,抵在内管2上。有孔加强帽5安装时向下按压,直至底端抵到内管2上而停止。有孔加强帽5内装有激发炸药6。有孔加强帽5可口朝上安装在内管2上;也可口朝下安装在内管2上,有孔加强帽5的结构、工艺和材料等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有孔加强帽5的底部上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传火孔。
[0022]有孔加强帽5上安装有激发组件,激发组件包括U型结构的本体8,本体8的底部外表面附着有涂层81。激发组件的本体8口朝上通过压合使其下端抵靠在有孔加强帽5的上端。涂层81紧贴在激发炸药6。因此内管2、有孔加强帽5和激发组件成逐层叠加的方式装在管壳1内,使所有炸药均有双层防护。涂层81可选树脂、玻璃釉或瓷质材料中的一种,瓷质材料可为搪瓷或陶瓷,在大压力下便于产生尖、硬碎片,能快速刺入炸药中,形成热点反应,引爆下级装药完成爆轰。涂层81位于靠近激发炸药的一侧表面上,即本体8的底部外表面上。本体8可以为平底结构,优选的本体8底部向本体U型内腔凹陷,一方面凹陷处可涂覆涂层81,另一方面凹陷可产生聚能效应。更优选的,本体8的底部可预制压痕,压痕可为圆形,十字形或米字形等不同的形状,形成弱连接,便于破裂时更可靠的引燃下级炸药。本体8的材质可为金属材料,如冷压板或铜材质中的一种。
[0023]激发组件的本体8内悬置有点火头组件,点火头组件包括中空的圆筒形的点火头壳体7及封装点火头壳体和电子元件的注塑件11,点火头壳体7的内部装有点火药9。在点火头壳体7上方与注塑件11连接的位置,对管壳1进行收紧,形成卡口10。卡口10使管壳1一周向内收缩,管壳1的内表面卡在激发组件的开口处,并抵靠在注塑件11的外圆周面上,使点火头组件封闭在激发组件本体8内。由于点火药封闭在一个较小的空间,点燃后,点火头壳体7内部空间压力突变,从而可靠压迫激发组件本体8底部变形,使得涂层81粉碎性开裂,刺
入激发炸药6内,达到起爆的目的。
[0024]注塑件内封装有PCB板,PCB板上连接有脚线,在PCB板的上方采用柱塞13进行封口,在柱塞13的下部位置对管壳1进行卡腰,对其进行固定。脚线通过柱塞13伸出到管壳1外。卡腰12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形式,本技术不做限制。
[0025]此种结构针对电子雷管,可实现对雷管的延时控制等。
[0026]如图3所示,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普通雷管,包括管壳1',管壳1'的内部装有一个两端开口的圆柱形的内管2',内管2'的下端抵靠在管壳1'的底部,内管2'内由管壳1'的底部向上装有主装炸药3,主装炸药3采用一装一压或二装二压进行定位压;主装炸药3上装有传爆炸药4。内管2'上安装一个激发组件,激发组件包括U型结构的本体8,本体8的底部的内表面附着有涂层81,本体8口朝下抵压在内管2'的上边沿,传爆炸药4位于本体8内,涂层81位于本体8靠近传爆炸药4的一侧。与上个实施例相同,涂层81可选树脂、玻璃釉或瓷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包括管壳、有孔加强帽、由管壳底部向上依次分层装入的主装炸药、传爆炸药和激发炸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内管,所述内管安装于管壳内,下端抵接管壳底部,内管外壁紧贴管壳内壁;所述主装炸药和传爆炸药位于内管内;所述有孔加强帽安装在内管上,所述激发炸药装在有孔加强帽内;还包括激发组件,所述激发组件包括U型结构的本体,及附在本体底部外表面的涂层,所述激发组件口朝上装在有孔加强帽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口及注塑件,所述注塑件下端深入激发组件内部,所述卡口卡在注塑件上,封闭所述激发组件开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底部向本体内腔凸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冲击式安全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登程邓小娟郭乃铭李董敏崔国炼曹玉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