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孔隙模型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57801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6: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开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碎屑岩储层的研究重点逐渐转移到低孔渗、致密砂岩。相比于常规储层,致密砂岩原生孔隙度由于强烈压实和胶结作用而大量损失,次生孔隙以及各类微孔成为重要的储集空间,甚至超过原生孔,孔隙结构复杂。
[0003]长期以来对致密砂岩、页岩孔隙表征具有如下特点:1、表征重点集中与孔隙和喉道形态、大小表征;2、表征手段包括半定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定量(高压压汞、核磁共振、CT、氮气吸附等);3、不同表征手段往往都基于单一孔喉模型来计算孔隙、喉道的相关参数;4、不同技术手段之间缺乏有效融合。
[0004]目前,现有技术往往是基于单一孔隙喉道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转换计算,获取孔隙喉道的某一方面特征,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储层孔隙往往存在不同的孔喉模型;不同测试技术之间缺乏有效融合,薄片电镜获取的是孔隙二维信息,核磁获取的是孔隙半径分布,高压压汞获取的是喉道大小及所连通孔隙体积的分布。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缺乏融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是提供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将不同类型测试手段获取的孔隙、喉道信息进行有效融合,最终构建出包含孔隙、喉道各类特征参数的多信息孔隙模型。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获取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二维特征参数;
[0008]步骤2:获取不同级别喉道控制的孔隙体积、孔径分布参数;
[0009]步骤3:建立矩阵方程计算不同级别喉道连通孔隙的成因、孔径、体积参数;
[0010]步骤4:构建喉道

孔隙多信息模型。
[0011]作为优选,步骤1中,具体步骤如下:
[0012]1.1)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获取二维孔隙图像;
[0013]1.2)利用Image J软件对图像进行孔隙提取和表征,获取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二维关键特征参数,包括孔径、圆度、伸长率和面孔率;
[0014]1.3)根据获取的不同成因类型孔隙面孔率,计算不同孔隙对孔隙度的贡献。
[0015]作为优选,步骤2中,具体步骤如下:
[0016]2.1)选取代表性样品开展饱和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分析,获取全孔隙半径的分布;
[0017]2.2)开展不同离心条件实验,设置依次递增的离心速度条件,开展多次离心实验;
每次离心实验之后,将离心速度转换为喉道半径,并开展核磁共振,获取不同半径喉道所控制孔隙的孔隙体积及孔径分布。
[0018]作为优选,步骤3中,具体步骤如下:
[0019]3.1)设将孔隙渗流级别划分为3级,根据不同离心T2曲线变化,可获得不同渗流级别的可动孔隙体积和孔径分布;
[0020]3.2)综合利用薄片、电镜以及CT扫描孔隙识别获取不同成因类型孔隙体积和孔径分布;不同成因类型孔隙体积包括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和微孔隙体积;
[0021]3.3)设渗流级别i的可动孔隙总体积为V
i
(i=1,2,3),其中不同渗流级别的粒间孔隙体积、溶蚀孔隙体积和微孔隙体积分别为V
i

a
、V
i

b
、V
i

c
,那么:
[0022]V
i
=V
i

a
+V
i

b
+V
i

c
[0023]同时,同一种类型孔隙(如粒间孔隙V
a
)又被不同级别喉道连接,因此:
[0024]V
a
=V1‑
a
+V2‑
a
+V3‑
a
[0025]据此建立矩阵方程,以薄片、电镜和CT扫描孔喉参数为约束条件,利用MATLAB进行迭代计算,获取V
i

a
、V
i

b
、V
i

c
最优解。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构建致密储层多信息融合的喉道

孔隙模型的方法,能够有助于阐明储层联通性和储集性的内在联系及协同演化过程,揭示储层流体赋存流动差异的内在原因,克服了经典碎屑岩孔隙演化模式只研究孔隙类型、孔隙度变化的局限性。
[002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基于薄片获取不同类型孔隙的特征参数,建立孔隙类型关键特征参数的识别数据库,采用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的数学方法开展核磁共振不同渗流级别的孔隙参数的迭代计算,该方法可以克服长期以来不同测试手段信息融合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0029]图2为实施例中各渗流级别孔隙的特征参数矩阵计算模型的示意图;
[0030]图3为实施例中不同级别喉道

孔隙配置特征及关键参数表征示意图;
[0031]图4为实施例中喉道

孔隙“树状”分布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0033]实施例
[003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35]步骤1:获取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二维特征参数;
[0036]具体步骤如下:
[0037]1.1)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获取二维孔隙图像;
[0038]首先将柱样进行切割,取部分进行薄片、电镜观察,剩余部分进行核磁共振和CT扫描。对样品进行洗油处理,并注入蓝色铸体,磨制成铸体薄片,薄片厚度0.04mm,略厚于常规
厚度(0.03mm),以便后续氩离子剖光。利用偏光显微镜获取岩石铸体薄片图像。薄片单偏光观察难以识别粘土矿物等组分内微孔的孔隙参数,因此须利用离子减薄仪对铸体薄片进行二次减薄,利用场发射电镜进行微孔参数观察。将抛光好的薄片用导电胶固定于样品台上,采用离子溅射仪镀厚度约为15n铂金薄膜。
[0039]1.2)利用Image J软件对图像进行孔隙提取和表征,获取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二维关键特征参数,包括孔径、圆度、伸长率和面孔率;该方法观察视域大,可获取原生粒间孔、溶蚀孔等相对较大且连通的孔隙参数。
[004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获取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二维特征参数;步骤2:获取不同级别喉道控制的孔隙体积、孔径分布参数;步骤3:建立矩阵方程计算不同级别喉道连通孔隙的成因、孔径、体积参数;步骤4:构建喉道

孔隙多信息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具体步骤如下:1.1)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获取二维孔隙图像;1.2)利用Image J软件对图像进行孔隙提取和表征,获取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二维关键特征参数,包括孔径、圆度、伸长率和面孔率;1.3)根据获取的不同成因类型孔隙面孔率,计算不同孔隙对孔隙度的贡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具体步骤如下:2.1)选取代表性样品开展饱和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分析,获取全孔隙半径的分布;2.2)开展不同离心条件实验,设置依次递增的离心速度条件,开展多次离心实验;每次离心实验之后,将离心速度转换为喉道半径,并开展核磁共振,获取不同半径喉道所控制孔隙的孔隙体积及孔径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储层喉道

孔隙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具体步骤如下:3.1)设将孔隙渗流级别划分为3级,根据不同离心T2曲线变化,可获得不同渗流级别的可动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海华张秋霞易勤凡朱光仪梁兴王高成杜建平王建君芮昀史树有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