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哲忠专利>正文

骨髓内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776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骨髓内钉,其主要是由一内钉本体,于其二端分设有一螺钉尖部及一螺钉尾部,其两端之间的中央部位则形成一段平滑部,而上述的螺钉尾部并螺固有一螺帽所构成;其中,螺钉尖部是呈头尖具粗螺纹状,另,中央平滑部未设螺牙处占有总长度较大部分,较容易将其调控对应于骨头折断部位,且于实际应用加压时,也能平均分担所需承受的应力,又,该内钉本体的螺钉尖部及螺钉尾部的直径,都大于平滑部直径,以达坚稳的骨折复位固定作用,以达到良好的辅助输合治疗效果。(*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骨髓内钉,尤指一种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以增加其整体强度并减少内钉由应力集中位置断裂的情形,而能达到更坚稳的骨折复位固定作用,以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促使骨折容易愈合及缩短愈合冶疗时间的功效。在所有意外伤害中,锁骨的骨折为一般常见的意外伤害中的一种,而就目前骨折的冶疗处理方式为(1)徒手整复,合并海绵八字绷带或石膏八字带固定;(2)开刀整复及内固定,如骨髓内钉或钢板作内固定。多数的病例以徒手整复及八字带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小部份的病例才需要开刀治疗。然而许多骨折形态或部位不易徒手整复,即使徒手整复也不易得到理想的固定作用,而延长骨折愈合的时间;而开刀疗法,既可得坚稳的固定作用,且可得完全的骨折复位效果,并可缩短愈合时间,实为一良好的治疗方法,而为了要减少因开刀导致无愈合情形发生,以及其它并发症,乃将对骨折痊愈有益的压迫性髓内钉疗法,引用于骨折上。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为一横位式稳定形骨折,此种骨折只需以适当压力加压固定后,骨折处即稳定接合而不致变形,此即为最理想的固定情况;假设骨折为图2,图3所示的斜位式骨折情形,是属不稳定形,在加压固定后,由于分力关系将导致斜向异位,太大的位移将使骨折处扭曲,固定加压作用因而减低,将会产生左右位移的情形,而无法以有效地加压达到稳定固定作用;又,传统骨髓内钉的内钉本体3不是未设螺纹加压设计,就是将骨髓内钉设有螺纹的平滑部位33设成极短,容易在钉入骨折处时无法确实对应折断部位,而令其非常接近螺纹部位与平滑部交界处的应力集中点,且螺纹部位的直径也小于平滑部位33直径,因此临床上使用时,容易因强度不足而发生断裂病例,且最容易由螺纹部位与平滑部位交界点附近的应力集中点产生断裂,如此,将使断钉滞留于骨髓内而不易取出;另,锁骨干骨折,在复位后打入髓内钉,依材料力学上分析,横杆中央承受挠性力为主,其受力大小与方向(如图14所示),因两端嵌入锁骨骨密质部内,视与整个锁骨为一体,受力情况如同两手拇指与食指紧掐住两钉端,受力时两端往下,而中央为往上,因此,中央平滑部有效长度如能适当予以加长,即能有效避免应力较大区域恰位于钉部较脆弱部位,降低折钉的可能性。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髓内钉,其主要是特别将攻设于内钉本体二端的钉尖部及钉尾部的螺牙直径设成大于内钉本体平滑部的直径,并令未设螺纹的平滑部有效长度加长,使能发挥较佳的坚实固定效果,减少应力集中的情形,而在各部位平均分担加压的承受应力时,降低内钉产生断裂的可能性,且较长的平滑部具有较佳的断裂点对应功能。本技术的此种骨髓内钉,其螺钉尖部直径是设呈较大于螺钉尾部的直径,使其螺钉尖部不仅易于稳固嵌入骨折近端的骨质密质部,并减少加压而产生位移的情形,且可当髓内先期骨髓凿穿之用,而无需通过其它器械代为凿髓,以简化开刀流程、缩短开刀整复时间,此为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又,本技术螺尖钉部直径大于螺钉尾部的直径,因此,使得在最后以螺帽锁压骨折远端时,能由于螺钉尾部的直径较受螺钉尖端凿穿的孔直径小,而产生远段端滑动致使骨折点密接压合的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主要由内钉本体及螺帽等部分组成,其在内钉本体设有一螺钉尖部及一螺钉尾部,螺钉尖部与螺钉尾部间形成一平滑部,螺钉尾部上螺固有螺帽,螺钉尖部呈粗螺纹状,且螺钉尖部及螺钉尾部的直径均大于平滑部的直径,这样螺钉尖部更易于嵌入卡住骨质密质部,发挥更佳的坚实固定效果,且螺钉尾部直径略小于螺钉尖部的直径,这样有利于螺钉尖部发挥先期凿穿骨髓的作用。平滑部的长度大于螺钉尖部与螺钉尾部的长度之和,这样可使各部位平均分担压力以有效减少应力集中的情况,降低骨髓内钉发生断裂的可能性。至于本技术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依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图1为横向骨折以传统髓内钉加压后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斜向骨折利用传统髓内钉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斜向骨折螺帽加压后可能折损的结构剖面示意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对远位骨髓进行凿穿操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对近位骨髓进行凿穿操作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尾端逆向穿置于远位骨髓内的操作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进行接续穿置的操作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以螺帽定位的操作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状态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应用于横向骨折的状态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应用于斜向骨折的状态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应用于斜向骨折的加压后状态示意图;图14为骨折受压后力学分析状态示意图。请参考各图,由图所示可知,本技术结构主要是由一内钉本体1,于其上设有一螺钉尖部11、一螺钉尾部12,两端之间则形成一平滑部13,而上述的螺钉尾部12并得螺固有一螺帽2;上述螺钉尖部11是呈较大直径的粗螺纹状,使其更易于嵌入卡住骨质密质部,且可当先期凿穿之用(如图5、图6),另,中央位置的平滑部13,于螺帽2加压时可进行位移压迫定位作用,增加坚稳固定效果,且平滑部13未攻设螺纹处的长度特别设成占有整体长度的较大部份,使其在内钉本体1的有效轴长增长,穿置于骨髓中时,更容易让平滑部13对应于骨折断点,因此于实际应用加压时,能避免骨折断点对应于螺纹部位而产生应力集中,能平均承受应力于整支内钉本体1上;另,该内钉本体1的螺钉尾部12直径都特别制在略大于平滑部13的直径,且螺钉尾部12直径又可略小于螺钉尖部11的直径,让螺钉尖部11能直接进行先期凿穿骨髓的作用,无需再借助其它工具,而具有缩短作业时间(即开刀时间)的作用,且使用定位后,再配合螺钉尾部12上的螺帽2锁入辅助定位,及通过螺帽2的渐行锁入达到致使远段骨折微微向近段滑靠,达到有效加压骨折部位的效果,即能达到极高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左右位移,能有效地加压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请参图5-图9所示,由图所示可知,当手术操作时,先将皮肤切开,再锁骨于断端作适当距离的最小骨膜剥离;利用内钉本体1的螺钉尖部11尖端粗螺纹作远位骨髓4凿磨,再以同样方法,反向于近位骨髓4内凿磨,通过气钻逆行性打入远位段,以气钻夹住螺钉尾部12,缓缓退行,使螺钉尖部11微微突出于骨折断端,同时将骨折完全复位,以持骨器牢牢夹紧,再将内钉本体1缓缓转入原先断磨好的骨髓4内,直至螺钉尖部11微微穿出近位骨折段的骨密质部为止;最后再以螺旋板子把螺帽2牢牢加压锁紧,以达加压作用,且在螺帽2之后约2毫米处剪除多余的尾部12,需予强调的是由于在远位骨折段内的上述凿孔直径,因较螺丝钉尾部12的直径大,因此在加压过程远位骨折段有随加压趋势有向近位骨折段位移压合的作用,使骨折复位固定作用更为坚稳,以缩短愈合时间,以达到良好的愈合治疗效果。请参图10及图11、图13所示,本技术穿置骨髓4内定位时,其穿置于骨髓4内的部份大多为平滑部13,因此其骨髓断裂点必然对应于平滑部13,而避免对应于具有螺纹部位,可防止因直径变化点的应力集中断裂情况,也能改进传统骨髓内钉的缺点。由上所述可知,本技术的骨髓内钉,确实具有强度增加,不易断裂的功效,能改进常见骨髓内钉由于直径变化导致应力集中易于断裂的缺点。权利要求1.一种骨髓内钉,其主要由内钉本体(1)及螺帽(2)等部份组成,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骨髓内钉,其主要由内钉本体(1)及螺帽(2)等部份组成,其特征在于:内钉本体(1)设有一螺钉尖部(11)及一螺钉尾部(12),螺钉尖部(11)与螺钉尾部(12)间形成平滑部(13),平滑部(13)的长度大于螺钉尖部(11)与螺钉尾部(12)的长度之和,螺钉尾部(12)上螺固有螺帽(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哲忠
申请(专利权)人:杨哲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