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7190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该装置包括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鸟类栖息区、鱼类栖息区和水生植物区;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内环边缘处安装有椭圆状的固定檐;鸟类栖息区包括并排设置的鸟类栖息桩、水面栖息绳以及外侧栖息杆,鸟类栖息桩安装有遮雨棚和鸟巢;鱼类栖息区包括外网、底部密网和铺放的鹅卵石;水生植物区包括若干水生植物种植篮,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上开设有水生植物种植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营造了鸟类、水生植物和鱼类三者的共同生态区;装置外观新颖,无需固定在水底淤泥中,可用于人工湿地及湖泊,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和景观效应。和景观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系统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构筑生态家园、维持生态平衡一直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鸟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对所食食物具有密度制约作用,是种子和营养物质运输工,鸟类的活动行为对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具有稳定作用。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顶极群落,是很多生物的渔获对象,对其他类群的存在和丰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鱼类是食物链或食物网的重要成员,为构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其利用根系作用对水体进行环境修复,同时也是鱼类等水下生物栖息、嬉戏的媒介。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易于获取,成本低,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栽植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手段。
[0003]对于水域生态系统,鸟类、鱼类、水生植物可和谐共生。例如鸟类可以鱼类等水生动物为食,鱼类可以食取小型水生植物或者根系上的营养物质,而水生植物通过自身的生长为水下生物营造了富氧环境,同时其根系对周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
[0004]但是近年来,水域上可提供给鸟类栖息的装置类型不多,很多鸟类栖息桩是固定在湿地河床泥下的,不可移动,只能用于岸边或者浅水区域,现有中缺少能够用于水域中间的、无需固定水下淤泥中的鸟类栖息装置,且能够满足生物多样性、有效维持生态平衡的鸟类栖息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该装置包括:
[0008]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内环边缘处安装有椭圆状的固定檐;
[0009]鸟类栖息区,所述鸟类栖息区包括安装在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中心部处上部的若干并排设置的鸟类栖息桩,安装在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中心部处下部的水面栖息绳,以及安装在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外侧的外侧栖息杆;所述鸟类栖息桩包括倒U形的桩体,所述桩体的侧杆底端与固定檐固定,侧杆顶端安装有遮雨棚,侧杆中部安装有鸟巢,所述桩体的横杆上侧向内凹陷形成有水槽;
[0010]鱼类栖息区,所述鱼类栖息区包括鱼类栖息区外网、鱼类栖息区底部密网和鹅卵石,所述鱼类栖息区底部密网的外边缘和固定檐之间通过鱼类栖息区外网连接,所述鱼类
栖息区底部密网上铺放有鹅卵石;
[0011]水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包括若干水生植物种植篮,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上开设有与水生植物种植篮配合的水生植物种植孔。
[0012]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由聚乙烯、聚丙烯或其改性材料制成。
[0013]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尖端部形成有利于在水中定向移动的船舵状结构,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外侧安装有漂浮载体固定栓。
[0014]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长轴长度为2000~3000mm,长轴和短轴的长度比值为1.4~1.8:1,厚度为150~250mm。
[0015]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鸟类栖息桩的桩体由硬质塑料制成,且表面呈便于鸟类抓稳站立的粗糙结构。
[0016]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桩体的高度为800~1000mm,所述桩体上水槽的横截面为矩形。
[0017]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鸟类栖息桩的鸟巢由藤条材质编制而成,内部放置枯草。
[0018]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鱼类栖息区的鸟类栖息桩的鱼类栖息区外网、鱼类栖息区底部密网由多条交织的轻质钢丝网编制而成。
[0019]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鱼类栖息区外网的整体高度为1000~2000mm,其中底部放置鹅卵石处的密网高度为200~300mm。
[0020]进一步地,上述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两组红外摄像头,一组位于空心漂浮载体内环边缘处,另一组位于水下的鱼类栖息区外网上。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鸟类栖息与繁殖、鱼类栖息与繁殖(或贝类)为一体,在水生植物的绿色环绕下,达到生物与植物生态和谐共生,在小范围内即可以达到生物多样性及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
[0023]2、装置可移动至水面上任一处漂浮,无需固定在水下淤泥中,不必担心水面涨落问题,其可以在水体中央停留,便于鸟类长距离飞行后在水面中央寻找栖息地。
[0024]3、较大的空心载体稳固,鸟类起飞时虽会使其暂时晃动,但不会侧翻,尤其是多个装置串联后效果会更好。
[0025]4、装置内生物栖息形式多样化,鸟类可在栖息绳或者栖息杆上零距离接触水面饮水嬉戏,鱼类可以在水生植物根系上或者鹅卵石上栖息。
[0026]5、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后,装置将为一个小型生态浮床,绿色环岛状,并对水质进行净化,景观良好。
[0027]6、装置具有其他辅助功能,包括红外摄像头有利于观察鸟、鱼类活动,获得科学数据;包括空心漂浮载体外部的鸟类外侧栖息杆,可在必要时用于水中人员救急杆,使意外落水人员握紧栏杆等待急救。
[0028]7、装置外观新颖,安装便捷,为湿地等生态系统生态链自然和谐提供了技术方案,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有利于自然界长久的生态平衡。
[0029]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中鸟类栖息桩及鱼类栖息区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技术中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本技术中鸟类栖息桩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6]1‑
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2

水生植物种植篮;3

水生植物;4

水生植物根系;5

漂浮载体固定栓;6

水槽;7

遮雨棚;8

鸟类栖息桩;9

鸟巢;10

固定檐;11

鱼类栖息区外网;1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内环边缘处安装有椭圆状的固定檐;鸟类栖息区,所述鸟类栖息区包括安装在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中心部处上部的若干并排设置的鸟类栖息桩,安装在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中心部处下部的水面栖息绳,以及安装在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外侧的外侧栖息杆;所述鸟类栖息桩包括倒U形的桩体,所述桩体的侧杆底端与固定檐固定,侧杆顶端安装有遮雨棚,侧杆中部安装有鸟巢,所述桩体的横杆上侧向内凹陷形成有水槽;鱼类栖息区,所述鱼类栖息区包括鱼类栖息区外网、鱼类栖息区底部密网和鹅卵石,所述鱼类栖息区底部密网的外边缘和固定檐之间通过鱼类栖息区外网连接,所述鱼类栖息区底部密网上铺放有鹅卵石;水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包括若干水生植物种植篮,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上开设有与水生植物种植篮配合的水生植物种植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由聚乙烯、聚丙烯或其改性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漂浮式生态栖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尖端部形成有利于在水中定向移动的船舵状结构,所述椭圆形空心漂浮载体的外侧安装有漂浮载体固定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研刘彦夏建新王欢邓云荻王新涛欧喜燕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