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7159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及方法,包括限制性外壳,所述的限制性外壳为一端封闭的空心圆柱体形,限制性外壳的内壁安装有固定气囊;所述的限制性外壳的外壁上还安装有收缩固定板,所述的收缩固定板可以伸出限制性外壳未封闭的一端。本发明专利技术依靠气囊充气,可以完全的贴合大鼠躯体,充气后气囊对大鼠的限位作用足以保证大鼠丧失自主运动支配能力,并且使得各个气囊不会对大鼠对应部位产生挤压伤,也基本不会使大鼠产生不适感,方便进行后续大鼠尾静脉注射操作。并且尾部固定装置收缩固定板可灵活伸缩,能够根据尾部长短调整长度,在底部的固定避开了侧面的尾静脉,让注射简单可行。让注射简单可行。让注射简单可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学实验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鼠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大鼠尾静脉具有易寻找、可见性强、吸收快等优势,使其成为大鼠实验中注射药物、采血等操作常用的部位,其穿刺顺利与否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一次性尾静脉注射进针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0003]首先,由于大鼠尾静脉较细小,所以导致进针成功具有一定难度;其次,因大鼠动作灵活,不易控制,所以尾静脉注射时大鼠的活动易造成脱针等失败情况。如果多次尾静脉进针失败,一方面会浪费实验药品、试剂,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大鼠无法使用,造成浪费实验人员时间,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损失。另外,若使用麻醉方法,虽然大鼠不再具有活动性,进针率提高,但尾静脉注射往往是多次操作,过多的麻醉会增加死亡率,且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不麻醉的情况下,尾静脉注射操作前对大鼠进行牢固可靠的固定是操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0004]传统的尾静脉注射方法需要两人配合,通常由一位助手固定大鼠,操作者行尾静脉注射,效率极低。后尾静脉注射固定器逐渐推行。但是,在现有的尾静脉注射固定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现有的大鼠尾静脉注射固定器一般仅可固定大鼠躯干及四肢,导致大鼠尾部可活动,从而降低了进针成功率,提高了大鼠躯干的损伤率,甚至可能出现脱针、大鼠挤压伤等干扰实验结果的事态;另一方面,现有装置通常体积较大、结构复杂、工艺繁琐、成本较高,致使其使用场合有限,推广率较低,无法有效提高实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及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因结构笨重固化,导致固定效果差、大鼠躯致损率高等问题,从而干扰实验进程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包括限制性外壳,所述的限制性外壳为一端封闭的空心圆柱体形,限制性外壳的内壁安装有固定气囊;
[0007]所述的限制性外壳的外壁上还安装有收缩固定板,所述的收缩固定板可以伸出限制性外壳未封闭的一端。
[0008]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0009]所述的限制性外壳的外壁上沿自身母线方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的滑动槽朝向限制性外壳未封闭的一端开口。所述的收缩固定板布置在滑动槽中。
[0010]所述的固定气囊包括沿着限制性外壳封闭的一端朝向未封闭的一端依次布置的大鼠头部固定气囊、大鼠颈部固定气囊、大鼠躯干固定气囊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
[0011]所述的大鼠头部固定气囊、大鼠颈部固定气囊、大鼠躯干固定气囊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可以分别进行充气。
[0012]所述的限制性外壳上与收缩固定板沿限制性外壳自身轴向对称的一侧的内壁内开设有通气通道,所述的通气通道分别与大鼠头部固定气囊、大鼠颈部固定气囊、大鼠躯干固定气囊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连通。
[0013]所述的通气通道朝向限制性外壳未封闭端的一端通过充气孔与外界连通。
[0014]所述的限制性外壳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的通气孔连通限制性外壳内部、限制性外壳外部和通气通道;
[0015]所述的通气孔包括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第三通气孔和第四通气孔,所述的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第三通气孔和第四通气孔分别对应大鼠头部固定气囊、大鼠颈部固定气囊、大鼠躯干固定气囊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
[0016]所述的通气孔内安装有充气塞,所述的充气塞包括中心柱和套接在中心柱外侧的膨胀环;
[0017]所述的中心柱的直径小于通气通道的直径,所述的膨胀环采用弹性材质。
[0018]所述的限制性外壳为透明材质或金属材质
[0019]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方法,采用上述的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0020]步骤一:充分排气
[0021]1.1)将各个充气塞从通气孔中取出,保证每一个通气孔能顺利排出气体;
[0022]1.2)充分按压各固定气囊,使固定气囊中的残余气体排尽,以便下一步将大鼠放入;
[0023]步骤二:定位大鼠
[0024]2.1)将大鼠头朝内置于限制性外壳前,根据大鼠钻洞的习性使其主动进入气囊;
[0025]2.2)调整大鼠前后位置,令其头部、颈部、躯干、尾部分别处于大鼠头部固定气囊,大鼠颈部固定气囊,大鼠躯干固定气囊,大鼠下肢固定气囊的对应位置上,保持大鼠尾巴外露;
[0026]步骤三:充入气体
[0027]3.1)将充气塞前段塞入通气孔中,使各通气孔达到闭合状态;
[0028]3.2)使用打气针从充气孔处向固定气囊中充入气体;
[0029]3.3)随时观察大鼠形态,将已经达到限制要求的固定气囊对应的充气塞完全插入,使其不再膨胀,保证对应固定气囊处于闭合状态;
[0030]3.4)继续向通气通道充气,保证固定气囊达到限制要求,固定气囊关闭方法如前所述,关闭充气孔;
[0031]3.5)待充气孔关闭后将充气塞塞入,使所有固定气囊保持密封状态;
[0032]步骤四:固定大鼠尾巴
[0033]4.1)从滑动槽中抽出收缩固定板,将大鼠尾巴放置到收缩固定板上,调整位置使大鼠尾巴与收缩固定板紧密贴合。
[0034]4.2)使用医用胶带对大鼠尾巴进行固定
[0035]4.3)对大鼠尾巴进行清洁和消毒;
[0036]步骤五:大鼠尾静脉注射
[0037]5.1)打开光源,通过强光显示大鼠尾静脉;
[0038]5.2)一手持收缩固定板,一手进针,进行药物注射;
[0039]步骤六:取出大鼠,复原设备
[0040]6.1)取下固定大鼠尾巴的医用胶带;
[0041]6.2)将所有充气塞从通气孔中拔出,保持通气孔气体顺利流通,固定气囊释放气体,大鼠自主活动逐渐恢复;
[0042]6.3)待气体逐渐从通气孔排出后,按住大鼠尾巴,将大鼠从固定器中抽出;
[0043]步骤七:数据记录
[0044]记录大鼠实验所用药品参数,对大鼠进行编号,进行后续实验数据处理。
[004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46](Ⅰ)本专利技术依靠气囊充气,可以完全的贴合大鼠躯体,充气后气囊对大鼠的限位作用足以保证大鼠丧失自主运动支配能力,并且各个气囊不会对大鼠对应部位产生挤压伤,也基本不会使大鼠产生不适感,方便进行后续大鼠尾静脉注射操作。并且尾部固定装置收缩固定板可灵活伸缩,能够根据尾部长短调整长度,在底部的固定避开了侧面的尾静脉,让注射简单可行。
[0047](Ⅱ)本专利技术的气囊采用低成本耐磨材料,可以防止大鼠固定对材料的损耗;在保证大鼠躯体完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贴合大鼠体型,实现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包括限制性外壳(1),所述的限制性外壳(1)为一端封闭的空心圆柱体形,其特征在于,限制性外壳(1)的内壁安装有固定气囊(2);所述的限制性外壳(1)的外壁上还安装有收缩固定板(3),所述的收缩固定板(3)可以伸出限制性外壳(1)未封闭的一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气囊(2)包括沿着限制性外壳(1)封闭的一端朝向未封闭的一端依次布置的大鼠头部固定气囊(2

1)、大鼠颈部固定气囊(2

2)、大鼠躯干固定气囊(2

3)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2

4);所述的大鼠头部固定气囊(2

1)、大鼠颈部固定气囊(2

2)、大鼠躯干固定气囊(2

3)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2

4)可以分别进行充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制性外壳(1)上与收缩固定板(3)沿限制性外壳(1)自身轴向对称的一侧的内壁内开设有通气通道(5),所述的通气通道(5)分别与大鼠头部固定气囊(2

1)、大鼠颈部固定气囊(2

2)、大鼠躯干固定气囊(2

3)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2

4)连通;所述的通气通道(5)朝向限制性外壳(1)未封闭端的一端通过充气孔(8)与外界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制性外壳(1)上开设有通气孔(6),所述的通气孔(6)连通限制性外壳(1)内部、限制性外壳(1)外部和通气通道(5);所述的通气孔(6)包括第一通气孔(6

1)、第二通气孔(6

2)、第三通气孔(6

3)和第四通气孔(6

4),所述的第一通气孔(6

1)、第二通气孔(6

2)、第三通气孔(6

3)和第四通气孔(6

4)分别对应大鼠头部固定气囊(2

1)、大鼠颈部固定气囊(2

2)、大鼠躯干固定气囊(2

3)和大鼠下肢固定气囊(2

4)。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鼠尾静脉注射便携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气孔(6)内安装有充气塞(7),所述的充气塞(7)包括中心柱(7

1)和套接在中心柱(7

1)外侧的膨胀环(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博豪张广健张奕昕李益行王芝馀张言鹏王绩钊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