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5705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及使用方法,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设置,可以通过开关选择练习模式和考试模式,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练习模型;可以在进行插管时检测插管装置是否正确插入食管,当插管装置误入食管时扬声器会发出错误警报,且在插入食管通气后,由于在食管末端设置有气囊,气流可由气囊作用进行反流,模拟真实胃部通气后的胃液反流;同时,当插管正确进入气管后,第五传感器会发生感应,扬声器辅助提示,且在支气管的端部设有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插管装置是否插入气管过深,并通过扬声器警报,为医护人员提供提醒,帮助医护人员完成气管插管的辅助学习,且大大缩短了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的学习曲线。曲线。曲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气管插管教学用具
,特别涉及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气管插管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手段,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0003]现有的气管插管教学模型中,其只有简单的人体结构,无法为医护人员的练习进行报警提醒以及插入深度提醒,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且学习曲线较长。
[000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及使用方法,旨在解决无法为医护人员的练习进行报警提醒以及插入深度提醒,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且学习曲线较长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包括:
[0008]人体模型;
[0009]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中部;
[0010]气管,所述气管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
[0011]食管,所述食管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且所述食管抵接于所述气管的后端,所述食管的下端还设有气囊;
[0012]支气管,所述支气管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且所述支气管设于所述气管的下端;
[0013]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于所述食管的上端;
[0014]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气管的上端;
[0015]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气管的上端;
[0016]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
[0017]第五传感器,所述第五传感器设于所述气管的中部;
[0018]测距传感器,多个所述测距传感器相对立设于所述气管中部,且所述测距传感器与所述第五传感器相平行;
[0019]返流泵,所述返流泵设于所述食管末端,且所述返流泵被所述气囊包裹在内;
[0020]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
[0021]开关;所述开关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左部,且所述开关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五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以及所述扬声器电性连接。
[002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人体模型包括第一模具以及第二模具,且所述第二模具的头部开设有开口,所述第四传感器设于所述开口的内侧。
[0023]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模具的右端,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模具的左端,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互卡接。
[002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设有卡柱,所述卡柱与所述卡槽相互卡接。
[002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支气管的下端设有左支气管以及右支气管,所述左支气管与所述气管的竖直方向呈45度角,所述右支气管与所述气管的竖直方向呈25度角,所述左支气管朝向所述气管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右支气管朝向所述气管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三传感器。
[0026]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左支气管背离所述气管的一端设有第一气流传感器、左肺上叶支气管以及左肺下叶支气管,且所述第一气流传感器与所述开关电性连接。
[002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右支气管背离所述气管的一端设有第二气流传感器、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中叶支气管以及右肺下叶支气管,且所述第二气流传感器与所述开关电性连接。
[002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气管插管教学模型还包括第一次级扬声器和第二次级扬声器,所述第一次级扬声器用于提醒所述第一气流传感器是否有气流通过,所述第二次级扬声器用于提醒所述第二气流传感器是否有气流通过。
[0029]第二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方法包括:
[0030]按压开关选择训练模式;
[0031]从开口处插入插管装置,插管装置通过第四传感器,并开始计时;
[0032]若插入食管,第一传感器发生感应,且通气后气囊反流;
[0033]若插入气管,第五传感器发生感应,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无反应,扬声器发出一次插管正确提示,同时,通气后,第一气流传感器和第二气流传感器均有气流通过,第一次级扬声器和第二次级扬声器发出第二次插管正确提示;
[0034]若插管过深至支气管,第二传感器或第三传感器发生感应,第一气流传感器或第二气流传感器均有气流通过,第一次级扬声器或第二次级扬声器发出提示插管过深。
[003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所述使用方法还包括:
[0036]按压开关选择考试模式;
[0037]从开口处插入插管装置,插管装置通过第四传感器,并开始计时;
[0038]预设时间倒计时结束,扬声器提示,并记录插管通过传感器的情况。
[0039]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0]1、通过本专利技术的设置,可以通过开关选择练习模式和考试模式,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练习模型。
[0041]2、本专利技术可以在进行插管时检测插管装置是否正确插入气管,当插管装置误入食管时扬声器会发出错误警报,且在插入食管通气后,由于在食管末端设置有气囊,气流可由气囊作用进行反流,模拟真实胃部通气后的胃液反流,同时,亦可通过激发返流泵开启,使得液态的模拟胃液返流,使得医护人员可经历更加真实的插管环境。
[0042]3、同时,当插管正确进入气管后,第五传感器会发生感应,扬声器辅助提示,且本专利技术在支气管的端部设有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插管装置是否插入气管过深,并通过扬声器警报,为医护人员提供插管练习的提醒,更好的帮助医护人员完成气管插管的辅助学习,且大大缩短了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的学习曲线。
附图说明
[004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5]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0046]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的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0047]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的使用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0048]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的使用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0049]1、人体模型;2、连接板;3、气管;4、食管;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包括:人体模型;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中部;气管,所述气管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食管,所述食管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且所述食管抵接于所述气管的后端,所述食管的下端还设有气囊;支气管,所述支气管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且所述支气管设于所述气管的下端;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于所述食管的上端;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气管的上端;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设于所述支气管的上端;第四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第五传感器,所述第五传感器设于所述气管的中部;测距传感器,多个所述测距传感器相对立设于所述气管中部,且所述测距传感器与所述第五传感器相平行;返流泵,所述返流泵设于所述食管末端;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内部;开关;所述开关设于所述人体模型的左部,且所述开关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所述第四传感器、所述第五传感器、所述测距传感器以及所述扬声器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模型包括第一模具以及第二模具,且所述第二模具的头部开设有开口,所述第四传感器设于所述开口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模具的右端,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模具的左端,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互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设有卡柱,所述卡柱与所述卡槽相互卡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插管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气管的下端设有左支气管以及右支气管,所述左支气管与所述气管的竖直方向呈45度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剑锋陆莹张婧婷刘晓天丁思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