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性热敏电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6742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器元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改性热敏电阻。一种改性热敏电阻,包括:热敏电阻素体;第一外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一端;第二外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另一端;多个内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内;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包括:第一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各个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的机构进行设计,在尽可能的减小改性热敏电阻尺寸的情况下,避免电阻值偏差大的问题。避免电阻值偏差大的问题。避免电阻值偏差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性热敏电阻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器元件
,具体是一种改性热敏电阻。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或薄型化,寻求NTC热敏电阻元件进一步小型化。具体而言,希望实现小于等于0402尺寸,例如为0201尺寸的NTC热敏电阻元件的产品化。但是,对NTC热敏电阻元件而言,随着谋求小型化,内部线路加工难度大,容易出现电阻值的偏差变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4]一种改性热敏电阻,包括:热敏电阻素体;第一外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一端;第二外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另一端;多个内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内;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包括:第一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连接;第二内部电极,其在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夹持所述热敏电阻素体而相对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连接;和第二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相对,并且未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及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一外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外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并且,为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相对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厚度的1/4以下,所述改性热敏电阻小于等于0201尺寸。
[0005]进一步的,还包括覆盖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表面并且由玻璃材料构成的防护层。
[0006]进一步的,所述多个内部电极还包括:第一伪电极,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连接;第二伪电极,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伪电极的长度小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外部电极的长度,并且大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所述最短距离、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所述最短距离,
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伪电极的长度小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外部电极的长度,并且大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所述最短距离、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所述最短距离。
[0008]进一步的,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电阻率ρ满足关系式ρ=α
×
(S
×
n/T)
×
R
25
其中,“S”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重叠的区域的面积、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重叠的区域的面积的合计值;“n”为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区域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数量;“T”为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间隔;“α”为由所述热敏电阻素体以外的部位的电阻值引起的系数;“R
25”为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25℃时的零负载电阻值。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各个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的机构进行设计,在尽可能的减小改性热敏电阻尺寸的情况下,避免电阻值偏差大的问题。
[0010]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请参阅图1,一种改性热敏电阻,包括:热敏电阻素体1;第一外部电极21,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的一端;第二外部电极22,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的另一端;多个内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内;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包括:第一内部电极31,其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21连接;
第二内部电极32,其在所述第一外部电极21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22夹持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而相对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31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22连接;和第二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31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相对,并且未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21及所述第二外部电极22连接,所述第一内部电极31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31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一外部电极21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外部电极22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并且,为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电极32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相对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的厚度的1/4以下,所述改性热敏电阻小于等于0201尺寸。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覆盖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的表面并且由玻璃材料构成的防护层4。
[0016]进一步的,所述多个内部电极还包括:第一伪电极51,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21连接;第二伪电极52,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22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伪电极51的长度小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外部电极21的长度,并且大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31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的所述最短距离、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的所述最短距离,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伪电极52的长度小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外部电极22的长度,并且大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31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的所述最短距离、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的所述最短距离。
[0018]进一步的,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的电阻率ρ满足关系式ρ=α
×
(S
×
n/T)
×
R
25
其中,“S”为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内部电极31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重叠的区域的面积、与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重叠的区域的面积的合计值;“n”为所述热敏电阻素体1的、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电极32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32之间的区域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数量;“T”为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性热敏电阻,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敏电阻素体;第一外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一端;第二外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另一端;多个内部电极,其配置在所述热敏电阻素体内;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包括:第一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连接;第二内部电极,其在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和所述第二外部电极夹持所述热敏电阻素体而相对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连接;和第二内部电极,其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相对,并且未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及所述第二外部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一外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外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的最短距离,并且,为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电极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相对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厚度的1/4以下,所述改性热敏电阻小于等于0201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改性热敏电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所述热敏电阻素体的表面并且由玻璃材料构成的防护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改性热敏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还包括:第一伪电极,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分离,并且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极连接;第二伪电极,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分离,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擎越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