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配端子及连接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582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40
目的在于使减小插入力与增大保持力的兼顾性提高。压配端子具备包含隔着孔眼相向的两个接触片的压配部,上述两个接触片分别包含:相互平行的平行部、从上述平行部向插入上述压配部的方向延伸的前弹簧部及从上述平行部向与插入上述压配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后弹簧部,上述压配部的厚度为0.3mm以上0.5mm以下,在将上述孔眼的长度设为Le[mm]且将上述平行部的长度设为Ls[mm]时,Ls/Le为0.57以上0.65以下,在将前侧弹簧强度设为G1[mm3]且将后侧弹簧强度设为G2[mm3]时,G1/G2为0.55以上1.45以下。1.45以下。1.45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压配端子及连接器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压配端子及连接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由有贯穿正面和背面的宽度的狭缝部和夹着该狭缝部相向的两根梁部件构成的连接部的压配端子。在专利文献1中,梁部件的粗细度形成为连接部前端侧和连接部后端侧的粗细度相对于连接部中心的粗细度较细,狭缝部的长度形成为从连接部中心至后端侧的长度相对于从连接部中心至前端侧的长度较短。
[0003]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压配端子,该压配端子具有:导入到通孔内的导入部、连结于该导入部并压入保持于上述通孔内的压力保持部及连结于该压力保持部的主体部,形成有从上述压力保持部的中央在长度方向上向上述主体部侧和导入部侧延伸的开口部。在专利文献2中,将从压力保持部的中央至主体部侧的开口部一端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从压力保持部的中央至导入部侧的开口部另一端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之比规定为80:220~120:180的范围内。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038331号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

1659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压配端子例如通过插入力和保持力来评价。插入力是将压配端子插入到通孔所需的载荷。保持力是从通孔拔出压配端子所需的载荷。作为压配端子,期望容易插入到通孔,并且不易从通孔脱落。因此,对于压配端子,要求减小插入力及增大保持力。
[0009]另外,近年来,要求装入有压配端子的连接器的小型化、被压配端子压入的基板的小型化、压配端子的高密度化。由此,要求通孔的小径化,进一步地要求压配端子的薄型化。
[0010]关于这样薄型化而成的压配端子,关于兼顾减小插入力与增大保持力,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0011]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使减小插入力与增大保持力的兼顾性提高。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3]本公开的压配端子被压入形成于基板的通孔内,上述压配端子具备包含隔着孔眼相向的两个接触片的压配部,上述两个接触片分别包含:相互平行的平行部、从上述平行部向插入上述压配部的方向延伸的前弹簧部及从上述平行部向与插入上述压配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后弹簧部,上述压配部的厚度为0.3mm以上0.5mm以下,关于上述压配部,在将上述孔眼的长度设为Le[mm]且将上述平行部的长度设为Ls[mm]时,Ls/Le为0.57以上0.65以下,关于上述压配部,在将以如下的条件计算出的前侧弹簧强度设为G1[mm3]且将后侧弹簧强度设为G2[mm3]时,G1/G2为0.55以上1.45以下,
[0014][条件][0015]·
将插入上述压配端子的方向设为向前,将与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向后;
[0016]·
将从上述孔眼的前端向后0.1mm的位置设为前基准,将从上述孔眼的后端向前0.1mm的位置设为后基准;
[0017]·
假定从上述前基准处的上述前弹簧部的内缘与上述前弹簧部的外缘垂直的前基准面,将该前基准面处的上述前弹簧部的截面惯性矩设为I1[mm4];
[0018]·
假定从上述后基准处的上述后弹簧部的内缘与上述后弹簧部的外缘垂直的后基准面,将该后基准面处的上述后弹簧部的截面惯性矩设为I2[mm4];
[0019]·
将从上述平行部处的直线状的外缘中的上述前弹簧部侧的端部至上述孔眼的前端为止的上述压配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1[mm];
[0020]·
将从上述平行部处的直线状的外缘中的上述后弹簧部侧的端部至上述孔眼的后端为止的上述压配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2[mm];
[0021]·
将前侧弹簧强度G1设为I1/L1[mm3],将后侧弹簧强度G2设为I2/L2[mm3]。
[0022]专利技术效果
[0023]根据本公开,使减小插入力与增大保持力的兼顾性提高。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配端子的主视图。
[0025]图2是示出将压配部插入到通孔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6]图3是图2中的III

III线剖视图。
[0027]图4是示出其他压配端子的剖视图。
[0028]图5是示出前基准面处的前弹簧部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
[0029]图6是示出连接器装置的概略图。
[0030]图7是示出压配端子的评价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0032]最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0033]本公开的压配端子如下所述。
[0034](1)一种压配端子,被压入形成于基板的通孔内,
[0035]上述压配端子具备包含隔着孔眼相向的两个接触片的压配部,
[0036]上述两个接触片分别包含:相互平行的平行部、从上述平行部向插入上述压配部的方向延伸的前弹簧部及从上述平行部向与插入上述压配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后弹簧部,
[0037]上述压配部的厚度为0.3mm以上0.5mm以下,
[0038]关于上述压配部,在将上述孔眼的长度设为Le[mm]且将上述平行部的长度设为Ls[mm]时,Ls/Le为0.57以上0.65以下,
[0039]关于上述压配部,在将以如下的条件计算出的前侧弹簧强度设为G1[mm3]且将后侧弹簧强度设为G2[mm3]时,G1/G2为0.55以上1.45以下,
[0040][条件][0041]·
将插入上述压配端子的方向设为向前,将与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向后;
[0042]·
将从上述孔眼的前端向后0.1mm的位置设为前基准,将从上述孔眼的后端向前0.1mm的位置设为后基准;
[0043]·
假定从上述前基准处的上述前弹簧部的内缘与上述前弹簧部的外缘垂直的前基准面,将该前基准面处的上述前弹簧部的截面惯性矩设为I1[mm4];
[0044]·
假定从上述后基准处的上述后弹簧部的内缘与上述后弹簧部的外缘垂直的后基准面,将该后基准面处的上述后弹簧部的截面惯性矩设为I2[mm4];
[0045]·
将从上述平行部处的直线状的外缘中的上述前弹簧部侧的端部至上述孔眼的前端为止的上述压配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1[mm];
[0046]·
将从上述平行部处的直线状的外缘中的上述后弹簧部侧的端部至上述孔眼的后端为止的上述压配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设为L2[mm];
[0047]·
将前侧弹簧强度G1设为I1/L1[mm3],将后侧弹簧强度G2设为I2/L2[mm3]。
[0048]由于Ls/Le为0.57以上0.65以下,G1/G2为0.55以上1.45以下,因此能够使减小插入力与增大保持力的兼顾性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压配端子,被压入形成于基板的通孔内,所述压配端子具备包含隔着孔眼相向的两个接触片的压配部,所述两个接触片分别包含:相互平行的平行部、从所述平行部向插入所述压配部的方向延伸的前弹簧部及从所述平行部向与插入所述压配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后弹簧部,所述压配部的厚度为0.3mm以上0.5mm以下,关于所述压配部,在将所述孔眼的长度设为Le[mm]且将所述平行部的长度设为Ls[mm]时,Ls/Le为0.57以上0.65以下,关于所述压配部,在将以如下的条件计算出的前侧弹簧强度设为G1[mm3]且将后侧弹簧强度设为G2[mm3]时,G1/G2为0.55以上1.45以下,[条件]
·
将插入所述压配端子的方向设为向前,将与插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向后;
·
将从所述孔眼的前端向后0.1mm的位置设为前基准,将从所述孔眼的后端向前0.1mm的位置设为后基准;
·
假定从所述前基准处的所述前弹簧部的内缘与所述前弹簧部的外缘垂直的前基准面,将该前基准面处的所述前弹簧部的截面惯性矩设为I1[mm4];
·
假定从所述后基准处的所述后弹簧部的内缘与所述后弹簧部的外缘垂直的后基准面,将该后基准面处的所述后弹簧部的截面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拓哉伊藤哲也樱井利一外崎贵志篠崎哲也岛田茂树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