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5710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还包括多组升降机构以及支撑轴,支撑轴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防护盖板和所述第二防护盖板的连接位置处均安装有缓冲抗震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支撑轴底端和地面之间的高度,在支撑轴未升起时,方便将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安装到连接轴的上端,并且通过支撑轴上端设置缓冲抗震组件,避免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受落物碰撞时,完全接受重力势能,通过缓冲抗震组件,将部分重力势能转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可以降低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受落物碰撞直接损坏的概率,提高两者的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
[0003]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通行,一般都会设有安全通道,通过架设的安全通道,可以对高空落物进行隔档,避免高空落物造成施工人员受伤。
[0004]现在的装置有这样的不足:单纯依靠装置的强度,对落物进行隔档,不具备缓冲功能,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装置顶端损坏,且装置高度高于人体的身高,高位置组件安装,安装过程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具有使用方便、防护性能好以及易于安装的特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还包括多组升降机构以及支撑轴,每组所述升降机构的上端均固定有一组支撑轴用于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所述支撑轴的竖直高度,且每四组所述支撑轴的顶端安装有一组所述第一防护盖板或所述第二防护盖板;在所述支撑轴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防护盖板和所述第二防护盖板的连接位置处均安装有缓冲抗震组件。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下底座、下支撑杆、连接块、上支撑杆、上底座以及双向螺纹杆,两组所述下支撑杆对称分布,且所述下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下底座枢接、顶端与所述连接块枢接,两组所述上支撑杆对称分布,且所述上支撑杆的底端与所述连接块枢接、顶端与所述上底座枢接,所述上底座固定在所述支撑轴的底端;所述双向螺纹杆贯穿所述连接块并通过螺纹旋合方式与所述连接块相连。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抗震组件包括弹簧和连接轴,在所述支撑轴的上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与所述连接轴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状;所述连接轴的底端嵌入所述凹槽内以构成伸缩结构、顶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防护盖板或所述第二防护盖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分布在所述连接轴的底端与所述凹槽的内底面之间;在所述连接轴的底端还固定有限位杆,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限位杆上。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防护盖板的两侧均并排开设有两组第一卡槽,所述连接轴的顶端嵌入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卡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所述连接轴的横截面直径和所述第一卡槽的横截面直径相同。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防护盖板的两侧并排开设有两组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且所述第二卡槽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连接轴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所
述第三卡槽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卡槽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所述第二防护盖板位于多组并排设置的所述第一防护盖板的外侧。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支撑轴底端和地面之间的高度,在支撑轴未升起时,支撑轴顶端高度相对较低,同时连接轴和卡槽的配合,方便将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安装到连接轴的上端,并且通过支撑轴上端设置缓冲抗震组件,避免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受落物碰撞时,完全接受重力势能,通过缓冲抗震组件,将部分重力势能转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可以降低第一防护盖板和第二防护盖板受落物碰撞直接损坏的概率,提高两者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中防护盖板升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中的支撑轴上端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中的第一防护盖板底面轴侧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中的第二防护盖板底面轴侧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升降机构;101、下底座;102、下支撑杆;103、连接块;104、上支撑杆;105、上底座;106、双向螺纹杆;2、支撑轴;3、凹槽;4、弹簧;5、连接轴;6、限位杆;7、第一防护盖板;8、第一卡槽;9、第二防护盖板;10、第二卡槽;11、第三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图5,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盖板7和第二防护盖板9,还包括多组升降机构1以及支撑轴2,每组升降机构1的上端均固定有一组支撑轴2用于通过升降机构1调节支撑轴2的竖直高度,且每四组支撑轴2的顶端安装有一组第一防护盖板7或第二防护盖板9;在支撑轴2的顶端与第一防护盖板7和第二防护盖板9的连接位置处均安装有缓冲抗震组件。
[0021]具体的,根据附图1和附图2所示,升降机构1包括下底座101、下支撑杆102、连接块103、上支撑杆104、上底座105以及双向螺纹杆106,两组下支撑杆102对称分布,且下支撑杆102的底端与下底座101枢接、顶端与连接块103枢接,两组上支撑杆104对称分布,且上支撑杆104的底端与连接块103枢接、顶端与上底座105枢接,上底座105固定在支撑轴2的底端;双向螺纹杆106贯穿连接块103并通过螺纹旋合方式与连接块103相连,下底座101、上底座105、连接块103、下支撑杆102以及上支撑杆104构成旋转结构,上底座105的上端中心位置固定支撑轴2,通过旋转双向螺纹杆106,利用双向螺纹杆106与连接块103的螺纹旋合配合,
使两组连接块103的移动方向始终相反,从而调节两组连接块103之间的距离,达到改变下支撑杆102和上支撑杆104夹角的目的,最终控制下底座101和上底座105之间间距的目的,实现高度调节。
[0022]具体的,根据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缓冲抗震组件包括弹簧4和连接轴5,在支撑轴2的上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凹槽3,且凹槽3与连接轴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状;连接轴5的底端嵌入凹槽3内以构成伸缩结构、顶端与对应的第一防护盖板7或第二防护盖板9固定连接,弹簧4分布在连接轴5的底端与凹槽3的内底面之间;在连接轴5的底端还固定有限位杆6,弹簧4套设在限位杆6上,当连接轴5受力下降时,连接轴5在凹槽3内部进行滑动,此时,连接轴5会压缩弹簧4,将连接轴5收到的冲击势能转换为弹簧4的势能,避免连接轴5上端安装的第一防护盖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防护盖板(7)和第二防护盖板(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组升降机构(1)以及支撑轴(2),每组所述升降机构(1)的上端均固定有一组支撑轴(2)用于通过升降机构(1)调节所述支撑轴(2)的竖直高度,且每四组所述支撑轴(2)的顶端安装有一组所述第一防护盖板(7)或所述第二防护盖板(9);在所述支撑轴(2)的顶端与所述第一防护盖板(7)和所述第二防护盖板(9)的连接位置处均安装有缓冲抗震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1)包括下底座(101)、下支撑杆(102)、连接块(103)、上支撑杆(104)、上底座(105)以及双向螺纹杆(106),两组所述下支撑杆(102)对称分布,且所述下支撑杆(102)的底端与所述下底座(101)枢接、顶端与所述连接块(103)枢接,两组所述上支撑杆(104)对称分布,且所述上支撑杆(104)的底端与所述连接块(103)枢接、顶端与所述上底座(105)枢接,所述上底座(105)固定在所述支撑轴(2)的底端;所述双向螺纹杆(106)贯穿所述连接块(103)并通过螺纹旋合方式与所述连接块(103)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伟刘理想唐夕明王鑫余晨孙煌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