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3697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5: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吸音装置包括壳体、吸音主体和透声件;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槽,吸音主体设置于壳体靠近开口的一端,且壳体与吸音主体配合形成共振腔;吸音主体靠近共振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透声孔;共振腔内设置有与吸音主体连接的透声件,透声件呈筒状结构,透声件具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且第一声孔与吸音主体的第一透声孔连通,第二声孔与共振腔连通,透声件的筒壁相对第一透声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该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中高频声音以及低频声音均形成良好的吸音,达到宽频吸声的效果,且可以形成模块安装结构,拆装方便,占用空间小。间小。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吸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吸音体作为一种较好的吸音装饰材料,普遍适用于大剧院、音乐厅、影剧院、录音室、演播厅、监听室、会议室、体育馆、展览馆、歌舞厅、KTV包房,家庭影视厅工厂、静音室,法庭,报告厅,审讯室等声学场所的吸声墙板、天花吊顶板等。现如今市面上声音吸音体材料大部分采用聚酯纤维吸音板,聚酯纤维吸音板是一种以聚酯纤维为原料经热压成型制成的兼具吸音功能的装饰材料,聚酯纤维吸音板有40多种颜色,表面形状有平面、方块、宽条、细条,可弯成曲面,使室内吸音设计更加灵活多变。并且现有的聚酯纤维吸音板虽对中高频声音处理较好,但对低频声音的吸音效果较差。而目前市场上的吸音板只能单一的吸收高频、中频或低频的噪音,无法同时吸收多种频率的噪音,较难达到宽频吸声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音装置,对于中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均具有良好的吸音效果,能够达到宽频吸声的效果。
[0004]实现上述目的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吸音装置,所述吸音装置包括壳体、吸音主体和透声件;
[0006]所述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吸音主体设置于所述壳体靠近开口的一端,且所述壳体与所述吸音主体配合形成共振腔;所述吸音主体靠近所述共振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透声孔;
[0007]所述共振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吸音主体连接的所述透声件,所述透声件呈筒状结构,所述透声件具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且所述第一声孔与所述吸音主体的第一透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声孔与所述共振腔连通,所述透声件的筒壁相对所述第一透声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声件包括第一透声部和第二透声部,所述第一透声部呈竖向贯穿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透声部的顶端具有所述第一声孔,所述第一透声部与所述吸音主体连接,所述第二透声部呈锥形筒结构,且所述第二透声部的锥尖部插接于所述第一透声部的底端,所述第二透声部远离锥尖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所述第一透声部和所述第二透声部各自的侧壁均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声孔。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声部呈倒圆台形结构。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所述第一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范围为1mm~4mm,所述第二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范围为0.5mm~2mm;和/或,
[0011]所述第一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所述第一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范围为30%~50%,所述第二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范围为0.5%~5%。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声件设置有多个,各所述透声件呈阵列结构排布于所述共振腔内。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音主体包括依次设置的面盖板、吸音纸、吸音棉、共振吸音体和共振膜层,所述共振膜层上开设有所述第一透声孔,所述透声件与所述共振膜层连接,所述面盖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吸音纸连通的第二透声孔。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共振吸音体开设有多个共振孔,各所述共振孔阵列排布形成蜂窝孔结构,且所述共振孔为正六边形孔结构。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对应于所述共振腔的侧壁沿自身周向方向开设有与所述共振腔连通的多个第三透声孔,各所述第三透声孔上均覆盖有遮盖吸音体。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卡板和四个侧板,四个所述侧板竖向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配合围合形成顶部开口的所述容纳槽,所述卡板设置于所述侧板的内壁并与所述侧板配合形成台阶,所述吸音主体设置于所述台阶上以将所述容纳槽分隔出所述共振腔。
[0017]一种吸音装置的使用方法,将如上的吸音装置安装在噪声通道上的安装载体上,且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吸音主体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载体贴合设置。
[0018]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0019]该吸音装置通过吸音主体设置于壳体靠近开口的一端,一方面吸音主体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声音,使声能进行初步衰减,另一方面壳体和吸音主体配合形成共振腔,通过在共振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吸音主体连接的透声件,经初步衰减的声音通过该吸音主体的第一透声孔进入透声件,由于透声件的侧壁相对第一透声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能够使进入透声件的声音在透声件内散乱反射进行二次声能衰减,二次声能衰减后的声音再经透声件的第二声孔进入共振腔内进行共振吸音,将声能转化为共振膜的动能,将声能余量吸收,从而达到低频吸音的效果,因此,该吸音装置对于中高频声音以及低频声音均形成良好的吸音,达到宽频吸声的效果,且可以形成模块安装结构,拆装方便,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音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音装置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吸音装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透声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共振吸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0、吸音装置;
[0027]1、壳体;11、共振腔;12、第三透声孔;13、底板;14、侧板;15、卡板;2、吸音主体;21、第一透声孔;22、面盖板;23、吸音纸;24、吸音棉;25、共振吸音体;251、共振孔;26、共振膜层;3、透声件;31、第一声孔;32、第二声孔;33、第一透声部;34、第二透声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
的描述。
[0029]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
…”
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0030]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固定于”、“连接于”,可以是直接固定或连接于一个元件,也可以是间接固定或连接于一个元件。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音装置100,具体地,该吸音装置100可以安装于安装载体上如剧院、音乐厅、影剧院、会议室、体育馆、歌舞厅、KTV包房等声学场所的墙壁、天花板或其他需要进行吸音处理的位置,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0033]如图1至图5所示,该吸音装置100包括壳体1、吸音主体2和透声件3。所述壳体1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吸音主体2设置于所述壳体1靠近开口的一端,且所述壳体1与所述吸音主体2配合形成共振腔11;所述吸音主体2靠近所述共振腔11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透声孔21。其中吸音主体2能够吸收大部分中高频声音,低频声音通过该第一透声孔21进入共振腔11内的透声件3。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吸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装置包括壳体、吸音主体和透声件;所述壳体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槽,所述吸音主体设置于所述壳体靠近开口的一端,且所述壳体与所述吸音主体配合形成共振腔;所述吸音主体靠近所述共振腔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透声孔;所述共振腔内设置有与所述吸音主体连接的所述透声件,所述透声件呈筒状结构,所述透声件具有第一声孔和第二声孔,且所述第一声孔与所述吸音主体的第一透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声孔与所述共振腔连通,所述透声件的筒壁相对所述第一透声孔的中心线倾斜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声件包括第一透声部和第二透声部,所述第一透声部呈竖向贯穿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透声部的顶端具有所述第一声孔,所述第一透声部与所述吸音主体连接,所述第二透声部呈锥形筒结构,且所述第二透声部的锥尖部插接于所述第一透声部的底端,所述第二透声部远离锥尖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抵,所述第一透声部和所述第二透声部各自的侧壁均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声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声部呈倒圆台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所述第一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范围为1mm~4mm,所述第二透声部的第二声孔的孔径范围为0.5mm~2mm;和/或,所述第一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声部侧壁的开孔率,所述第一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敬华李芬芬黄善智李烨卢素萍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丽音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