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装置及制冷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352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冷装置及制冷系统,涉及冷能存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结构的蓄冷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蓄冷体,其中,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制冷剂进液管,所述蓄冷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蓄冷体内设置载冷工质管道,所述载冷工质管道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壳体;所述蓄冷体与所述壳体的周向内侧面上形成液态腔,所述壳体上设置制冷剂出液管,所述制冷剂出液管与所述液态腔相连通,以便于对冷量存储。并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谷电阶段系统继续运行时可通过蓄冷装置存储大量冷量。运行时可通过蓄冷装置存储大量冷量。运行时可通过蓄冷装置存储大量冷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冷装置及制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冷能存储
,尤其是涉及一种蓄冷装置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目前冷能利用的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其连续性、能够实现持续供冷的目的。在涉及到峰电使用阶段时通过蓄冷装置进行少量冷量的储存,同时在涉及到谷电使用的阶段,则会存在对冷量需求降低的状况,此时可利用谷电阶段使系统继续运行并将其中较大一部分冷量储存,以用于其他对冷量有需求的场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装置及制冷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结构的蓄冷装置,以便于对冷量存储;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谷电阶段系统继续运行时可通过蓄冷装置存储大量冷量。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蓄冷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蓄冷体,其中,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制冷剂进液管,所述蓄冷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蓄冷体内设置载冷工质管道,所述载冷工质管道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壳体;所述蓄冷体与所述壳体的周向内侧面上形成液态腔,所述壳体上设置制冷剂出液管,所述制冷剂出液管与所述液态腔相连通。
[0006]进一步地,所述蓄冷体为一个;或者,所述蓄冷体为两个以上且各所述蓄冷体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
[0007]进一步地,所述蓄冷体为两个以上且设置在最下方的所述蓄冷体为底部蓄冷体,设置在所述底部蓄冷体上方的蓄冷体为上蓄冷体,所述上蓄冷体为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上蓄冷体底部的周向边沿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上蓄冷体顶端的直径沿所述壳体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减小。
[0008]优选地,所述上蓄冷体的外表面轮廓呈圆台状;所述底部蓄冷体的外表面轮廓呈圆锥状。
[0009]优选地,所述蓄冷体内的载冷工质管道呈螺旋状分布。
[0010]优选地,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布液器,所述布液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制冷剂进液管相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布液器包括布液直管和弧形管,所述布液直管与所述制冷剂进液管相连接且沿所述制冷剂进液管的周向方向分布,所述弧形管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布液直管,所述弧形管沿周向方向分布且沿所述布液直管的径向方向分布多圈所述弧形管,所述布液直管以及所述弧形管上设置出液口。
[0012]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上设置所述的蓄冷装置,所述蓄冷装置的制冷剂进液管和制冷剂出液管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管道相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蓄冷支路,所述蓄冷支路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制冷系统的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所述蓄冷装置设置在所述蓄冷支路上,所述蓄冷支路上设置控制阀和辅助蒸发器,所述蓄冷装置的制冷剂进液管与所述控制阀相连接,所述蓄冷装置的制冷剂出液管与所述辅助蒸发器相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气态蓄冷装置,所述气态蓄冷装置与所述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管道相连接且所述气态蓄冷装置设置在所述制冷系统蒸发器的出口端。
[0015]进一步地,所述气态蓄冷装置还包括外壳体以及储冷蓄冷体,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储冷蓄冷体之间形成气流腔,所述气流腔环绕所述储冷蓄冷体,所述外壳体上设置制冷剂进气管和制冷剂出气管,所述气流腔与所述制冷剂进气管和所述制冷剂出气管相连通,所述储冷蓄冷体上设置载冷进口部件和载冷出口部件,所述储冷蓄冷体上设置若干载冷管道,所述载冷进口部件和所述载冷出口部件的内部与所述载冷管道相连通。
[0016]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剂进气管和所述制冷剂出气管相对设置,所述载冷进口部件和所述载冷出口部件相对设置,所述制冷剂进气管、所述制冷剂出气管、所述载冷进口部件以及所述载冷出口部件沿所述外壳体的周向方向分布。
[00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蓄冷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蓄冷体,蓄冷体采用蓄冷材质,当制冷剂通过壳体上的制冷剂进液管流入时,会撒在蓄冷体上,降低蓄冷体的温度,使得制冷剂的冷量存储在蓄冷体上,从制冷剂进液管流出的冷媒最终会汇集到蓄冷体与壳体之间的液态腔,通过制冷剂出液管排出,蓄冷体设置在壳体内且蓄冷体内设置载冷工质管道,载冷工质管道的两端分别伸出壳体,当载冷工质在载冷工质管道内流动时,可以吸收并带走蓄冷体上的冷量。本技术提供的蓄冷装置,结构简单,可通过蓄冷体进行冷量存储。
[0018]本技术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19]制冷系统包括蓄冷支路,蓄冷支路的一端设置在制冷系统的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之间、另一端设置在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蓄冷装置设置在蓄冷支路上,该系统的运行可分为峰电利用阶段和谷电利用阶段,在峰电利用时控制阀关闭或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将控制阀稍开启一部分,此时整个系统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在谷电利用阶段,控制阀可完全开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较多节流后低温制冷剂进入到蓄冷装置中,实现冷量的存储;
[0020]制冷系统上设置蓄冷装置,蓄冷装置与制冷系统的制冷剂管道相连接且蓄冷装置设置在制冷系统蒸发器的出口端,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完成吸热后进入到蓄冷装置中,制冷剂吸收蓄冷装置中的热量,之后过热制冷剂进入到压缩机中进行压缩,通过在制冷系统蒸发器的出口端设置蓄冷装置,可达到压缩机吸气过程中需要的过热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冷装置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冷体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蓄冷体的剖视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态蓄冷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态蓄冷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线路连接图。
[0029]图中1

壳体;101

制冷剂进液管;102

制冷剂出液管;2

蓄冷体;201

载冷工质管道;2011

载冷工质进口;2012

载冷工质出口;3

布液器;301

布液直管;302

弧形管;4

节流装置;5

蒸发器;6

压缩机;7

控制阀;8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以及蓄冷体(2),其中,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制冷剂进液管(101),所述蓄冷体(2)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蓄冷体(2)内设置载冷工质管道(201),所述载冷工质管道(201)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壳体(1);所述蓄冷体(2)与所述壳体(1)的周向内侧面上形成液态腔,所述壳体(1)上设置制冷剂出液管(102),所述制冷剂出液管(102)与所述液态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体(2)为一个;或者,所述蓄冷体(2)为两个以上且各所述蓄冷体(2)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体(2)为两个以上且设置在最下方的所述蓄冷体(2)为底部蓄冷体,设置在所述底部蓄冷体上方的所述蓄冷体(2)为上蓄冷体,所述上蓄冷体为两端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上蓄冷体底部的周向边沿与所述壳体(1)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上蓄冷体顶端的直径沿所述壳体(1)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蓄冷体的外表面轮廓呈圆台状;所述蓄冷体(2)的外表面轮廓呈圆锥状。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体(2)内的载冷工质管道(201)呈螺旋状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还包括布液器(3),所述布液器(3)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且与所述制冷剂进液管(101)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器(3)包括布液直管(301)和弧形管(302),所述布液直管(301)与所述制冷剂进液管(101)相连接且所述布液直管(301)沿所述制冷剂进液管(101)的周向方向分布,所述弧形管(302)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布液直管(301),所述弧形管(302)沿周向方向分布且沿所述布液直管(301)的径向方向分布多圈所述弧形管(302),所述布液直管(301)以及所述弧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惠青刘金喜林增毅陈斌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