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3268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57
本申请关于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本体内安装有换热模块、变压器油冷却箱、节温器以及油泵;换热模块包括多个换热箱体,每个换热箱体内均安装有一个充电模块,多个换热箱体之间串联连通,多个换热箱体串联连通后形成换热模块进油口以及换热模块出油口;变压器油冷却箱具有冷却箱进油口以及冷却箱出油口;节温器具有节温器进油口以及节温器第一出油口,节温器进油口以及节温器第一出油口上均安装有电磁阀;油泵具有油泵第一进油口以及油泵出油口。提高了充电桩的安全性,降低了风险,实现了不同情况下对充电桩内部散热的控制,进一步降低噪音的同时降低了自身对电能的损耗。一步降低噪音的同时降低了自身对电能的损耗。一步降低噪音的同时降低了自身对电能的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


[0001]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池技术与充电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越来普及,充电需求也日益庞大。很多小区或其他公共场所开始集中铺设充电桩,以方便人们停车充电使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主要是对电流电压进行转换,可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特别是快充模式下能量损耗严重,而损耗的能量恰恰是人们不想要的,其中损耗的能量大部分都以热量的形式散失,长时间不间断的充电会使得充电桩发热严重。
[0003]如今为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感,减少充电时漫长得等待时间,充电桩趋于大功率化,同时,为降低成本及减小体积,充电桩由传统的单桩单枪趋于一桩多枪化(一桩双枪、一桩四枪、甚至于一桩六枪),其电源模块的集成数更多,而相对于各电源模块的桩体体积却日趋减小,使得充电桩内部的发热更加严重。
[0004]然而,目前市场是的充电桩最主要降温手段主要为风冷模式,主要借助模块大风扇加快充电桩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散热目的,但在模块风扇高频运转的过程中,散热效率低且散热不集中,会产生超过了70分贝的噪音,发出噪声的主要来源,严重扰民。而且风冷式降温存在诸多缺点,大面积直接与外界环境空气进行交换散热,外界中的灰尘和水汽会通过散热口进入充电桩内部,不但会加剧元器件模块的发热,还容易导致电子元件短路,影响充电桩的使用。散热效果差,无法快速排出充电桩散发的热量,特别是局部高温,存在的噪声大、灰尘堆积在元器件模块上加剧发热、甚至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内安装有换热模块、变压器油冷却箱、节温器以及油泵;所述换热模块包括多个换热箱体,每个所述换热箱体内均安装有一个充电模块,多个所述换热箱体之间串联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箱体串联连通后形成换热模块进油口以及换热模块出油口;所述变压器油冷却箱具有冷却箱进油口以及冷却箱出油口;所述节温器具有节温器进油口以及节温器第一出油口,所述节温器进油口以及所述节温器第一出油口上均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油泵具有油泵第一进油口以及油泵出油口;所述冷却箱出油口与所述换热模块进油口连通,所述换热模块出油口与所述节温器进油口连通,所述节温器第一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油泵出油口与所述冷却箱进油口连通。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使用过程中由于散热风扇产生
巨大噪音扰民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充电桩散热差、局部高温,内部模块大面积直接与外界环境空气进行交换散热效率低,且容易使得灰尘堆积在元器件模块上加剧发热、甚至短路的问题。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箱体包括外箱体以及内箱体,所述内箱体置于所述外箱体内,所述充电模块置于所述内箱体内,所述内箱体与所述外箱体之间形成有变压器油流通部,所述变压器油流通部内流通有变压器油,多个所述换热箱体内的变压器油流通部之间串联连通。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充电模块与变压器油的换热,内外箱的设置将充电模块很好地与变压器油隔绝,避免充电模块与变压器油直接接触。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侧具有后侧板,所述后侧板上安装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包括散热风扇组、散热口格栅以及鳍片式散热器,所述散热风扇组安装于所述后侧板的内侧,所述散热口格栅安装于所述后侧板的外侧,所述鳍片式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组与所述散热口格栅之间;多个所述鳍片式散热器之间串联连通,多个所述鳍片式散热器串联连通后形成散热模块进油口以及散热模块出油口;所述节温器还具有节温器第二出油口,所述节温器第二出油口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油泵还具有油泵第二进油口,所述散热模块进油口与所述节温器第二出油口连通,所述散热模块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第二进油口连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加速了管路中变压器油的冷却速度。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箱体的顶面一侧安装有第一合页,另一侧安装有第一锁扣;所述内箱体的顶面一侧安装有第二合页,另一侧安装有第二锁扣。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从打开内外箱体进行检修。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变压器油冷却箱上还具有液位显示面以及注油口。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观察变压器油冷却箱内的液位。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风扇组包括多组均匀间隔分布的散热风扇。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换热箱体之间通过第一管道串联连通,所述冷却箱出油口与所述换热模块进油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所述换热模块出油口与所述节温器进油口通过第三管道连通,所述节温器第一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第一进油口通过第四管道连通,所述油泵出油口与所述冷却箱进油口通过第五管道连通。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变压器油在各管路中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散热回路。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模块进油口与所述节温器第二出油口通过第六管道连通,所述散热模块出油口与所述油泵第二进油口通过第七管道连通。
[0021]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22]1、采用油浸式模式,使得散热效率高,充电模块通过与变压器油流通部内的变压器油换热可以均匀高效的将充电模块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即变压器油通过油泵加压后经过管道转向鳍片式散热器内进行散热,变压器油的热量通过鳍片式散热器散发到空气体中,之后再流入变压器油冷却箱内进一步制冷,最后回流至变压器油流通部内,实现了
循环换热;
[0023]2、采用节温器调节,有效应对充电桩不同工作时长时对充电模块的散热控制,有利于进一步减小噪音,同时减少本身电能的浪费;
[0024]3、多组散热风扇拼接的设置,通过智能控制,不但可以减小噪声,可以做到不同季节、不同温度时风扇的开关数量,而且还可以降低传统充电桩由于仅有风扇损坏无法散热造成事故的危险,因为多组小功率小型散热电扇损坏一个或多个时,其他电扇仍可以使用。除此之外,多组小功率散热风扇损坏时方便拆卸维护;
[0025]4、由于不再借助模块高频大风扇加快充电桩内部空气与外界空气的交换来进行散热的做法,可以大大减少外界环境中的灰尘和水汽通过散热口进入充电桩内部,避免了充电模块受杂质、潮气的侵蚀。
附图说明
[002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7]图1示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内安装有换热模块(2)、变压器油冷却箱(3)、节温器(4)以及油泵(5);所述换热模块(2)包括多个换热箱体(23),每个所述换热箱体(23)内均安装有一个充电模块,多个所述换热箱体(23)之间串联连通,多个所述换热箱体(23)串联连通后形成换热模块进油口(21)以及换热模块出油口(22);所述变压器油冷却箱(3)具有冷却箱进油口(31)以及冷却箱出油口(32);所述节温器(4)具有节温器进油口(41)以及节温器第一出油口(42),所述节温器进油口(41)以及所述节温器第一出油口(42)上均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油泵(5)具有油泵第一进油口(51)以及油泵出油口(52);所述冷却箱出油口(32)与所述换热模块进油口(21)连通,所述换热模块出油口(22)与所述节温器进油口(41)连通,所述节温器第一出油口(42)与所述油泵第一进油口(51)连通,所述油泵出油口(52)与所述冷却箱进油口(3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箱体(23)包括外箱体(231)以及内箱体(232),所述内箱体(232)置于所述外箱体(231)内,所述充电模块置于所述内箱体(232)内,所述内箱体(232)与所述外箱体(231)之间形成有变压器油流通部(233),所述变压器油流通部(233)内流通有变压器油,多个所述换热箱体(23)内的变压器油流通部(233)之间串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油浸式静音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一侧具有后侧板(101),所述后侧板(101)上安装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散热模块(6);所述散热模块(6)包括散热风扇组(63)、散热口格栅(64)以及鳍片式散热器(65),所述散热风扇组(63)安装于所述后侧板(101)的内侧,所述散热口格栅(64)安装于所述后侧板(101)的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林邹晔李玲玲刘涵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