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2543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底座和顶盖之间并排设置有换热腔和缓冲腔,所述换热腔的底端和缓冲腔的底端在底座内相连通;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第一入液端和第一出液端,所述第一入液端连通于缓冲腔,所述第一出液端连通于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包括第一螺旋状流道以及与第一螺旋状流道具有相同螺旋形态的封闭的第二螺旋状流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换热效率和可控度都大大提高。率和可控度都大大提高。率和可控度都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
,特别涉及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换热器是通过大量的管道放置于开放式腔体内形成换热,难免有些时候部分液体并没有良好的换热,然后混合在已经换热的液体里,使总体换热效率和可控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和顶盖之间并排设置有换热腔和缓冲腔,所述换热腔的底端和缓冲腔的底端在底座内相连通;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第一入液端和第一出液端,所述第一入液端连通于缓冲腔,所述第一出液端连通于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包括第一螺旋状流道以及与第一螺旋状流道具有相同螺旋形态的封闭的第二螺旋状流道。
[0005]优选地,所述换热腔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外壁管、第二内壁管和第三内壁管,所述第一外壁管和第二内壁管的上端与顶盖顶紧密封固定,所述第一外壁管和第三内壁管的下端与底座顶紧密封固定。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壁管和第二内壁管之间形成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内壁管和第三内壁管之间形成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三内壁管中部设置有中空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与第二环形槽在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槽与中空槽在顶部相连通。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由同一根空心管道形成的第一螺旋状流道,第一螺旋状流道的管道外壁分别与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的内壁紧接触。
[0008]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状流道分别连通于缓冲腔和第一出液端。
[0009]优选地,所述底座内侧设置有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于缓冲腔,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于换热腔,所述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之间设置有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将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相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液体通道外侧设置有通道盖板,所述通道盖板固定于底座上。
[0011]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连通于缓冲腔,所述排气孔的内侧设置有防水透气膜。
[0012]优选地,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第一出液孔,所述第一出液孔与第一环形槽的顶部相连通;所述顶盖外侧设置有水泵装置,所述第一出液孔与水泵装置相连通,所述水泵装置的外侧设置第一出液端。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状流道包括管道入液端和管道出液端,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两出管口,所述管道入液端和管道出液端分别从两出管口伸出。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零部件数量,减小体积,两种液体进行热交换时,液体二通入第一螺旋状流道内,液体一通入第二螺旋状流道内,两种液体通过第一螺旋状流道和第二螺旋状流道进行热交换,相当于在两个并行的螺旋管道之间进行换热,换热效率和可控度都大大提高,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部空调系统与部分电器降温系统在有限空间内需要高效换热和降低循环管路布局复杂性的应用场景,以及医疗和美容领域的冷敷降温设备换热结构应用场景等。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的爆炸结构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的换热腔剖视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的底座立体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的底座俯视图;
[0020]图6为图5中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2]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
[0023]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请参阅图1至图6,本专利技术的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包括底座10和顶盖20,所述底座10和顶盖20之间并排设置有换热腔30和缓冲腔40,所述换热腔30的底端和缓冲腔40的底端在底座10内相连通。
[0025]所述顶盖20上设置有第一入液端61和第一出液端62,所述第一入液端61连通于缓冲腔40,所述第一出液端62连通于换热腔30。从第一入液端61通入液体一,液体一进入缓冲腔40内,再从底座10进入换热腔30内,最后从第一出液端62流出。
[0026]所述换热腔30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外壁管31、第二内壁管32和第三内壁管33,所述第一外壁管31和第二内壁管32的上端与顶盖20顶紧密封固定,所述第一外壁管31和第三内壁管33的下端与底座10顶紧密封固定。
[0027]所述第一外壁管31和第二内壁管32之间形成第一环形槽34,所述第二内壁管32和第三内壁管33之间形成第二环形槽35,所述第三内壁管33中部设置有中空槽331,所述第一环形槽34与第二环形槽35在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槽35与中空槽331在顶部相连通。
[0028]所述第一环形槽34和第二环形槽35内设置有由同一根空心管道形成的第一螺旋
状流道36,第一螺旋状流道36的管道外壁分别与第一环形槽34和第二环形槽35的内壁紧接触。
[0029]正因为第一螺旋状流道36的管道外壁分别与第一环形槽34和第二环形槽35的内壁紧接触,因此,所述第一螺旋状流道36的外壁分别与第一环形槽34和第二环形槽35的内壁之间形成与第一螺旋状流道36具有相同螺旋形态的封闭的第二螺旋状流道。两种液体进行热交换时,液体二通入第一螺旋状流道36内,液体一通入第二螺旋状流道内,两种液体通过第一螺旋状流道36和第二螺旋状流道进行热交换,相当于在两个并行的螺旋管道之间进行换热,换热效率和可控度都大大提高,体积大大减小。所述第二螺旋状流道分别连通于缓冲腔40和第一出液端62,液体一可从缓冲腔40进入第二螺旋状流道,流经第二螺旋状流道后从第一出液端62流出。
[0030]所述第三内壁管33、第二内壁管32和第一外壁管31依次由内向外同心设置。所述第二内壁管32的底端不与底座10接触,用于将第一环形槽34和第二环形槽35连通起来,便于第一螺旋状流道36的管道从第一环形槽34伸入第二环形槽35内,同时也用于液体在第一环形槽34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和顶盖之间并排设置有换热腔和缓冲腔,所述换热腔的底端和缓冲腔的底端在底座内相连通;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第一入液端和第一出液端,所述第一入液端连通于缓冲腔,所述第一出液端连通于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包括第一螺旋状流道以及与第一螺旋状流道具有相同螺旋形态的封闭的第二螺旋状流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包括同心设置的第一外壁管、第二内壁管和第三内壁管,所述第一外壁管和第二内壁管的上端与顶盖顶紧密封固定,所述第一外壁管和第三内壁管的下端与底座顶紧密封固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壁管和第二内壁管之间形成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内壁管和第三内壁管之间形成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三内壁管中部设置有中空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与第二环形槽在底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槽与中空槽在顶部相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封闭式多层回形流道高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由同一根空心管道形成的第一螺旋状流道,第一螺旋状流道的管道外壁分别与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的内壁紧接触。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乔乔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科精艺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