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轴承干摩擦现象的液下式屏蔽电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1479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善轴承干摩擦现象的液下式屏蔽电泵,包括泵体、泵盖、转子、叶轮、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泵体在其底端向其中空内部方向延伸形成有腔体,腔体的壁面设有径向下凹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从腔体开口端沿转子方向延伸至腔体底端,使得叶轮所泵液体越过第二轴承导入腔体的底端。并在转子下端面与第一轴承之间的腔体壁面还设有贯穿泵体的排气孔。在转子旋转的过程中,液体受离心力带动沿第一凹槽升高至腔体底端,完全越过第二轴承,对第二轴承起到更好的润滑作用,有效防止第二轴承出现干摩擦;而且部分液体可以留存在腔体内的第一轴承上端,完全浸过第一轴承,对第一轴承起到更好的润滑作用,有效防止第一轴承出现干摩擦。现干摩擦。现干摩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轴承干摩擦现象的液下式屏蔽电泵


[0001]本技术属于屏蔽电泵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轴承干摩擦现象的液下式屏蔽电泵,IPC分类属于F04D13/06。

技术介绍

[0002]液下式屏蔽电泵在长期使用下,轴承的润滑油会逐渐变干。由于电泵以进水口倒置浸没于液面下的方式放置,在一般情况下,液体不会到达水平位置较高的、处于转子远离叶轮一端的轴承的位置,因此该轴承会出现干摩擦现象,引发剧烈温升和噪音,加快磨损。
[0003]本申请人在先专利CN216691488U《一种立式屏蔽电泵》公开了一种在容置转子的腔体的壁面设有径向下凹的凹槽,使得叶轮所泵液体可导入该腔体对第二轴承起润滑作用,防止第二轴承干摩擦引发剧烈温升和噪音,加快磨损现象的技术方案。但如何对第二轴承,包括对第一轴承实现更好的润滑效果,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0004]公知常识和术语可参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2版《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版《泵理论与技术》以及国家标准GB/T 7021《离心泵名词术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更好地解决轴承容易发生干摩擦的问题,本技术对现有技术的中国专利CN216691488U《一种立式屏蔽电泵》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改进,主要包括如下技术手段:
[0006]1、将所述第一凹槽从腔体开口端沿泵轴方向延伸至腔体底端,使得叶轮所泵液体可导入腔体的底端并越过第二轴承;
[0007]2、在越过第一轴承的邻近永磁体一端的腔体区域的壁面设有贯穿泵体的排气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与转子轴线的距离为L,所述叶轮(外径为D2,则有,L≧0.7D2。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孔位于第一轴承与永磁体之间的腔体区域的壁面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孔为直径不小于2.5mm的圆孔。
[0011]进一步地,泵体为一中空的壳体,泵体内部固定设有定子,并在壳体和定子之间灌有环氧树脂以包裹定子。
[0012]进一步地,泵盖安装于泵体所述的底端面上,与底端面上设有的围绕腔体的围筋或凸起部围合形成第三腔体,叶轮可旋转地容置于第三腔体内;泵盖上设置有与第三腔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正对于泵轴方向,出水口离开第三腔体中心向外延伸。
[0013]本技术主要的有益效果是:
[0014]1、在转子旋转的过程中,液体受离心力带动从第三腔体沿第一凹槽可以升高至腔体底端,完全浸过第二轴承,对第二轴承起到更好的润滑作用,有效防止第二轴承出现干摩擦。
[0015]2、排气孔设计在越过第一轴承的邻近永磁体一端的腔体区域,使得腔体内空气更
加容易排空,甚至在出水口被堵的意外情况下,腔体内空气也能排空,保证液体在腔体形成流通润滑轴承。
[0016]3、虽然由第一凹槽进入腔体的液体会经由排气孔排出泵体外部,但有部分液体会留存在腔体内的第一轴承上端,完全浸过第一轴承,对第一轴承起到更好的润滑作用,有效防止第一轴承出现干摩擦。且基于该泵为液下泵,经由排气孔排出的液体返回泵工作时所在液池而没有损失。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液下式屏蔽电泵的过转子轴线及出水口中心线的剖视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液下式屏蔽电泵的过转子轴线及垂直出水口中心线的剖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泵体的立体图。
[0020]附图标记:泵体10、腔体11、第一凹槽111、槽底面1111、排气孔112、泵盖20、第三腔体21、进水口211、出水口212、定子30、转子40、泵轴41、永磁体42、叶轮50、第一轴承61、第二轴承62、环氧树脂7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为描述方便,本说明书对以下方位作定义:以叶轮所在方向为各零件的下端或下侧,反之另一侧为上端或上侧;与腔室开口相反的一端为底端或底侧。
[0022]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下式屏蔽电泵,包括泵体10、泵盖20、定子30、转子40、叶轮50、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
[0023]泵体10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的塑料壳体,其中空内部固定设有定子30,并灌有环氧树脂70以包裹定子30,实现定子30的防水和绝缘。泵体10在下端沿壳体中空内部方向延伸形成一筒状体,该筒状体在泵体下端开口形成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腔体11,腔体11内放置有转子40,转子40包括泵轴41和固定套设在泵轴41上的永磁体42,泵轴41伸出腔体11的开口端固定安装有叶轮50;永磁体42两端的泵轴41上固定穿设有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第一轴承61位于永磁体42和叶轮50之间,第二轴承62位于泵轴41远离叶轮50的一端,第一轴承61的外周面及第二轴承62的外周面均过盈卡接在腔体11的壁面上,使得转子40可旋转地轴向固定在腔体11内。腔体11的各段内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开口段内径较大,底段内径较小的具有台阶的筒状体;还可以是开口段内径大渐变为底段内径小的圆台状筒体。
[0024]泵盖20呈蜗壳状,安装于泵体10所述底端面上,与底端面上设有的围绕腔体11的围筋或凸起部围合形成第三腔体21,叶轮50可旋转地容置于第三腔体21内。泵盖20上设置有与第三腔体21连通的进水口211和出水口212,进水口211正对于泵轴41方向,出水口212离开第三腔体21中心向外延伸。
[0025]如图1、图3所示,腔体11的壁面径向下凹,从腔体11开口端沿泵轴41方向延伸至腔体11底端(相对于开口端的另一端),形成第一凹槽111,该第一凹槽111连通腔体11和第三腔体21。随着本液下式屏蔽电泵的长期使用,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的润滑油会逐渐变干。由于电泵以进水口211倒置浸没于液面下的方式放置,液体可以部分润滑靠近叶轮50的
第一轴承61,但现有技术的屏蔽电泵,其泵送液体不能到达水平位置较高的第二轴承62的位置,因此第二轴承62会出现干摩擦,引发剧烈温升和噪音,加快磨损。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1的设置,使得在转子40旋转的过程中,液体受离心力带动从第三腔体21沿第一凹槽111进入腔体11,然后逐渐升高越过第二轴承62上端面至腔体11底端,液体完全越过第二轴承62,因此可对第二轴承62起到更好的润滑作用,有效防止第二轴承62出现干摩擦。
[0026]进一步地,第一凹槽111的槽底面1111与转子40的轴线的距离为L,叶轮的外径为D2,则有L不小于0.7倍D2,即L≧0.7D2。该设计可确保液体进入腔体11的压力,保障进入第一凹槽111的液体可以到达腔体11底端越过第二轴承62。
[0027]如图2所示,在越过第一轴承61的邻近永磁体42一端的腔体11区域壁面,优选位于第一轴承61与转子40下端面之间的腔体11区域的壁面上,设置有排气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轴承干摩擦现象的液下式屏蔽电泵,包括泵体(10)、泵盖(20)、转子(40)、叶轮(50)、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泵体(10)在其底端向其中空内部方向延伸形成一筒状体,该筒状体在泵体底端开口形成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腔体(11),腔体(11)内放置有转子(40);转子(40)包括泵轴(41)和固定穿设在泵轴(41)上的永磁体(42),永磁体(42)两端的泵轴(41)上固定穿设有第一轴承(61)和第二轴承(62),第一轴承(61)位于腔体(11)的开口段,第二轴承(62)位于腔体(11)的底段,腔体(11)的壁面设有径向下凹的第一凹槽(11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1)从腔体(11)开口端沿泵轴(41)方向延伸至腔体(11)中第二轴承(62)上方位置,使得叶轮(50)所泵液体可越过第二轴承(62)导入至腔体(11)的底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下式屏蔽电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11)的槽底面(1111)与转子(40)的轴线的距离为L,所述叶轮(50)外径为D2,则有L≧0.7D2。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勇吴炳华
申请(专利权)人: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