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1062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电极,包括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的材质为低碳钢,形状为管状;所述电极本体的两端配有绝缘材质的电气隔离盖;所述电极本体内配有绝缘材质的两个内部隔板,将电极本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相对密闭的上部空间、中部空间以及下部空间;所述电极本体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管壁上设有竖向的注液狭缝;所述电极本体还配有两根注液管,其中一根注液管连通至所述上部空间,另一根注液管连通至所述下部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低碳钢材质,能够节约设备成本,通过添加注液管以及注液狭缝,能够完美适配加水降温、微生物或化学修复的工作。修复的工作。修复的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电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原位热脱附技术中使用的多功能电极。

技术介绍

[0002]电阻加热是一种高效的原位热脱附技术,可用于去除环境中VOCs和部分SVOCs,已在国外广泛应用,在我国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主要通过在污染场地建设电极井,并放置电极,将电流通过电极导入地下,并使之在电极之间流动,依靠土壤自身电阻产生的焦耳热,使地下升温,促进污染物挥发和增溶,并配合抽提,将污染物抽提至地面净化设备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0003]传统的单一电阻加热修复,以物理脱附为主,为尽量缩短修复工期,实现短期内(约6

12个月)的快速修复,需要将地下快速加热到沸点温度。为满足这一需求,电极需允许较高的输入功率,受电极表面功率负荷的限制,电极需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传统的电极直径或宽度通常为20cm及以上。而为了美观和适应地下的复杂环境,电极通常选择不锈钢等材质。再加上电极用量大,且难以回收,电极成本高的问题尤为突出。
[0004]此外,传统的电极,如板状电极,还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
[0005]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廉价的多功能电极以满足修复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电极,优化其结构,以降低其成本。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多功能电极,包括电极本体,其特征在于:
[0009]所述电极本体的材质为低碳钢,形状为管状;
[0010]所述电极本体的两端配有绝缘材质的电气隔离盖;
[0011]所述电极本体内配有绝缘材质的两个内部隔板,将电极本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相对密闭的上部空间、中部空间以及下部空间;所述电极本体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管壁上设有竖向的注液狭缝;
[0012]所述电极本体还配有两根注液管,其中一根注液管连通至所述上部空间,另一根注液管连通至所述下部空间。
[0013]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中:所述电气隔离盖为聚四氟乙烯材质。
[0014]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中:所述内部隔板为聚四氟乙烯材质。
[0015]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中:所述两根注液管为两个独立的管路,对应的地面部分配有独立的阀门和流量计。
[0016]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中:所述电极本体距离顶部端口的内壁上固定有一根横梁。
[0017]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中:所述横梁的材质为低碳钢,通过焊接与电极本体连接固定。
[0018]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中:所述电极本体配有电缆,电缆穿过顶部的电气隔离盖并
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0019]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中:所述电极本体配有吊环,吊环的材质为低碳钢,其穿过顶部的电气隔离盖并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002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采用低碳钢材质,能够节约设备成本,通过添加注液管以及注液狭缝,能够完美适配加水降温、微生物或化学修复的工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电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电气隔离盖的端面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电极主体1;电气隔离盖2;固定螺丝2

1;注药管孔2

2;内部隔板3;注液狭缝4;注液管5;快接接头5

1;横梁6;电缆7;电缆孔7

1;吊环8;吊环孔8

1。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电极,包括电极本体1、电气隔离盖2、固定螺丝2

1、内部隔板3、注液狭缝4、注液管5、快接接头5

1、横梁6、电缆7以及吊环8等。
[0025]所述电极本体1材质为低碳钢,形状为管状,外径为55

70mm,根据电极表面功率负荷经验值,单位长度的输入功率可达2kW/m,可满足加热所需的功率要求;长度优选为2

4m,有利于灵活调整加热区间位置,减少非必要的加热土壤,实现精准加热,降低能耗,并且,运输、安装等也更方便,有利于降低相关成本。
[0026]所述电极本体1两端配有电气隔离盖2,其材质为聚四氟乙烯,通过固定螺丝2

1将电气隔离器固定在电极本体1的两端,主要起到优化电极表面电荷分布的作用;原理是管状电极的电荷易集中分布在电极两端,通过加装绝缘材质的电气隔离盖2,有利于使电荷在电极表面均匀分布;
[0027]所述电极本体1配有内部隔板3,其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共有两个,分别位于距离电极两端0.3

0.5m的位置,将电极本体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相对密闭的上部空间、中部空间、下部空间;
[0028]所述电极本体1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管壁上设有竖向的注液狭缝4,宽度为0.2

0.4mm,长度为0.2

0.4m,数量为6

8个,沿圆周呈等间距分布;
[0029]所述电极本体1还配有两根长度不同的注液管5,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其中,较短的注水管5穿过上部的电气隔离盖2

1,伸入到上部空间中,较长的注水管5依次穿过上部的电气隔离盖2

1、上部空间以及中部空间,伸入到下部空间中;注液管5顶部配有快接接头5

1,以便于与外部注液管路进行快速连接;注液管5露出电极本体1的长度约0.2

0.3m,以便运输,并且长度不同,以便区分两个注液管5;
[0030]由于电极之间的电流呈径向分布,越靠近电极,电流密度高,土壤温度越快,相对远处土壤,温度更高,土壤水分蒸发散失更快,水分散失后,土壤电阻升高,水分将至一定程度后,电阻会急剧升高,导致电流路径中断,不导电,进而影响加热升温;对于电极来说,由于电荷易集中分布在电极两端,相对电极中部,两端温度更高,周边土壤水分散失情况更为严重。
[0031]因此,在加热过程中,需要定期为电极注液,注入的液体(水或电解液)可通过注液
狭缝4进入电极周边的导电材料或土壤,一方面,可改善导电环境,使加热过程持续稳定;另一方面,可为电极本体1的(两端)降温,并通过热对流提高传热效率,将热量传至有利于传热,使加热效果更均匀。在加热脱附后期,针对残留的污染物,或者是以热强化为目的的微生物或化学修复,还可通过电极注入微生物菌剂或营养液,或者一定浓度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等,实现电阻加热与微生物修复或化学修复等技术的耦合,以达到高效、低耗修复的效果。
[0032]所述注液管5为两个独立的管路,对应的地面部分配有独立的阀门和流量计,并且电极有内部隔板3,电极本体1的上下两端为两个独立的注液腔体,可调控上部空间、下部空间中注液狭缝4所流出的注液量,有利于注入药剂的均匀分散;
[0033]所述电极本体1距离顶部端口的内壁上固定有一根横梁6,其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电极,包括电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的材质为低碳钢,形状为管状;所述电极本体的两端配有绝缘材质的电气隔离盖;所述电极本体内配有绝缘材质的两个内部隔板,将电极本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相对密闭的上部空间、中部空间以及下部空间;所述电极本体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管壁上设有竖向的注液狭缝;所述电极本体还配有两根注液管,其中一根注液管连通至所述上部空间,另一根注液管连通至所述下部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隔离盖为聚四氟乙烯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隔板为聚四氟乙烯材质。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广东黄海尹立普李鹏张文岳龙凯初文磊於进苗铎杨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