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镜结构,其包括LED光源、柱面镜、第一双凸透镜、反射镜、半透半反镜、平凸透镜、接收面。LED光源可发出光线,柱面镜用于发散光线。第一双凸透镜可将光线聚焦于反射镜,反射镜位于第一双凸透镜的一侧,反射镜可反射光线。半透半反镜位于反射镜的下端,半透半反镜通过透射面将光线透射于平凸透镜。平凸透镜位于半透半反射镜的下端,平凸透镜可将光线转化为光斑,接收面可接收光斑并将光斑进行反射。平凸透镜还用于透射光斑,半透半反镜通过反射面可将光斑反射于第二双凸透镜。第二双凸透镜可将光斑汇聚于接收芯片,接收芯片可接收该光斑。可接收该光斑。可接收该光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镜结构及对应的传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透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感器透镜。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社会中,LED光源具有发光效率高、低发热、省电和寿命长的优点,因此其应用越来越广泛。LED光源可安装于传感器的内部,该LED光源发出的光线可被传感器的接收设备接收。但是,现有接收设备存在接收LED光源发出的光线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3]故需要提供一种透镜结构及对应的传感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透镜结构及对应的传感器,有效解决了现有接收设备接收LED光源发出的光线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透镜结构,其包括:
[0006]LED光源,用于发出光线;
[0007]柱面镜,位于所述LED光源的一侧,用于发散所述光线;
[0008]第一双凸透镜,位于所述柱面镜子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光线聚焦于反射镜;
[0009]所述反射镜,位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一侧,用于反射所述光线;
[0010]半透半反镜,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下端,其包括透射面,所述透射面设置于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上端,所述透射面用于将光线透射于所述平凸透镜;
[0011]所述平凸透镜,位于所述半透半反射镜的下端,用于将所述光线转化为光斑;
[0012]接收面,位于所述平凸透镜的下端,用于接收所述光斑并将所述光斑进行反射;
[0013]其中,所述平凸透镜还用于透射所述光斑,所述半透半反镜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设置于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下端,所述反射面用于将所述光斑反射于第二双凸透镜;
[0014]所述第二双凸透镜,位于所述半透反光镜的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下端,用于将所述光斑汇聚于接收芯片;
[0015]所述接收芯片,相对于所述半透半反镜,位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另一侧,用于接收所述光斑,LED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多个透镜透射和反光镜反射后形成光斑,接收芯片接收该光斑的效果较好。
[0016]进一步的,所述透镜结构还包括遮光片,所述遮光片设置于所述LED光源与所述柱面镜之间,所述遮光片相对于所述柱面镜靠近所述LED光源,所述遮光片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光线用于通过所述通孔射出,LED光源用于通过遮光片均匀照射从而使得光线的光照强度较为合适。
[0017]进一步的,所述LED光源、所述柱面镜的中心、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中心、所述反射镜的中心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中心、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中心、所述接收芯片的中心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用于更好地透射光线与光斑。
[0018]进一步的,所述反射镜的中心、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中心、所述平凸透镜均位于同一
竖直线上,用于更好地将光线透射于接收面。
[0019]进一步的,所述反射镜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44.5
°‑
45.5
°
;所述半透半反镜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为44.5
°‑
45.5
°
,反射镜用于更好地反射光线,半透半反镜用于更好地透射光线和反射光斑。
[0020]进一步的,所述LED光源与柱面镜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1.85mm
‑
1.95mm,所述柱面镜与所述第一平凸透镜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8.85mm
‑
8.95mm,所述LED光源与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19.60mm
‑
19.70mm;所述第二双凸透镜与所述接收芯片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为7.80mm
‑
7.90mm,用于透射光线与光斑的效果更好。
[0021]进一步的,所述反射镜的中心与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9.85mm
‑
9.95mm,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中心与所述平凸透镜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13.50mm
‑
13.60mm,所述平凸透镜的底端与所述接收面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9.95mm
‑
10.05mm,用于准确地将光线透射于接收面。
[0022]进一步的,所述平凸透镜包括相互连接弧形的凸出部和水平部,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平凸透镜的上端,所述水平部位于所述平凸透镜的下端,所述平凸透镜的厚度为3.80
‑
3.90mm,所述水平部的厚度为0.95mm
‑
1.05mm。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中心厚度均为4.70mm
‑
4.80mm,所述第一双凸透镜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有效口径均为Φ29.5mm
‑
30.5mm。
[0024]一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透镜结构。
[0025]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一种透镜结构,该透镜结构应用于一种传感器中。LED光源发出光线,柱面镜将该光线发散。然后第一双凸透镜将光线聚焦于反射镜,反射镜将该光线反射于半透半反镜,半透半反镜通过透射面将光线透射于平凸透镜。平凸透镜将光线转化为光斑,接收面接收该光斑。随后接收面将光斑进行反射,平凸透镜还可透射该光斑。半透半反镜通过反射面将光斑反射于第二双凸透镜,第二双凸透镜将光斑汇聚于接收芯片,接收芯片可接收该光斑。因此,LED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多个透镜透射和反光镜反射后在接收面处形成光斑。接收面将该光斑反射后,该光斑通过透镜聚焦于接收芯片,从而接收芯片接收该光斑的效果较好。即使LED光源发出光线的光照强度较低,接收芯片也可以较好地接收该光斑。有效解决了现有接收设备接收LED光源发出的光线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0027]图1为本技术的透镜结构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0028]图中,10、透镜结构;11、LED光源;111、遮光片;12、柱面镜;13、第一双凸透镜;14、反射镜;15、半透半反镜;151、透射面;152、反射面;16、平凸透镜;161、凸出部;162、水平部;17、接收面;18、第二双凸透镜;19、接收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LED光源,用于发出光线;柱面镜,位于所述LED光源的一侧,用于发散所述光线;第一双凸透镜,位于所述柱面镜子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光线聚焦于反射镜;所述反射镜,位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一侧,用于反射所述光线;半透半反镜,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下端,其包括透射面,所述透射面设置于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上端,所述透射面用于将光线透射于平凸透镜;所述平凸透镜,位于所述半透半反射镜的下端,用于将所述光线转化为光斑;接收面,位于所述平凸透镜的下端,用于接收所述光斑并将所述光斑进行反射;其中,所述平凸透镜还用于透射所述光斑,所述半透半反镜包括反射面,所述反射面设置于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下端,所述反射面用于将所述光斑反射于第二双凸透镜;所述第二双凸透镜,位于所述半透反光镜的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下端,用于将所述光斑汇聚于接收芯片;所述接收芯片,相对于所述半透半反镜,位于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另一侧,用于接收所述光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结构还包括遮光片,所述遮光片设置于所述LED光源与所述柱面镜之间,所述遮光片相对于所述柱面镜靠近所述LED光源,所述遮光片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光线用于通过所述通孔射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光源、所述柱面镜的中心、所述第一双凸透镜的中心、所述反射镜的中心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中心、所述第二双凸透镜的中心、所述接收芯片的中心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的中心、所述半透半反镜的中心、所述平凸透镜均位于同一竖直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为44.5
°‑
45.5
°
;所述半透半反镜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堂,吴杨,金文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盈鹏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