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油品加氢联产石脑油和柴油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501163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水油品加氢联产石脑油和柴油的方法,采用特殊结构的固定床反应器,其内从上至下依次分为气相反应区、闪蒸区和气液逆流反应区,油品从闪蒸区进入,氢气从反应器底部通入,气相反应区的顶部设置气相加氢产物出口,气液逆流反应区的底部设置重相加氢产物出口;气相反应区内装填高强度氧化铝基加氢催化剂,气液逆流反应区内从上至下装填两个催化剂床层,分别为加氢精制催化剂和加氢裂化催化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特殊结构反应器和催化剂的配合,实现同时生产石脑油和高品质柴油产品,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的工艺条件,灵活性调整石脑油和柴油的比例,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水油品加氢联产石脑油和柴油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清洁炼油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含水油品加氢联产石脑油和柴油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煤炭大国,为了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煤炭向清洁燃料或化工转化,其中煤焦油加氢技术是煤炭向清洁燃料转化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加氢反应将煤焦油中的杂质脱除,并将其中的烯烃和芳烃类化合物进行饱和来生产质量优良的石脑油馏分和柴油馏分。
[0003]CN201010228066.8公开了一种柴油加氢工艺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加氢精制条件下,柴油原料与氢气的混合物自反应器顶部向下依次通过至少两个反应区,在每两个反应区之间设有进料口,分别从进料口往反应器中补充新鲜柴油原料。本专利技术的柴油加氢方法,通过在反应区之间设置进料口并补充新鲜柴油原料,可以带走上一反应区的大量反应热,降低反应器的温升,因而可以适当提高反应器入口温度,使各个反应区均处于最佳反应温度区域而没有超温点;从而使得各反应区的催化剂活性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有利于发挥整体催化剂的性能和提高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原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含水油品加氢联产石脑油和柴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具有以下结构的反应器:所述反应器为固定床反应器,原料入口设置于固定床反应器中段,原料入口连接闪蒸区,闪蒸区的上部为气相反应区,闪蒸区的下部为气液逆流反应区,固定床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氢气入口,气相反应区的顶部设置气相加氢产物出口,气液逆流反应区的底部设置重相加氢产物出口;所述气相反应区内装填高强度氧化铝基加氢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包括氧化铝、选自氧化锆、氧化钛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的改性剂A、选自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钙中的至少一种的改性剂B;以载体的总重量计,改性剂A的质量分数为2

20%,优选8

15%,改性剂B的质量分数为1

15%,优选3

8%;所述活性组分为第VIB族金属硫化物和第VIII族金属氧化物,以催化剂的总重量计,第VIB族金属硫化物的质量分数为2

20%,优选8

15%,第VIII族金属氧化物的质量分数为2

15%,优选3

8%;所述第VIB族金属硫化物分散于催化剂载体内部及表面,第VIII族金属氧化物分散于催化剂表面;所述气液逆流反应区从上至下装填两个催化剂床层,上催化剂床层内装填具有加氢脱硫、脱氮和多环芳烃加氢饱和性能的催化剂,下催化剂床层内装填具有加氢裂化性能的催化剂;含水油品加氢联产石脑油和柴油的方法包括以下内容:将含水油品送入固定床反应器的闪蒸区,经闪蒸后分为液相组分和含水的气相组分,气相组分向上进入气相反应区,在高强度氧化铝基加氢催化剂作用下加氢脱硫、脱氮,反应产物从反应器顶部的气相加氢产物出口排出;闪蒸后的液相组分向下进入气液逆流反应区,在装填的两个催化剂床层作用下进行加氢脱硫、脱氮、多环芳烃加氢饱和反应和裂化反应,其中气液逆流反应区产生的轻组分随上行的氢气向上进入气相反应区再次进行加氢反应增加石脑油产量,重组分作为产物由重相加氢产物出口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相反应区内装填的高强度氧化铝基加氢催化剂中,第VIB族金属硫化物为硫化钼和/或硫化钨,第VIII族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镍和/或氧化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氧化铝基加氢催化剂采用XPS能谱分析,其中+4价态的第VIB族金属含量占总的VIB族金属含量摩尔比例为60%

9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高强度氧化铝基加氢催化剂经过硫化后采用XPS能谱分析,其中+4价态的第VIB族金属含量占总第VIB族金属含量摩尔比例为65%

100%,第VIII族金属与第VIB族金属相互作用的物种含量摩尔占第VIII族金属总含量比例为60%

10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氧化铝基加氢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150

300m2/g,孔容为0.4

0.8cm3/g,平均孔径6

15nm,压碎强度为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杨成敏陈晓贞段为宇姚运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