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9738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次中耕,5月中旬~5月下旬,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第二次中耕,6月15日~6月30日,大豆3~4片复叶期,根部覆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第三次中耕,7月上旬~7月中旬,大豆花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同时起垄。提高了土壤的含水量与温度,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了好的环境条件。提供了好的环境条件。提供了好的环境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作物栽培
,尤其涉及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豆,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常用来制作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或者提炼蛋白质。中国种植大豆的历史有5000多年,现在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
[0003]水分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耕作方法对于水分的利用率具有影响,进一步的就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同时耕作的方式对种植大豆的土壤状况有影响,对土壤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就会影响大豆的生长环境。因此,明确适宜大豆生长和丰产的耕作方法和耕层深度,进而使大豆产量达到最大值,又节约整地成本,对促进大豆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提高了土壤的含水量与温度,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了好的环境条件。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第一次中耕,5月中旬~5月下旬,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
[0008]第二次中耕,6月15日~6月30日,大豆3~4片复叶期,根部覆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
[0009]第三次中耕,7月上旬~7月中旬,大豆花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同时起垄。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次中耕、第二次中耕和第三次中耕作业深松钩子深度为20~30cm,三杆尺深度为5~10cm。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次中耕,根部覆土厚度为1~5cm。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三次中耕,起垄高度为20~30cm,垄下底宽100~120cm,垄上底宽60~80cm。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深松钩子的三杆尺进行中耕,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入渗,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与温度,提前深松有利于大豆苗期生长,把板结土壤打活,通过深松放寒,有效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加快植株生长的速度;大豆3~4叶复叶期中耕,深松、灭草,同时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促进对营养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强放寒增温的作用;大豆花期中耕,起到散土、灭草、培土作用,通过综合考虑深松中耕培土时间和中耕机械的不同配置,使得所述的耕作方法实现了促进苗期生长发育,提质增产的生产目的。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
[0015]图2为中耕垄沟;
[0016]图3为中耕地。
具体实施方式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第一次中耕,5月中旬~5月下旬,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
[0019]第二次中耕,6月15日~6月30日,大豆3~4片复叶期,根部覆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
[0020]第三次中耕,7月上旬~7月中旬,大豆花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同时起垄。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次中耕,5月中旬~5月下旬,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所述第一次中耕时间进一步优选为5月15日~5月25日,再进一步优选为5月18日~5月23日;所述深松钩子的铲尖宽度优选为3~5cm,进一步优选为4cm;所述深松钩子的铲尖宽度选择,以作业不起大土块以及不会导致垄体变形为宜;所述第一次中耕深松钩子作业深度优选为20~30cm,进一步优选为22~28cm,再进一步优选为24~26cm;所述第一次中耕三杆尺作业深度优选为5~10cm,进一步优选为6~9cm,再进一步优选为7~8cm;第一次中耕,把板结土壤打活,通过深松放寒有效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加快植株生长的速度。
[0022]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次中耕,6月15日~6月30日,大豆3~4片复叶期,根部覆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所述第二次中耕时间进一步优选为6月18日~6月27日,再进一步优选为6月21日~6月24日;所述第二次中耕,根部覆土厚度优选为1~5cm,进一步优选为2~4cm,再进一步优选为3cm;所述第二次中耕深松钩子作业深度优选为20~30cm,进一步优选为22~28cm,再进一步优选为24~26cm;所述第二次中耕三杆尺作业深度优选为5~10cm,进一步优选为6~9cm,再进一步优选为7~8cm;所述三杆尺深度以不伤根部、不起土块为准,入土深浅一致,误差小于1cm;所述作业过程中配带护苗装置,防止起块压苗;所述作业过程中会应中耕起土,起土厚度>5cm,以上土到苗根部不压苗为上限;所述第二次中耕是深松、灭草,同时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促进对营养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达到放寒增温的作用。
[0023]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三次中耕,7月上旬~7月中旬,大豆花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同时起垄;所述第三次中耕时间进一步优选为7月5日~7月15日,再进一步优选为7月8日~7月12日;所述所述第三次中耕深松钩子作业深度优选为20~30cm,进一步优选为22~28cm,再进一步优选为24~26cm;所述第三次中耕三杆尺作业深度优选为5~10cm,进一步优选为6~9cm,再进一步优选为7~8cm;所述第三次中耕,在深松钩子上还带有起垄铧和挡土板,挡土板推起的土形成垄;所述第三次中耕,起垄高度优选为20~30cm,进一步优选为22~28cm,再进一步优选为24~26cm。垄下底宽优选为100~120cm,进一步优选为105~115cm,再进一步优选为108~112cm,垄上底宽优选为60~80cm,进一步优选为65~75cm,再进一步优选为68~72cm;第三次中耕,使垄体深松,起到散土、灭草和培土作用。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25]实施例1
[0026]5月23日,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第一次中耕作业,深松钩子的宽度为4cm,深松钩子的中耕深度为25cm,三杆尺的中耕深度为8cm;6月20日,大豆3片复叶期,根部覆土3cm,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第二次中耕作业,深松钩子的中耕深度为25cm,三杆尺的中耕深度为8cm,深松钩子上佩戴防护罩,防止深松时把土豁动起来伤害小苗,中耕起土厚度5cm;7月10日,大豆花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第三次中耕作业,深松钩子的中耕深度为25cm,三杆尺的中耕深度为8cm,深松钩子上带有起垄铧和挡土板,推起堆叠的土形成垄,垄高25cm,垄下底宽110cm,垄上底宽70cm。
[0027]实施例2
[0028]5月10日,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第一次中耕作业,深松钩子的宽度为3cm,深松钩子的中耕深度为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次中耕,5月中旬~5月下旬,大豆出苗前,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第二次中耕,6月15日~6月30日,大豆3~4片复叶期,根部覆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第三次中耕,7月上旬~7月中旬,大豆花期,采用带有三杆尺的深松钩子作业,同时起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豆栽培增温保墒耕作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江王金生张忠伟杨兴武刘智颖惠希滨刘月辉张淑艳马力蒲国锋张淑珍徐鹏飞刘珊珊宋波王宇李进荣赵贵兴刘秀林何雯瑾夏晓雨王君徐晶任春华尚磊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