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素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879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溴素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溴素的处理装置,包括:反应釜、盖体、加料管、气体吸收容器、气体导管及第一气阀,所述反应釜顶端具有用于添加溴素的敞开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敞开口处,所述加料管包括U型段,所述加料管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反应釜内,所述反应釜的上端通过所述气体导管与所述气体吸收容器连通,所述气体导管伸入所述气体吸收容器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气阀串联于所述气体导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溴素泄漏或报废后的安全无害化处置,其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便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中使用。便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中使用。便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中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溴素的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溴素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溴素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溴素是常温下的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化学式为Br2,呈深红棕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被列为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管控。溴素对人眼睛、皮肤和粘膜均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会导致呼吸道严重损伤和肺水肿,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高浓度溴蒸气或液溴会导致严重灼伤。
[0003]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会使用瓶装溴素,其使用后不可随意丢弃或倾倒,必须按照危险废物进行收集和处置。但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氧化性,处置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安全无害的溴素的处理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溴素的处理装置,包括:反应釜、盖体、加料管、气体吸收容器、气体导管及第一气阀,所述反应釜顶端具有用于添加溴素的敞开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敞开口处,所述加料管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段,所述加料管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反应釜内,所述反应釜的上端通过所述气体导管与所述气体吸收容器连通,所述气体导管伸入所述气体吸收容器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气阀串联于所述气体导管上。
[0006]优选的,所述加料管的第二端呈上宽下窄的漏斗型。
[0007]优选的,所述反应釜的上部呈上小下大的锥形。
[0008]优选的,还包括废气排放管及第二气阀,所述气体吸收容器的上端通过所述废气排放管连通至外部,所述第二气阀串联于所述废气排放管上。
[0009]优选的,所述反应釜的底部开设有排料口,所述排料口处设有阀门。
[0010]优选的,还包括温度计,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温度计的检测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伸入所述反应釜内。
[0011]优选的,还包括ph计,所述盖体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ph计的检测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反应釜内。
[0012]优选的,还包括振荡器,所述振荡器设于所述反应釜的底部下方。
[0013]优选的,还包括搅拌子及磁力搅拌器,所述搅拌子设于所述反应釜内,所述磁力搅拌器设于所述反应釜的底部下方。
[001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溴素的处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技术实施例的溴素的处理装置能将与溴素反应的溶液直接从加料管加注到反应釜中,且加料管具有U型段能够通过存储部分溶液达到液封的效果,防止反应过程中有害气体从加料管中逸出;且本处理装置设有气体吸收容器,能够避免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未充分被吸收而逸出,对反应釜中排出的气体进行二次处理;本溴素的处理装置
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便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中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溴素的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0017]图中,1、反应釜;11、排料口;12、阀门;2、盖体;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3、加料管;4、气体吸收容器;5、气体导管;51、第一气阀;6、废气排放管;61、第二气阀;7、温度计;8、ph计;9、振荡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22]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溴素的处理装置,包括:反应釜1、盖体2、加料管3、气体吸收容器4、气体导管5及第一气阀51,所述反应釜1顶端具有用于添加溴素的敞开口,所述盖体2盖设于所述敞开口处,所述加料管3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段,所述加料管3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反应釜1内,所述反应釜1的上端通过所述气体导管5与所述气体吸收容器4连通,所述气体导管5伸入所述气体吸收容器4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气阀51串联于所述气体导管5上。
[0023]本溴素的处理装置,主要以氧化还原反应和中和反应为基本原理,在氢氧化钠溶液提供的强碱性环境下,以亚硫酸钠为还原剂,将溴素还原为低价态的Br

,在碱性溶液体系中生成稳定低毒的NaBr状态。
[0024]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
[0025]Na2SO3+Br2+H2O=Na2SO4+2HBr
[0026]HBr+NaOH=NaBr+H2O
[0027]由于反应釜1中所盛溶液为强碱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釜1宜采用耐强酸强碱且与不与溴素反应的不锈钢内衬ETFE材质,同时可根据待处置的溴素的量选择反应釜1的尺寸。
[0028]由于溴素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故直接在反应釜1顶端的敞开口加入溴素进行处理,不采用另外的漏斗式加料口,以减少溴素在空气中暴露时间,敞开口盖设盖体2,同时盖体2与反应釜1密封连接保证整体的气密性。
[0029]设计具有U型段的加料管3,该U型段的开口向上,将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从加料管3加注到反应釜1中时,U型段能够存留混合溶液达到液封作用,防止因反应过程中放热产生的含溴气体逸出。
[0030]同时为了避免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BR气体未充分被碱液吸收而逸出污染环境,本装置加装气体吸收容器4,在气体吸收容器4中盛装亚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对逸出气体进行二次处理。
[0031]气体导管5可通过对盖体2开孔后插入,同时气体导管5与盖体2之间密封连接,保证整体密闭性。
[0032]进一步地,所述加料管3的第二端呈上宽下窄的漏斗型。便于将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从加料管3中加入。
[0033]进一步地,所述反应釜1的上部呈上小下大的锥形。提高反应釜1整体的气密性,小开口能够防止盖体2打开倾倒溴素时气体泄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溴素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釜、盖体、加料管、气体吸收容器、气体导管及第一气阀,所述反应釜顶端具有用于添加溴素的敞开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敞开口处,所述加料管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段,所述加料管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反应釜内,所述反应釜的上端通过所述气体导管与所述气体吸收容器连通,所述气体导管伸入所述气体吸收容器的内腔底部,所述第一气阀串联于所述气体导管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溴素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管的第二端呈上宽下窄的漏斗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溴素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的上部呈上小下大的锥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溴素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气排放管及第二气阀,所述气体吸收容器的上端通过所述废气排放管连通至外部,所述第二气阀串联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俊潇田智勇刘高领李宁李艳亮冯艳超
申请(专利权)人:馆陶县晴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