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878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包括水性聚氨酯、占所述水性聚氨酯总重40~60%的茶条槭微囊粉、以及占所述水性聚氨酯总重40~60%的刺五加微囊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助剂中的水性聚氨酯能促使茶条槭微囊粉和刺五加微囊粉在染液中分散,以便接枝交联茶条槭微囊粉和刺五加微囊粉与全棉织物的棉纤维,提高助剂在全棉织物上的附着率,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并保持益生菌稳定的效果。持益生菌稳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染料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

技术介绍

[0002]从远古时代一直到近代的染料及其助剂,都来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提,人类实用天然染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合成染料在近百年间基本上取代天然染料的实用,成为印染行业实际应用的主要着色产品。因此,现有的抑菌型全棉织物也多采用化学抗菌剂以及重金属的纳米银、纳米锌、纳米铜等作为抗菌助剂。但是,化学抗菌剂只针对病菌,对真菌及病毒的抑制作用弱,且化学抗菌剂还会产生耐药性,造成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而纳米银、纳米锌、纳米铜等重金属的广谱抗菌效果虽然很好,但在杀灭病菌同时,也杀灭人体皮肤表面的全部益生菌,对正常的人体危害作用更大,并且纳米银、纳米锌、纳米铜等重金属对环境水体造成持久型危害。
[0003]近年来,国内多家公司应用当代前沿科技技术,从植物组分提取、低温超声波染色工艺、及其配套抗菌植物助剂的改良优化角度入手,以达到与现有抗菌剂相近似的抗菌效果。但是,目前的全棉织物主要以手工染色为主,采用多次水洗、晾干的方式,又由于抗菌植物助剂的附着度不高,因此需要经过多次染色或者提高抗菌植物助剂的浓度,以获得较好的抗菌效果,否则难以最大限度的促使抗菌组分附着到全棉织物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达到了便于抗菌组分附着和抗菌效果好的优点。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所述助剂包括水性聚氨酯、占所述水性聚氨酯总重40~60%的茶条槭微囊粉、以及占所述水性聚氨酯总重40~60%的刺五加微囊粉;其中,所述茶条槭微囊粉包括由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制成的表层囊壁、以及由茶条槭提取物制成的茶条槭囊芯,所述刺五加微囊粉包括由壳聚糖和多孔淀粉制成的外层囊壁、由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制成的内层囊壁、以及由刺五加提取物制成的刺五加囊芯。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助剂中的水性聚氨酯采用乳化法制备得到,染色时,水性聚氨酯能促使茶条槭微囊粉和刺五加微囊粉在染液中分散,以便接枝交联茶条槭微囊粉和刺五加微囊粉与全棉织物的棉纤维,提高助剂在全棉织物上的附着率;在染色完成后,首先由被表层囊壁包裹的茶条槭囊芯进行初步抗菌,茶条槭提取物中含有槭树丹宁、槭鞣质和五倍子酸等有效抗菌成分,能在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的包埋下,不仅能通过水性聚氨酯接枝交联在全棉织物表面,还能在后处理过程中保持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以在β

环糊精形成的多孔表层囊壁中缓慢释放这些有效成分,以起到长效抗菌左右;然后由被外层囊壁和内层囊壁依次包裹的刺五加囊芯进行联合抗菌,其外层增设由壳聚糖和多孔淀粉制成的外层囊壁,能在不影响缓释作用的同时,促使刺五加微囊粉被吸附在全棉织物的编
织间隙中,且透过全棉织物的细菌等物质也会被吸附至外层囊壁的孔隙上,进一步提高抑菌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助剂在多次水洗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99.9%,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99.9%,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率≥99.9%,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并保持益生菌稳定的效果。
[0007]进一步地,所述水性聚氨酯为全氟聚醚二醇改性的聚氨酯溶液,含固量为30~40%%。
[0008]进一步地,所述茶条槭微囊粉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S11将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溶于水中,得到表层比囊溶液;S12先将茶条槭叶依次经过液氮冷冻、气流粉碎和过筛处理,得到100~140目的茶条槭叶颗粒,再将茶条槭叶颗粒与无水乙醇混合后,依次经过超声振荡、加热回流、抽滤和浓缩处理,然后将浓缩液与油性乳化剂混合,得到茶条槭提取物;S13将表层囊壁溶液和茶条槭提取物混合后,依次经过剪切、均质和喷雾干燥处理,得到茶条槭微囊粉。
[0009]更进一步地,在所述S11中,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00:(1.30~1.80),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在水中的总浓度为20~30%wt。
[0010]更进一步地,在所述S12中,液氮冷冻的冷冻温度为零下90~零下95℃,冷冻时间为15~18s;超声振荡的超声功率为150~220W,振荡时间为10~20min;加热回流的加热温度为62~80℃,回流时间为2~3h。
[0011]更进一步地,在所述S13中,剪切温度为35~45℃,剪切时间为35~45min,转速为1300~1500r/min;均质压力为35~45MPa,均质温度为30~35℃,均质2~3次;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为155~165℃,出风温度为70~90℃,高压泵的频率为15~25Hz,雾化转速为25~35r/min。
[0012]进一步地,所述刺五加微囊粉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S21将壳聚糖和多孔淀粉溶于水中,得到外层囊壁溶液;将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溶于水中,得到内层囊壁溶液;S22先将刺五加叶依次经过液氮冷冻、气流粉碎和过筛处理,制得120~170目的刺五加叶颗粒,再将刺五加叶颗粒与乙醇/水的混合溶液搅拌混匀后,依次经过超声振荡、加热回流、抽滤浓缩处理,然后将得到的浓缩液与油性乳化剂高速混合,得到刺五加提取物;S23将内层囊壁溶液和刺五加提取物混合后,先依次经过剪切和均质处理,再投入外层囊壁溶液,重复剪切和均质处理,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处理,得到刺五加微囊粉。
[0013]更进一步地,在所述S21中,壳聚糖和多孔淀粉的质量比为1.00:(0.80~1.20),壳聚糖和多孔淀粉在水中的总浓度为20~30%wt;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00:(1.30~1.80),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在水中的总浓度为20~30%wt。
[0014]更进一步地,在所述S22中,液氮冷冻的冷冻温度为零下90~零下100℃,冷冻时间为20~25s;超声振荡的超声功率为250~300W,振荡时间为10~15min;加热回流的加热温度为90~110℃,回流时间为1~2h。
[0015]更进一步地,在所述S23中,剪切温度为30~40℃,剪切时间为30~40min,转速为1000~1200r/min;均质压力为35~45MPa,均质温度为30~35℃,均质2~3次;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为155~165℃,出风温度为70~90℃,高压泵的频率为15~25Hz,雾化转速为25~35r/min。
[001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水性聚氨酯能促使茶条槭微囊粉和刺五加
微囊粉在染液中分散,以便接枝交联茶条槭微囊粉和刺五加微囊粉与全棉织物的棉纤维,提高助剂在全棉织物上的附着率,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并保持益生菌稳定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包括水性聚氨酯、占所述水性聚氨酯总重40~60%的茶条槭微囊粉、以及占所述水性聚氨酯总重40~60%的刺五加微囊粉;其中,所述茶条槭微囊粉包括由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制成的表层囊壁、以及由茶条槭提取物制成的茶条槭囊芯,所述刺五加微囊粉包括由壳聚糖和多孔淀粉制成的外层囊壁、由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制成的内层囊壁、以及由刺五加提取物制成的刺五加囊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聚氨酯为全氟聚醚二醇改性的聚氨酯溶液,含固量为30~4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条槭微囊粉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S11将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溶于水中,得到表层比囊溶液;S12先将茶条槭叶依次经过液氮冷冻、气流粉碎和过筛处理,得到100~140目的茶条槭叶颗粒,再将茶条槭叶颗粒与无水乙醇混合后,依次经过超声振荡、加热回流、抽滤和浓缩处理,然后将浓缩液与油性乳化剂混合,得到茶条槭提取物;S13将表层囊壁溶液和茶条槭提取物混合后,依次经过剪切、均质和喷雾干燥处理,得到茶条槭微囊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1中,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00:(1.30~1.80),玉米多肽和β

环糊精在水中的总浓度为20~30%wt。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2中,液氮冷冻的冷冻温度为零下90~零下95℃,冷冻时间为15~18s;超声振荡的超声功率为150~220W,振荡时间为10~20min;加热回流的加热温度为62~80℃,回流时间为2~3h。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棉织物的抗菌植物助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3中,剪切温度为35~45℃,剪切时间为35~45min,转速为1300~1500r/min;均质压力为35~45MPa,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秀梅杜迪锋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上虞丰达染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