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259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涉及医疗支架技术领域,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升降气缸,两组所述升降气缸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U型枕架,所述U型枕架的内壁设置有U型枕头,所述活动板的两侧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对接板,每组所述对接板的一侧外表面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板,每组所述升降板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两组活动推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升降气缸与活动板用于控制U型枕头的升降,以方便病人躺下来的时候调节病人头的位置,挤压板与活动推杆方便将病人的头夹住避免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头晃动影响手术。避免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头晃动影响手术。避免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头晃动影响手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支架
,特别涉及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颅内动脉瘤是大脑内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瘤状物,破裂后会造成生命危险,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0003]病人在做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将病人的头部固定住,避免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头部晃动影响手术,而现有的技术中缺少头部固定装置,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我们提出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升降气缸,两组所述升降气缸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U型枕架,所述U型枕架的内壁设置有U型枕头,所述活动板的两侧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对接板,每组所述对接板的一侧外表面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板,每组所述升降板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两组活动推杆,一组所述活动推杆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一号限位板,另一组所述活动推杆的一端设置有二号限位板,所述活动推杆的外壁设置有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的一端设置有辅助圆环。
[0007]优选的,所述辅助圆环位于活动推杆的外壁,所述活动板的上端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平衡架,所述活动推杆的另外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挤压板,所述一侧两侧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活动架,每组所述活动架的一侧内表面均设置有一组限位挡板,每组所述升降板的另一侧外表面均设置有一组活动槽。
[0008]优选的,所述升降气缸与活动板之间设置有固定螺丝,所述升降气缸的上端外表面通过固定螺丝与活动板的下端外表面可拆卸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对接板与升降板之间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对接板的一侧外表面通过固定件与升降板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升降板与活动架之间设置有滑动件,所述升降板的外壁通过滑动件
与活动架的内壁滑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活动推杆与升降板之间设置有活动孔,所述活动推杆的外壁通过活动孔与升降板的内壁滑动连接。
[0012]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升降气缸与活动板,用于控制U型枕头的升降,以方便病人躺下来的时候调节病人头的位置,当病人躺在U型枕头上面的时候,通过升降气缸带动活动板升降,活动板在升降过程中,带动U型枕架与U型枕头上升,由于病人的头枕在U型枕头的上面,此时病人的头跟随U型枕头上下移动,当到达适当的位置后,将升降气缸固定,这样方便对病人动手术。
[0015]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挤压板与活动推杆,方便将病人的头夹住,避免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头晃动影响手术,在病人枕在U型枕头上面之前,拉动一号限位板与二号限位板,将两组挤压板拉开,然后让病人枕在U型枕头的上面,待躺好后,缓慢松动一号限位板与二号限位板,此时挤压弹簧推着辅助圆环带动挤压板向病人的头部挤压,两组挤压板通过挤压弹簧将病人的头夹在中间,以方便医生手术,一次固定住病人头部,提高了手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挤压板与升降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升降气缸与活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支架主体;2、辅助圆环;3、挤压弹簧;4、活动推杆;5、一号限位板;6、活动架;7、对接板;8、U型枕架;9、U型枕头;10、活动板;11、升降气缸;12、平衡架;13、限位挡板;14、挤压板;15、二号限位板;16、升降板;17、活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1]如图1

3所示,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支架主体1的上端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升降气缸11,两组升降气缸11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板10,活动板10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U型枕架8,U型枕架8的内壁设置有U型枕头9,活动板10的两侧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对接板7,每组对接板7的一侧外表面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板16,每组升降板16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两组活动推杆4,一组活动推杆4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一号限位板5,另一组活动推杆4的一端设置有二号限位板15,活动推杆4的外壁设置有挤压弹簧3,挤压弹簧3的一端设置有辅助圆环2。
[0022]辅助圆环2位于活动推杆4的外壁,活动板10的上端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平衡架12,活动推杆4的另外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挤压板14,一侧两侧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活动架6,每组活动架6的一侧内表面均设置有一组限位挡板13,每组升降板16的另一侧外表面均设置有一组活动槽17。
[0023]升降气缸11与活动板10之间设置有固定螺丝,升降气缸11的上端外表面通过固定螺丝与活动板10的下端外表面可拆卸连接。
[0024]对接板7与升降板16之间设置有固定件,对接板7的一侧外表面通过固定件与升降板16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接。
[0025]升降板16与活动架6之间设置有滑动件,升降板16的外壁通过滑动件与活动架6的内壁滑动连接。
[0026]活动推杆4与升降板16之间设置有活动孔,活动推杆4的外壁通过活动孔与升降板16的内壁滑动连接。
[0027]具体实施例一:设置的辅助圆环2便于将挤压弹簧3夹在升降板16与辅助圆环2之间,辅助圆环2与挤压板14连接起来,方便挤压弹簧3推动挤压板14向中部挤压。
[0028]具体实施例二:设置的升降板16方便带动挤压板14上下移动,以适应不同的病人使用支架。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使用时,设置的升降气缸11与活动板10,用于控制U型枕头9的升降,以方便病人躺下来的时候调节病人头的位置,当病人躺在U型枕头9上面的时候,通过升降气缸11带动活动板10升降,活动板10在升降过程中,带动U型枕架8与U型枕头9上升,由于病人的头枕在U型枕头9的上面,此时病人的头跟随U型枕头9上下移动,当到达适当的位置后,将升降气缸11固定,这样方便对病人动手术;设置的挤压板14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1)的上端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升降气缸(11),两组所述升降气缸(11)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活动板(10),所述活动板(10)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U型枕架(8),所述U型枕架(8)的内壁设置有U型枕头(9),所述活动板(10)的两侧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对接板(7),每组所述对接板(7)的一侧外表面均设置有一组升降板(16),每组所述升降板(16)的内壁均对称设置有两组活动推杆(4),一组所述活动推杆(4)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一号限位板(5),另一组所述活动推杆(4)的一端设置有二号限位板(15),所述活动推杆(4)的外壁设置有挤压弹簧(3),所述挤压弹簧(3)的一端设置有辅助圆环(2)。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介入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圆环(2)位于活动推杆(4)的外壁,所述活动板(10)的上端外表面对称设置有两组平衡架(12),所述活动推杆(4)的另外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挤压板(14),所述一侧两侧外表面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敏慧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省肿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