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纹插装比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5730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2:17
一种螺纹插装比例阀,包括阀体、线圈、壳体、动芯、端子、外阀芯、内阀芯、活塞、阀杆;其中所述阀体包括上腔与下腔,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与下壳,下壳直径大于上壳直径,所述下壳螺纹插装至所述上腔中,所述外阀芯位于所述上腔中且可沿着所述下壳的内壁滑动;所述内阀芯可在所述外阀芯的内腔中滑动,所述动芯在所述上壳内部滑动,所述动芯下方连接所述阀杆,所述阀杆包括第一杆、第二杆、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与第二杆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线圈下方连接所述端子,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线圈与所述阀体之间。间。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纹插装比例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纹插装比例阀。

技术介绍

[0002]阀是常用的液压元件,在液压回路中控制流体的通断。比例阀是阀的一种,比例阀是可输出连续的流量范围的变流阀,比例阀可提供从零流量至阀最大流量变动的调节的流体流量。部分比例阀可以实现多通路的流路切换。
[0003]在实际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4]1、现有技术中的比例阀,一般都是比例通断阀,少数的存在比例多通阀,但现有技术的多通阀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不停的旋转实现多通路之间的切换,一种是直线方向上的多位置切换阀芯;但是两种方式都有一个缺陷:过多的通路切换导致每个通路的直径都相对较小;另外直线多通切换阀中切换位置过多的话会导致行程距离过长。
[0005]2、现有技术的阀里的流通路径,往往都是等径通道,等径通道就会有局限,不但空间占用更多,而且无法实现更多功能。
[0006]3、现有技术的组合阀芯里,往往都是双阀芯进行组合,没有更多空间设置第三阀芯,从而无法实现更多的通断功能。
[0007]4、现有技术的直线式多通换向阀,由于阀芯的直线工作的机制,进出口往往都在一个平面上,其没有充分利用阀体的三维方向。
[0008]5、现有技术的电磁阀线圈,具有接线端子,接线端子以悬臂状延伸,从而会与其它部件的布局造成相互干涉。
[0009]6、现有技术的阀芯并不全都是圆形、方形的,由于适配面的多种多样,也会有包括斜面、平面的组合面的阀芯,这些阀芯与阀杆的连接存在问题。<br/>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纹插装比例阀,包括阀体、线圈、壳体、动芯、端子、外阀芯、内阀芯、活塞、阀杆;其中所述阀体包括上腔与下腔,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与下壳,下壳直径大于上壳直径,所述下壳螺纹插装至所述上腔中,所述外阀芯位于所述上腔中且可沿着所述下壳的内壁滑动;所述内阀芯可在所述外阀芯的内腔中滑动,所述动芯在所述上壳内部滑动,所述动芯下方连接所述阀杆,所述阀杆包括第一杆、第二杆、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与第二杆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线圈下方连接所述端子,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线圈与所述阀体之间;
[0012]所述阀体包括进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第三出口,所述外阀芯包括上阀芯、下阀芯;所述上阀芯设有第二进孔、第二出孔、所述内腔,所述下阀芯设有第一进孔、第一出孔、第三进孔、第三出孔、活塞腔;其中所述第三进孔连通所述内腔与所述活塞腔;
[0013]在关闭状态时,所述上阀芯容置在所述上腔中,所述下阀芯容置在所述下腔中,所
述内阀芯的底壁包括斜壁与水平壁,所述水平壁封堵所述第三进孔上表面,所述内阀芯封堵所述第二出孔;所述水平壁下方连接有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杆、活塞盘,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三进孔,所述活塞盘位于所述活塞腔中;
[0014]所述第一杆下方连接所述斜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杆下方连接所述水平壁的上表面,当阀杆上升带动内阀芯上升至第一位置,所述水平壁脱离所述第三进孔,流体依次通过进口、第二进孔、内腔、第三进孔、活塞腔、第三出孔、第三出口;当阀杆上升带动内阀芯上升至第二位置,所述内阀芯上端抵接所述外阀芯上端设置的挡环,所述活塞盘抵接所述第三进孔的下表面从而封堵住所述第三进孔,流体依次通过进口、第二进孔、内腔、第二出孔、第二出口;当阀杆继续抬升,内阀芯带动外阀芯一起抬升至第三位置,流体依次通过进口、第一进孔、第一出孔、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进孔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一进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进孔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三进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出孔的轴线垂直。
[0015]优选的,所述下腔内设置有底盖。
[0016]优选的,所述底盖为螺纹盖,螺纹盖位于下阀芯的下方。
[0017]优选的,所述斜壁向着上游的方向扩口。
[0018]优选的,上壳内设有静芯。
[0019]优选的,静芯与动芯之间设置有弹簧。
[0020]优选的,所述端子外设置有绝缘盖。
[0021]优选的,所述第三出孔连通所述活塞腔。
[0022]优选的,所述上阀芯、下阀芯一体设置。
[0023]优选的,所述活塞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进孔的直径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1、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1点,采取了以下方式来解决:通过阀体、内外阀芯三者之间的配合来构造流通路径,通过外阀芯与阀体之间的位置变化来控制第一通路的通断,通过内阀芯与外阀芯之间的位置变化来控制第二通路的通断,从而有更多的位置来构造路径,从而流通空间更加充裕。
[0026]2、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2点,在内阀芯上构建了一个变径通道,通过底面倾斜面与平面交汇的设置构建了变径通道,其效果一是模拟了流体的真实情况,流体横向转下落时,由于流体的下落导致液位下降,在下落点的液位会比上游液位低,因此下落点的流动空间的需求可以相对比上游流动空间的需求小,因此倾斜设计的流路不会过大的影响通流量;其效果二是底面上与倾斜面交汇的平面可以起到封闭的作用,相反的底面完全封闭的话就无法构建流路。因此变径通道起到了两种效果。
[0027]3、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3点,设置了第三阀芯,通过内阀芯下方连接的活塞结构作为第三阀芯来控制第三通路的通断。
[0028]4、针对
技术介绍
提出的第4点,构建了XYZ三个方向的流动路径。通过第二通路构建了X方向的流动路径,通过第三通路构建了Y方向的流动路径,通过第一通路构建了Z方向的流动路径,从而构建了更全面的流动路径。
[0029]5、针对
技术介绍
的第5点,接线端子设置在线圈下方与阀体之间,通过阀壳、阀体、线圈三方围合端子,从而更好的保护端子。
[0030]6、针对
技术介绍
的第6点,设置了两根阀杆,一根阀杆连接到内阀芯的斜面、另一根阀杆连接到内阀芯的平面,两根阀杆上端连接,双阀杆的设置避免了使用一根直径较大的阀杆。同时避免了一根大直径阀杆的下端同时连接到斜面和平面而造成的加工困难。
[0031]注:上述设计不分先后,每一条都使得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区别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3]图1是本专利技术螺纹插装比例阀关闭状态示意图
[0034]图2是本专利技术螺纹插装比例阀第三通道连通状态示意图
[0035]图3是本专利技术螺纹插装比例阀第二通道连通状态示意图
[0036]图4是本专利技术螺纹插装比例阀第一通道连通状态示意图
[0037]图5是本专利技术阀体外表三维左前视图
[0038]图6是本专利技术阀体外表三维右前视图
[0039]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0040]1、阀体2、线圈3、壳体4、动芯5、端子6、进口7、第一进孔8、下壳9、外阀芯10、第二出口11、第三出口12、第二出孔13、第一出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纹插装比例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阀体、所述线圈、壳体、动芯、端子、外阀芯、内阀芯、活塞、阀杆;其中所述阀体包括上腔与下腔,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与下壳,下壳直径大于上壳直径,所述下壳螺纹插装至所述上腔中,所述外阀芯位于所述上腔中且可沿着所述下壳的内壁滑动;所述内阀芯可在所述外阀芯的内腔中滑动,所述动芯在所述上壳内部滑动,所述动芯下方连接所述阀杆,所述阀杆包括第一杆、第二杆、连接部,所述第一杆与第二杆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线圈下方连接所述端子,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线圈与所述阀体之间;所述阀体包括进口、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第三出口,所述外阀芯包括上阀芯、下阀芯;所述上阀芯设有第二进孔、第二出孔、所述内腔,所述下阀芯设有第一进孔、第一出孔、第三进孔、第三出孔、活塞腔;其中所述第三进孔连通所述内腔与所述活塞腔;在关闭状态时,所述上阀芯容置在所述上腔中,所述下阀芯容置在所述下腔中,所述内阀芯的底壁包括斜壁与水平壁,所述水平壁封堵所述第三进孔上表面,所述内阀芯封堵所述第二出孔;所述水平壁下方连接有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杆、活塞盘,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三进孔,所述活塞盘位于所述活塞腔中;所述第一杆下方连接所述斜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杆下方连接所述水平壁的上表面,当阀杆上升带动内阀芯上升至第一位置,所述水平壁脱离所述第三进孔,流体依次通过进口、第二进孔、内腔、第三进孔、活塞腔、第三出孔、第三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云杜荣华丁杰刘小喆张成辉贺湘宇陈耿彪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