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文林专利>正文

一种深部缝合持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545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科手术使用的深部缝合持针器,由两持针体1铰接成,铰点2前端为持针嘴3,后端为杆体4,杆体呈钝角弯折成前、后段,持针嘴相对杆体前段再度弯折,前后弯折方向相反。由于两持针体的杆体段和持针嘴反向弯折,夹持缝合针后更方便于在深部缝合部位的狭小空间内随意调整角度,使用灵活,且不但可以用于任何部位的深部缝合,也可以用在浅表的缝合,因此,相对于现有的持针器可大大地提高手术效率。(*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科手术使用的深部缝合持针器
技术介绍
在外科手术中,缝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不但表面的创口需要缝合,内部也需要缝合,缝合时需要以持针器夹持缝合针来进行缝合,而不少缝合部位位置深,空间小,现有的常规直持针器夹针后角度难以随意调整,使用不便,造成缝合困难。为了方便手术,有人曾以直角或者弯头持针器进行缝合,如中国专利公报公开的技术专利《深部手术缝合专用的持针器》,专利号98244520.2,它的主要特点是由转轴、两个持针体构成,两个持针体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持针体由前端持针嘴和后端手柄构成,持针嘴和手柄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些改进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使用起来有时仍不够方便灵活,不能满足所有手术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持针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灵活的深部缝合持针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深部缝合持针器,由两持针体铰接成,铰点前端为持针嘴,后端为杆体,其特征是杆体呈钝角弯折成前、后段,持针嘴相对杆体前段再度弯折,前后弯折方向相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持针器由于两持针体的杆体段和持针嘴反向弯折,夹持缝合针后更方便于在深部缝合部位的狭小空间内随意调整角度,使用灵活,且不但可以用于任何部位的深部缝合,也可以用在浅表的缝合,因此,相对于现有的持针器可大大地提高手术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中1持针体,2铰点,3持针嘴,4杆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深部缝合持针器,由两持针体1铰接成,铰点2前端为持针嘴3,后端为杆体4,杆体部弯折分成前、后段,两段相交成呈钝角,即弯折后的两杆体部的前段和后段各形成一个平面,两平面相交,持针嘴相对杆体前段再度弯折,前后弯折方向相反,即两持针嘴形成的平面与两杆体前段形成的平面相交。也即是将传统的持针器进行两次弯曲,第一次弯折设计在持针器杆体部,整个杆体部形成一个钝角,可使持针器头接近手术切口内任何一处缝合部位;第二次弯折设计在持针器头部,使头部的持针嘴向与杆体部第一弯折相反方向弯折一个角度。通过正针或者反针夹针,可使其夹的针角度适合任何深部缝合的需要。权利要求1.一种深部缝合持针器,由两持针体(1)铰接成,铰点(2)前端为持针嘴(3),后端为杆体(4),其特征是杆体呈钝角弯折成前、后段,持针嘴相对杆体前段再度弯折,前后弯折方向相反。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外科手术使用的深部缝合持针器,由两持针体1铰接成,铰点2前端为持针嘴3,后端为杆体4,杆体呈钝角弯折成前、后段,持针嘴相对杆体前段再度弯折,前后弯折方向相反。由于两持针体的杆体段和持针嘴反向弯折,夹持缝合针后更方便于在深部缝合部位的狭小空间内随意调整角度,使用灵活,且不但可以用于任何部位的深部缝合,也可以用在浅表的缝合,因此,相对于现有的持针器可大大地提高手术效率。文档编号A61B17/06GK2770583SQ20052005590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3日专利技术者王文林 申请人:王文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深部缝合持针器,由两持针体(1)铰接成,铰点(2)前端为持针嘴(3),后端为杆体(4),其特征是:杆体呈钝角弯折成前、后段,持针嘴相对杆体前段再度弯折,前后弯折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林
申请(专利权)人:王文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