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ar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512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ar灯,包括灯壳、设于所述灯壳内的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以及与所述灯壳相连的灯罩;所述第一光学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光学件外;所述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一光源对应设置的第三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光学元件折射或反射后由所述灯罩出射;所述第二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光学件与所述第二光学件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第二光学件、第一光学件反射后由所述灯罩出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出光均匀性好,且能实现多种照明模式。种照明模式。种照明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ar灯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灯具
,尤其涉及一种Par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为提升LED灯具出光均匀性,将LED灯珠组装成LED灯具时一般会采用TIR组合透镜和复眼灯罩进行二次配光。
[0003]然而,这种结构难以应用在设置多颗灯珠的筒灯中。一方面,透镜覆盖多颗灯珠时需要将透镜整体高度以及直径做到很大,需要占用的安装空间大,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光源之间的间距较大,经透镜与灯罩出射后容易看出颗粒状光源,达不到仿COB光源的均匀发光效果;此外,这种结构的筒灯无法实现多种照明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Par灯,出光均匀性好,且能实现多种照明模式。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ar灯,包括灯壳、设于所述灯壳内的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以及与所述灯壳相连的灯罩;
[0006]所述第一光学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光学件外;
[0007]所述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一光源对应设置的第三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光学元件折射或反射后由所述灯罩出射;
[0008]所述第二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光学件与所述第二光学件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第二光学件、第一光学件反射后由所述灯罩出射。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光学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光源。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外壁面为凹弧面。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光学件及第二光学件的口径均向靠近所述灯罩的一端逐渐增大。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光学元件为透镜。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三光学元件为反射杯,所述第三光学件与所述第二光学件一体成型。
[00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灯壳内,所述第一光学件形成于所述散热器上。
[001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光学件为设于所述散热器内壁的反射膜。
[001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光学件、第二光学件同轴设置。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分别与不同的供电电路相连。
[0017]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ar灯,通过在灯体内设置两组光源,配合光学件与灯罩,
其中第一光学件套设在第二光学件外,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设有第三光学件,第一光源设置在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其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三光学件折射或反射后由灯罩出射;第二光源设置在第一光学件与第二光学件之间的区域,其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第二光学件、第一光学件反射后由灯罩出射;
[0019]第一光源与第二光源实现分区域配光,可实现切换模式的主光照明;
[0020]第二光源连续经两个光学件反射,经过第二光学件反射后,在反射面更大的第一光学件上形成二次反射,极大地改善了整灯发光效果的均匀性,外观上不会出现单颗光源的视觉效果,达到仿COB光源的均匀发光效果;
[0021]灯壳内无须设置体积大的透镜,节约了安装空间,减小成本,利于Par灯的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一种Par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图1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一种Par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图3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Par灯的一实施例,包括灯壳1、设于所述灯壳1内的第一光源2、第二光源3、第一光学件4和第二光学件5,以及与所述灯壳1相连的灯罩6;所述第一光学件4套设在所述第二光学件5外;所述第一光源2设于所述第二光学件5围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光学件5围合的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一光源2对应设置的第三光学元件7,所述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光学元件7折射或反射后由所述灯罩6出射;所述第二光源3设于所述第一光学件4与所述第二光学件5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光源3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第二光学件5、第一光学件4反射后由所述灯罩6出射。
[0028]本实施例通过在灯体内设置两组光源,配合光学件与灯罩6,其中第一光学件4套设在第二光学件5外,第二光学件5围合的区域设有第三光学件,第一光源2设置在第二光学件5围合的区域,其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三光学件折射或反射后由灯罩6出射;第二光源3设置在第一光学件4与第二光学件5之间的区域,其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第二光学件5、第一光学件4反射后由灯罩6出射;第一光源2与第二光源3实现分区域配光,可实现切换模式的主光照明;第二光源3连续经两个光学件反射,经过第二光学件5反射后,在反射面更大的第一光学件4上形成二次反射,极大地改善了整灯发光效果的均匀性,外观上不会出现单颗光源的视觉效果,达到仿COB光源的均匀发光效果;灯壳1内无须设置体积大的透镜,节约了安装空间,减小成本,利于Par灯的小型化设计。
[0029]通过将第一光源2和第二光源3分别与光源板8上不同的供电电路相连,本技术的Par灯可以实现至少三种照明模式,即第一光源2单独工作,形成配光角度较小的照明;第二光源3单独工作,形成配光角度较大的照明;第一光源2与第二光源3同时工作,形成配
光角度较大,亮度大而均匀的照明效果。
[0030]所述第一光学件4、第二光学件5同轴设置,且第二光源3均匀分布在第一光学件4与第二光学件5之间的区域,以确保由第二光源3发出的光线出光均匀。
[0031]所述第一光学件4及第二光学件5的口径均向靠近所述灯罩6的一端逐渐增大,使第二光源3能够形成更大的配光角度。
[0032]优选的,所述第二光学件5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光源3,使得第二光源3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地依次经第二光学件5、第一光学件4反射后由所述灯罩6出射,避免第二光源3集中直接经灯罩6出射,弱化颗粒状光源的视觉效果,提升出光均匀性。
[0033]所述第二光学件5的外壁面51优选为凹弧面,可以使经过第二光学件5反射的这部分光线更多的反射至第一光学件4表面,形成二次反射。
[0034]本技术的第三光学元件7可以为反射杯,也可以为透镜。
[0035]当第三光学件为反射杯时,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光学元件7反射后由灯罩6出射。
[0036]如图3和图4所示,当第三光学件为反射杯时,所述第三光学件优选形成于所述第二光学件5上,方便灯具的装配。
[0037]当第三光学件为透镜时,第一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光学元件7折射后由灯罩6出射。由于第一光源2位于第二光学件5围合的空间内,其面积较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ar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壳、设于所述灯壳内的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一光学件和第二光学件,以及与所述灯壳相连的灯罩;所述第一光学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光学件外;所述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所述第二光学件围合的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一光源对应设置的第三光学元件,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第三光学元件折射或反射后由所述灯罩出射;所述第二光源设于所述第一光学件与所述第二光学件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线依次经第二光学件、第一光学件反射后由所述灯罩出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ar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二光源。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Par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件的外壁面为凹弧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恒朱奕光王善越冯国灿杨奕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