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474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6
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主要由驱动系统、攀爬系统、控制系统、供电系统、舒适系统五部分组成;轮椅右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驱动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右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0驱动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左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3驱动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左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4驱动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利用行星轮系的公转与自转,完成左侧前轮4、左侧后轮6、右侧后轮9、右侧前轮19的变形转换,从而完成轮椅上楼、下楼、平地行驶的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切换连贯,为了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在上楼、下楼过程中,舒适系统的电动伸缩杆8实时线性调节,为乘坐者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为乘坐者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为乘坐者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说是设计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

技术介绍

[0002]2002年,全世界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06亿,而且正在以比总人口快的速度递 增,据联合国估计,2020年将达到10亿。赵燕潮在《全国残疾人口逾8500万》推算出2010年末 我国残疾人总人数及各类不同等级的残疾人数,具体数据为8502万人,其中,肢体残疾达 2472万人,这些人群在出行的时候多数是需要轮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比例的显著增加给 医疗,护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加重了社会和个人家庭的负担,而 且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000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残障人口的日益增长,仅具有地面行走功能的普通轮椅无法满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自由上下楼梯的需求。为方便以上人群的日常出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款结构简单、操控方便、的平路与楼梯两用的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
[0004]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公开(公告)号:CN102860906A,专利技术名称为《爬楼轮椅》的专利技术专利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前后轮轴距过小。
[0005]轴距是指两车轮前轴中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从作者给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轮椅在下楼梯过程中,前轮与后轮之间只间隔了一个台阶的距离,国家规定,室内台阶宜150
×
300mm;室外台阶宽宜350mm左右,据此可推断出作者的产品尺寸不大,且轴距过小,易产生倾倒现象,严重威胁用户的人身安全,安全性有待考究。
[0006]第二,前后轮不同步由专利中图3可看出,圆轮状态下,前轮辐条与后轮辐条不在同一位置,图2尤其明显的可看出,车轮展开状态下,两轮的攀登手抓(作者称为弧形杆)与地面的接触面不在同一位置,此问题将会使下楼过程中的车身前倾角度增大,易倾倒,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0007]基于以上方面,本专利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公开(公告)号:CN102860906A,专利技术名称为《爬楼轮椅》的专利技术专利存在的问题,且目前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运行平稳可靠、可行平地可爬楼梯且灵活轻便轮椅。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上下楼梯与平地两用的轮椅,解决市场现有产品中的功能缺陷,实现能够在平地行走与上下楼梯的功能,方便老弱病残人员使用的上下楼梯轮椅。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总体结构主要包括:驱动系统、攀爬系统、控制系统、供电系统、舒适系统五部分组成的;驱动系统:驱动系统置于轮椅车架10上,包括左侧前轮4,右侧前轮19,与左侧后轮
6,右侧后轮9以及右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右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0,左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3,左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4组成;左侧前轮4与左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3连接,左侧后轮6与左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4连接,右侧前轮19与右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连接,右侧后轮9与右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0连接;攀爬系统:所述攀爬系统由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与攀爬手抓17组成,所述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与左侧前轮4相连接,所述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与右侧前轮19相连接,所述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与左侧后轮6相连接,所述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与右侧后轮9相连接。所述行星轮系均由太阳轮16,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行星架18组成,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中的太阳轮16与前端左侧直流电动机23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分别与左侧前轮4的5个攀爬手抓17相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行星架18上;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中的太阳轮16与前端右侧直流电动机2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分别与右侧前轮19的5个攀爬手抓17相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行星架18上;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中的太阳轮16与后端左侧直流电动机24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分别与左侧后轮6的5个攀爬手抓17相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行星架18上;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中的太阳轮16与后端右侧直流电动机20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分别与右侧后轮9的5个攀爬手抓17相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行星架18上;控制系统:是由与车架10相连接的控制器3组成;供电系统:是由固定在车架10上的蓄电池25与连接线组成;舒适系统:是由安装在轮椅车架10上的座椅1,和座椅底部的电动伸缩杆8组成,电动伸缩杆8的伸缩端连接座椅1,另一端与车架10连接,电动伸缩杆8两端均通过支座活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轮椅的四个车轮,即左侧前轮4、左侧后轮6、右侧后轮9、右侧前轮19材料是由高强度橡胶制成的。
[0011]优选的,所述轮椅的上楼、下楼、平地行驶时,左侧前轮4、左侧后轮6、右侧后轮9、右侧前轮19的转换变形是由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完成的,右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驱动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右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0驱动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左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3驱动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左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4驱动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利用行星轮系的公转与自转,完成左侧前轮4、左侧后轮6、右侧后轮9、右侧前轮19的变形转换,从而使轮椅能够完成上楼、下楼、平地行驶的动作。
[0012]优选的,所述控制系统是由与车架10相连接的控制器3组成,轮椅的控制器3采用西门子S7

200 SMART PLC控制器主控,AT89C51单片机辅控,控制器3嵌入轮椅车架10之内,由蓄电池25供电。
[0013]优选的,所述轮椅的车架10设计中,考虑到如果轴距小,在攀爬的时候易出现翻车现象,该专利技术轮椅前后轮的轴距能跨越3个楼梯台阶。
[0014]优选的,所述轮椅的舒适系统采用电动伸缩杆8进行线性调节,以更好的增加上下楼过程中乘坐者的舒适度。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楼下楼与平地两用的轮椅,右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驱动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右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0驱动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左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3驱动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左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4驱动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利用行星轮系的公转与自转,完成左侧前轮4、左侧后轮6、右侧后轮9、右侧前轮19的变形转换,从而完成轮椅上楼、下楼、平地行驶的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切换连贯,为了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在上楼、下楼过程中,舒适系统的电动伸缩杆8实时线性调节,为乘坐者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右侧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楼梯与平地行驶的轮椅,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驱动系统、攀爬系统、控制系统、供电系统、舒适系统五部分组成;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置于轮椅车架(10)上,包括左侧前轮(4),右侧前轮(19),与左侧后轮(6),右侧后轮(9)以及右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右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0),左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3),左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4)组成;左侧前轮(4)与左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3)连接,左侧后轮(6)与左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4)连接,右侧前轮(19)与右侧前端直流电动机(2)连接,右侧后轮(9)与右侧后端直流电动机(20)连接;攀爬系统:所述攀爬系统由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与攀爬手抓(17)组成,所述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与左侧前轮(4)相连接,所述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与右侧前轮(19)相连接,所述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与左侧后轮(6)相连接,所述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与右侧后轮(9)相连接;所述行星轮系均由太阳轮(16),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行星架(18)组成,左侧前轮行星轮系(5)中的太阳轮(16)与前端左侧直流电动机(23)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分别与左侧前轮(4)的攀爬手抓(17)相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行星架(18)上;右侧前轮行星轮系(21)中的太阳轮(16)与前端右侧直流电动机(2)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分别与右侧前轮(19)的攀爬手抓(17)相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行星架(18)上;左侧后轮行星轮系(7)中的太阳轮(16)与后端左侧直流电动机(24)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13)、第四行星齿轮(14)、第五行星齿轮(15)分别与左侧后轮(6)的攀爬手抓(17)相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行星架(18)上;右侧后轮行星轮系(22)中的太阳轮(16)与后端右侧直流电动机(20)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建新徐振双李华光刘超秦静于卓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黄海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