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引流管固定的医用敷贴。包括一端的敷贴和另一端的引流管固定贴,所述医用敷贴设有刻痕线,所述医用敷贴的一面为粘贴面,所述粘贴面设有离型纸,所述敷贴中心设有含通孔的吸收敷料层,所述敷贴设有自通孔延伸向敷贴边缘的开口线,所述敷贴两角设有豁口线,所述引流管固定贴的另一面固定双面硅胶贴,所述双面硅胶贴固定引流管固定器,所述引流管固定器内导管凹槽内设有双面胶贴,所述引流管固定器设有可调节锁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医用敷贴将引流管敷贴和引流管固定结合,用于各种直径的引流导管,同时固定器可将引流管紧密固定于皮肤,避免额外固定,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美观度,结构简单,方便使用。方便使用。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引流管固定的医用敷贴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流管固定和调节的医用敷贴。
技术介绍
[0002]患者在行外科手术以后,需要对引流管进行包扎和固定。而现有对引流管固定的主要是引流管固定贴或者直接使用胶带固定,但是引流管固定贴操作繁琐,胶带固定的牢固性和美观性较差,有些患者还可能对胶带过敏,导致引流管固定不佳,甚至有脱出的风险。引流管敷贴在临床上主要是通过使用无菌开口纱布结合胶带或敷贴粘贴,而无菌开口纱布由于开口处没有做锁边处理,必然会有纱布线头直接粘在手术切口和引流管处,增加了感染风险和换药难度,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并且使用无菌敷贴来粘贴开口纱布,势必将引流管粘贴于敷贴的胶粘层,使得引流管容易被压瘪或折叠,导致引流管引流不畅,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此外,临床上还广泛使用无菌剪刀对医用敷贴进行修剪,预留出引流管的缺口后,方才对引流管进行粘贴。在修剪引流管缺口会导致缺口和引流管直径不一致,导致敷贴和引流管之间有缝隙存在,增加感染风险,同时还可能因为修剪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并且在患者面前修剪会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
[0003]综上,目前的引流管医用敷贴的功能比较单一,仅仅起到了粘贴的作用,不能起到引流管固定的作用;而引流管固定贴操作繁琐,延长换药时间,增加了患者换药痛苦和感染风险。另外,还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是针对目前医用敷贴和引流管固定贴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既可以固定引流管,又可以对引流管进行粘贴的多功能医用敷贴。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优选地,所述多功能医用敷贴包括一端的敷贴和一端的引流管固定贴。
[0007]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医用敷贴一面为无菌粘贴层。
[0008]优选的,所述无菌粘贴层为无菌水刺无纺布。
[0009]优选的,所述多功能医用敷贴粘贴层表面具有单面无菌离型纸。
[0010]优选的,所述敷贴具有无菌辅料吸收层,
[0011]优选的,所述无菌辅料层面积小于无菌粘贴层。
[0012]优选的,所述敷贴的无菌粘贴层的一角为易撕角。
[0013]优选的,所述敷贴与引流管固定贴之间具有刻痕线,所述刻痕线可撕开。
[0014]优选的,所述敷贴刻痕线端的两角设有豁口线。
[0015]优选的,所述引流管固定贴设有引流管固定器,所述引流管固定器为无色透明PP材质,所述引流管固定器具有第一固定凹槽和第二固定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凹槽通过连接部与第二固定凹槽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凹槽末端设有锁扣,所述第二固定凹槽设有对应的阶梯锁扣,所述第二固定凹槽设有双面粘贴层。
[0016]优选的,所述敷贴正中通孔与所述引流管固定器引流管卡槽同轴设置,且直径相同。
[0017]本技术的优点将通过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给予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固定的医用敷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固定的医用敷贴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提出的引流管固定器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1敷贴主体、2吸收敷料层、3正中通孔、4通孔开口线、5易撕角、6豁口线、7刻痕线、8双面硅胶贴、9引流管固定器、11敷贴、12引流管固定贴、13无菌离型纸、91第一固定凹槽、92第二固定凹槽、93锁扣、94阶梯锁扣、95双面胶贴、96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实施例仅用于对本技术的解释说明,但本技术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0023]参阅图1
‑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引流管固定和粘贴的多功能医用敷贴,包括医用敷贴1,医用敷贴1的一面为无菌粘贴面,无菌粘贴面表面具有无菌离型纸13,医用敷贴1的另一面为无粘贴面。医用敷贴1由中间的刻痕线7分为一侧的敷贴11和另一侧的引流管固定贴12,刻痕线7根据实际情况可撕开。敷贴11的无菌粘贴面中心具有吸收敷料层2,吸收敷料层2中心有正中通孔3,敷贴11下端设有通孔开口线4,并延伸至敷贴11的边缘,敷贴11左上角和右上角设有豁口线6,引流管可通过通孔开口线4到达正中通孔3,根据引流管直径大小,通过调整两侧的豁口线6来调整正中通孔3的直径与引流管直径大致吻合,使敷贴11能够很好地覆盖切口,敷贴11的左下角设有易撕角5,易撕角5没有无菌粘贴面,方便换药时撕开或揭开敷贴11。引流管固定贴12的无粘贴面具有双面硅胶贴8,双面硅胶贴的面积小于引流管固定贴12的面积,双面硅胶贴8的一面固定于引流管固定贴12,双面硅胶贴8的另一面用于固定引流管固定器9,引流管固定贴12的左上角设有易撕角5,其特征和功能与敷贴11的易撕角5一致。引流管固定器9为透明PP材质,可观察所固定的引流管是否有扭曲、折叠、破损,也可观察引流管被固定的松紧度是否会引起引流管引流不畅或阻塞,或引流管松动、滑动或脱出,引流管固定器9设有第一固定凹槽91和第二固定凹槽92,第一固定凹槽91和第二固定凹槽92通过连接部96连接,第二固定凹槽92具有双面胶贴95,双面胶贴95的一面固定于第二固定凹槽92,双面胶贴95的另一面用于粘贴引流管,连接部96对侧端的第一固定凹槽91设有锁扣93,连接部96对侧端的第二固定凹槽92设有阶梯锁扣94,锁扣93与阶梯锁扣94相对应,起到锁紧和解锁的作用,双面胶贴95的直径与敷贴11的正中通孔3的直径相同,通过锁扣93与阶梯锁扣94的不同阶梯锁扣结合,以调整不同直径引流管的固定。
[0024]进一步地,首先将引流管穿过通孔开口线4到达正中通孔3,并根据豁口线6来调整正中通孔的直径以适应引流管直径,接着将敷贴1固定于皮肤,然后打开第一固定凹槽91,将引流管放置于第二固定凹槽92内,适当按压片刻后使引流管与双面胶贴95紧密黏合,然后根据引流管直径,按压第一固定凹槽91使锁扣93与阶梯锁扣94中的对应的锁扣锁紧。
[0025]进一步地,首先向内向下轻按第一固定凹槽91同时向外轻推阶梯锁扣94,即可将锁扣93与阶梯锁扣94解锁,打开第一固定凹槽91,从引流管的引流袋端向上轻提引流管,即可将引流管与双面胶贴95分离,然后通过易撕角5将敷贴11缓慢揭开,经通孔开口线4将引流管移出,即可将引流管从敷贴11中移出,接着通过易撕角5将引流管固定贴12缓慢揭开,最后进行换药等临床治疗操作。
[0026]进一步地,根据实际情况刻痕线7可撕开,将敷贴11与引流管固定贴12分开。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下端”、“左下角”、“左上角”、“右上角”、“对侧端”等指示位置或方位关系的术语仅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或方位关系,仅为了方便描述本技术的特征与功能,并非特指装置或部件位置和方位,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引流管固定的医用敷贴,包括敷贴(11)和引流管固定贴(12),其特征在于:所述敷贴(11)的一面为无菌粘贴面,所述无菌粘贴面表面具有无菌离型纸(13),所述无菌粘贴面的表面中心具有吸收敷料层(2),所述吸收敷料层(2)中心有通孔(3),所述敷贴(11)下端设有通孔开口线(4),并延伸至敷贴(11)的边缘,所述敷贴(11)左上角和右上角设有豁口线(6),所述敷贴(11)的左下角设有易撕角(5),所述引流管固定贴(12)的无粘贴面具有双面硅胶贴(8),所述双面硅胶贴的面积小于引流管固定贴(12)的面积,所述双面硅胶贴(8)的一面固定于引流管固定贴(12),所述双面硅胶贴(8)的另一面用于固定引流管固定器(9),所述引流管固定贴(12)的左上角设有易撕角(5);所述引流管固定器(9)设有第一固定凹槽(91)和第二固定凹槽(92),所述第一固定凹槽(91)和第二固定凹槽(92)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改艳,王壮壮,王坤亮,
申请(专利权)人:李改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