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热双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0192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热双蓄系统,包括:能量产生组,用于产生冷/热量,通过第一管组与控制组连通;蓄能端,用于存储能量产生组产生的冷/热量,通过第二管组与控制组连通;终端,通过第三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并通过控制组与蓄能端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冷热双蓄系统结构简单,同时可以通过对控制组的控制选择进行供热或供冷切换,降低系统原理复杂性的同时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蓄能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冷热双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电发系统由火电、水电、风电或核电等几部分组成;而作为常规的发电类型以火电为主;
[0003]实际的使用阶段,发电系统白天会高负荷发电满足供电需求,但夜间为了保障发电系统及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大型发电设备也需按最低工况运行,无法实现适时的产能调整,由于电力目前还无法实现储存,这样就造成了夜间发电产能的极大浪费,尤其在冬季的北方热电联产地区,优先保障居民供暖,“以热定电”火电优先,夜间产能调整有限,造成了夜间发电产能的浪费更严重,利用低谷电进行水蓄能,将夜间多余的电量转换成冷热能储存供建筑白天使用是一种平衡电网负荷、降低运行成本、综合发挥电力资源的有效措施;
[0004]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水蓄能系统,由于结构复杂,仅能够进行单独的供热或供冷,无法在同一套系统,同一管路上实现两种功能,进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制作材料,造成了成本增加,也增加了系统操作的复杂性和故障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双蓄系统,该冷热双蓄系统能够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热双蓄系统,包括:
[0007]能量产生组,用于产生冷/热量,通过第一管组与控制组连通;
[0008]蓄能端,用于存储所述能量产生组产生的冷/热量,通过第二管组与控制组连通;
[0009]终端,通过第三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并通过控制组与蓄能端连通。r/>[00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组包括:
[0011]第一管道,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0012]第二管道,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00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能量产生组包括:
[0014]空气源机组,均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连通;
[0015]电锅炉,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
[001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蓄能泵,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
[001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管组包括:
[0018]第三管道,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连通;
[0019]第四管道,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连通。
[002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管组包括:
[0021]第五管道,一端与所述终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0022]第六管道,一端与所述终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
[002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0024]辅助加热端,通过第七管道和第八管道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
[002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释能泵,设置在所述第五管道上。
[002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组包括:
[0027]第一连通管,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上;
[0028]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管上;
[0029]第三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另一端均与所述第六管道连通;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四开关阀设置在所述第三连通管上。
[003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五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阀与所述第二调节阀之间;所述第四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阀与所述第二开关阀之间;所述第三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关阀和所述第四开关阀之间。
[0031]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能量产生组将经过的水加热或制冷后依次通过第一管组、控制组和第二管组传送至蓄能端,通过蓄能端进行蓄热或蓄冷,而在使用时,依次通过第二管组、控制组和第三管组将蓄能端的热水或冷水传送至终端,进行使用,而使用后完成热交换的水依次通过第三管组、控制组和第二管组回传到蓄能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同时可以通过对控制组的控制选择进行供热或供冷切换,降低系统原理复杂性的同时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00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为本技术一种冷热双蓄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技术一种冷热双蓄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11

空气源机组;12

电锅炉;21

第一管道;22

第二管道;23

蓄能泵;31

第一连通管;32

第一调节阀;33

第二调节阀;34

第二连通管;35

第一开关阀;36

第二开关阀;37

第三连通管;38

第三开关阀;39

第四开关阀;4

蓄能端;51

第三管道;52

第四管道;6

终端;71

第五管道;72

第六管道;81

辅助加热端;82

第七管道;83

第八管道;84

第三调节阀;9

释能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中心



纵向



横向



长度



宽度



厚度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产生组,用于产生冷/热量,通过第一管组与控制组连通;蓄能端(4),用于存储所述能量产生组产生的冷/热量,通过第二管组与控制组连通;终端(6),通过第三管组与控制组连通,并通过控制组与蓄能端(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组包括:第一管道(21),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第二管道(22),一端与所述能量产生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产生组包括:空气源机组(11),均与所述第一管道(21)和所述第二管道(22)的一端连通;电锅炉(12),与所述第一管道(2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能泵(23),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22)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组包括:第三管道(51),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4)连通;第四管道(52),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能端(4) 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热双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组包括:第五管道(71),一端与所述终端(6)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组连通;第六管道(72),一端与所述终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绿能华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