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8996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涉及座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包括扶手壳体、座椅靠背,所述扶手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面,所述扶手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位于连接面上的连接孔。该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通过扶手壳体、上下移动板、前后滑动板、第二弹簧、第一弹簧、弧形限位槽、移动柱以及固定旋转轴和定位杆的配合使用,利用滑动槽对前后滑动板进行安装,通过安装槽对上下移动板进行安装,在使用时,通过将提手向上提起,进而带动上下移动板上移,使上下移动板上的卡位凸槽与前后滑动板上的卡位凹槽分离,使用时操作简单,提高了该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的使用便捷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座椅
,具体为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座椅是一种有扶手靠背、可调节角度的坐具,随着市场的竞争和社会的发展,行业也在发展的状态下,座椅功能也在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座椅的舒适度,座椅使用起来比较复杂的靠背逐渐设计为调节式的,但是现有的座椅靠背调节结构结构传统,使用比较复杂,同时操作时也存在缺陷,操作步骤较为不便,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传统的座椅靠背调节结构组成结构复杂,操作不便,且稳定性差容易损坏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靠背调节结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稳定性好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包括扶手壳体、座椅靠背,所述扶手壳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面,所述扶手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位于连接面上的连接孔,所述扶手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连接孔连通的第二限位槽,所述扶手壳体的一侧开设有弧形限位槽,且弧形限位槽贯穿扶手壳体,所述扶手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扶手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扶手壳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椅背旋转限位卡座,且椅背旋转限位卡座与连接孔同心,所述扶手壳体的内腔安装有缓冲器,所述扶手壳体的表面连接有盖板,所述滑动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前后滑动板,所述前后滑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复位挡块,所述前后滑动板的另一侧开设有卡位凹槽,所述前后滑动板的表面开设有贯穿孔,所述滑动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连接座,所述第一弹簧连接座延伸至前后滑动板的内腔,所述第一弹簧连接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位于前后滑动板的内腔且与前后滑动板内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腔滑动安装有上下移动板,所述上下移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位凸槽,且卡位凸槽与卡位凹槽相适配,所述安装槽的内腔安装有第二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二弹簧安装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位于上下移动板的内腔且与上下移动板内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座椅靠背的两侧均设有侧置安装面,所述侧置安装面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腔安装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的一端贯穿弧形限位槽以及贯穿孔的内腔,所述侧置安装面上安装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滑板,所述定位杆套接至连接孔内腔,所述限位滑板延伸至第二限位槽的内腔,所述定位杆的内腔安装有固定旋转轴,所述固定旋转轴延伸至椅背旋转限位卡座的内腔。
[0005]优选的,所述复位挡块与缓冲器的一端相接触。
[0006]优选的,所述盖板的表面卡接有扣板,所述盖板的顶部开设有避让开口。
[0007]优选的,所述上下移动板的一侧安装有提手,所述提手贯穿避让开口且延伸至盖
板的外部,所述上下移动板表面的两侧开设有避让槽。
[0008]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消音柱,所述消音柱的一端贯穿避让槽的内腔。
[0009]优选的,所述扶手壳体的内腔且位于前后滑动板的上方通过螺钉安装有保护盖。
[0010]优选的,所述扶手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扶手,所述扶手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坐垫连接底座。
[00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该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通过扶手壳体、上下移动板、前后滑动板、第二弹簧、第一弹簧、弧形限位槽、移动柱以及固定旋转轴和定位杆的配合使用,利用滑动槽对前后滑动板进行安装,通过安装槽对上下移动板进行安装,在使用时,通过将提手向上提起,进而带动上下移动板上移,使上下移动板上的卡位凸槽与前后滑动板上的卡位凹槽分离,背部向后依靠进而使座椅靠背在作用力的推动下向后方移动,此时移动柱在弧形限位槽内滑动,进而使移动柱在贯穿孔的作用下带动前后滑动板向后方滑动,限位滑板和定位杆会在连接孔和第二限位槽内腔转动,到达适当位置时,放开提手,由于第二弹簧对上下移动板进行拉扯,进而使上下移动板向下移动复位,此时上下移动板底部的卡位凸槽与前后滑动板上的卡位凹槽重新卡合,对座椅靠背进行固定,达到调节座椅靠背角度的目的,恢复座椅靠背的位置时,直接拉起提手,使上下移动板上的卡位凸槽与前后滑动板上的卡位凹槽分离,在第一弹簧的回弹作用力下,使前后滑动板带动移动柱移动,进而使座椅靠背回恢复至原来位置,该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安装方便,通过第二弹簧和第一弹簧方便上下移动板和前后滑动板进行复位,使用时操作简单,提高了该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的使用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侧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座椅靠背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座椅靠背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为本技术扶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扶手壳体;2、上下移动板;3、前后滑动板;4、保护盖;5、盖板;6、扣板;7、坐垫连接底座;8、缓冲器;9、第一弹簧连接座;10、椅背旋转限位卡座;11、滑动槽;12、弧形限位槽;13、安装槽;14、扶手;15、第二弹簧安装座;16、消音柱;17、提手;18、避让槽;19、贯穿孔;20、卡位凹槽;21、卡位凸槽;22、复位挡块;23、避让开口;24、第二弹簧;25、第一弹簧;26、座椅靠背;27、侧置安装面;28、安装孔;29、限位滑板;30、定位杆;31、连接孔;32、第二限位槽;33、连接面;34、移动柱;35、固定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0022]请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包括扶手壳体1、座椅靠背26,扶手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面33,扶手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位于连接面33上的连接孔31,扶手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与连接孔31连通的第二限位槽32,扶手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弧形限位槽12,且弧形限位槽12贯穿扶手壳体1,扶手壳体1的内腔设置有滑动槽11,扶手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13,扶手壳体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椅背旋转限位卡座10,且椅背旋转限位卡座10与连接孔31同心,扶手壳体1的内腔安装有缓冲器8,扶手壳体1的表面连接有盖板5,滑动槽11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前后滑动板3,前后滑动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复位挡块22,复位挡块22与缓冲器8的一端相接触,通过复位挡块22和缓冲器8的设计,当前后滑动板3移动后,为避免由于第一弹簧25的回弹力度过大会使前后滑动板3快速回位,导致前后滑动板3结构容易损坏,因此在前后滑动板3的下方设计一个复位挡块22,当前后滑动板3在第一弹簧2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的靠背调节结构,包括扶手壳体(1)、座椅靠背(26),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面(33),所述扶手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位于连接面(33)上的连接孔(31),所述扶手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与连接孔(31)连通的第二限位槽(32),所述扶手壳体(1)的一侧开设有弧形限位槽(12),且弧形限位槽(12)贯穿扶手壳体(1),所述扶手壳体(1)的内腔设置有滑动槽(11),所述扶手壳体(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13),所述扶手壳体(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椅背旋转限位卡座(10),且椅背旋转限位卡座(10)与连接孔(31)同心,所述扶手壳体(1)的表面连接有盖板(5),所述滑动槽(11)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前后滑动板(3),所述前后滑动板(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复位挡块(22),所述前后滑动板(3)的另一侧开设有卡位凹槽(20),所述前后滑动板(3)的表面开设有贯穿孔(19),所述滑动槽(1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连接座(9),所述第一弹簧连接座(9)延伸至前后滑动板(3)的内腔,所述第一弹簧连接座(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5),且第一弹簧(25)位于前后滑动板(3)的内腔且与前后滑动板(3)内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槽(13)的内腔滑动安装有上下移动板(2),所述上下移动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位凸槽(21),且卡位凸槽(21)与卡位凹槽(20)相适配,所述安装槽(13)的内腔安装有第二弹簧安装座(15),所述第二弹簧安装座(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4),所述第二弹簧(24)位于上下移动板(2)的内腔且与上下移动板(2)内腔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座椅靠背(26)的两侧均设有侧置安装面(2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甬江
申请(专利权)人:鹤山市顺景家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