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858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预处理单元、厌氧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前置除磷装置、后置除磷装置和深度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前置除磷装置、厌氧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后置除磷装置依次连接,预处理单元与厌氧单元之间还连接有第一直接输送管道,生化处理单元与后置除磷装置均与深度处理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解决了现有工业废水难以处理,除磷脱氮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且能同时对不同浓度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从各种各样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工业废水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环境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0003]在废水处理中,主要去除有机物,同时除磷,脱氮,目前处理含有有机物、磷的废水的方法有许多种,主要有厌氧

好氧法,厌氧

缺氧

好氧和活性污泥法,以及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厌氧

缺氧

好氧生化除磷脱氮工艺,该工艺是控制厌氧

缺氧

好氧的过程,通过降解硝化/反硝化,比较适合除磷、脱氮的废水处理,但在实际中,一套工艺流程很难达到有机物去除、脱氮、除磷三种功能难以同时满足,除磷和脱氮往往相互矛盾,完全生物硝化是高效生化脱氮的前提,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越低、停留时间越长,脱氮效率越高,而生化除磷则要求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高而停留时间短,因此,实际废水处理往往效果不理想,除磷脱氮率低。
[0004]另外,工业废水的水质分为高浓度和低浓度两种,目前废水处理厂在对工业废水处理时并未针对不同浓度的工业废水进行单独处理,使不同浓度的工业废水在处理时均采用同样的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而只是对投药量进行调控,此种方式不仅会导致费用较高,且会导致产生的化学污泥量大,处置成本较高,并且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解决了现有工业废水难以处理,除磷脱氮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0006]为实现本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厌氧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前置除磷装置、后置除磷装置和深度处理单元,预处理单元、前置除磷装置、厌氧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后置除磷装置依次连接,预处理单元与厌氧单元之间还连接有第一直接输送管道,生化处理单元与后置除磷装置均与深度处理单元连接;
[0007]预处理单元包括通过溢流连通的预处理池和调节池;
[0008]前置除磷装置和后置除磷装置均包括除磷单元,除磷单元包括除磷槽,除磷槽内还安装有电极板;
[0009]厌氧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进水池、两级UASB和厌氧沉淀池;
[0010]生化处理单元包括通过溢流依次连通缺氧池、好氧池和MBR池;
[0011]生化处理单元还包括与缺氧池溢流连通的厌氧池,预处理单元与厌氧池之间还连
接有第二直接输送管道。
[0012]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池内设有处理粗格栅,调节池上设有分级循环反应装置,且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具有一个入水管和多个排水管,多个排水管出口高度不等,且入水管的进口端和多个排水管的出口端均伸入调节池内。
[0013]进一步的,所述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搅拌罐、缓存罐,入水管的出口端与搅拌罐连接,且搅拌罐上还设有加药管和与其中一个出水管连接的排放管。
[0014]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单元还包括连接在调节池出口端的初级沉淀池,且初级沉淀池上设有投料管。
[0015]进一步的,所述电化学除磷单元还包括排水槽,除磷槽上端与排水槽上端连通,且除磷槽内还安装有支撑框架,除磷槽内的电极板为多个,多个电极板间隔排布在支撑框架上。
[0016]进一步的,所述除磷槽上还设有用于排放污泥的排泥管和用于进水的进水管,排水槽上还设有出水管。
[0017]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和排泥管均位于除磷槽槽底,且进水管的出口端与排泥管的进口端通过三通接头连通。
[0018]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位于排水槽的中部,且排水槽槽底还设置有放空管。
[0019]进一步的,所述排泥管、进水管、出水管和放空管上均设置有电磁阀。
[0020]进一步的,所述电化学除磷单元为多个,多个电化学除磷单元呈矩形阵列排布,且多个电化学除磷单元共同并联连接或依次串联连接。
[0021]进一步的,所述除磷槽和排水槽的槽底均呈漏斗状,且电极板位于除磷槽中部。
[0022]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电极板呈正极负极交替排列。
[0023]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板为碳钢板或铁板或铝板。
[002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架与除磷槽槽壁、电极板与支撑框架均为卡槽连接。
[0025]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极板之间的间距为1

12cm。
[0026]进一步的,所述厌氧进水池内设置有挡流板,挡流板将厌氧进水池内部分隔底部连通的左水池和右水池,厌氧进水池的进水口、厌氧进水池的出水口分别与左水池、右水池连通,且两级UASB内还设置有折流板,折流板位于两级UASB上部。
[0027]进一步的,所述厌氧池、缺氧池内均设置有搅拌机,厌氧池上还具有碳源补充管,好氧池和MBR池均设置有曝气组件,且好氧池内还设有附着有微生物的生物床, MBR池内还设置有MBR膜组,且好氧池与缺氧池之间之间均连接有混合液回流管道, MBR池与厌氧池之间、厌氧沉淀池与两级UASB连接有污泥回流管道。
[0028]进一步的,所述深度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反硝化深床滤池、纤维转盘滤池和紫外消毒渠,MBR池的出口端还连接有中间水池,中间水池出口端分别与后置除磷装置进口端、反硝化深床滤池进口端连接。
[0029]进一步的,还包括污泥处理单元,污泥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污泥浓缩池和污泥脱水机房,预处理单元、前置除磷装置、厌氧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后置除磷装置与污泥浓缩池之间连接有污泥输送管。
[0030]进一步的,所述污泥脱水机房内还安装有依次连接的物料罐、污泥改性仓和压滤机,且污泥浓缩池的出口端与污泥改性仓的进口端连接。
[003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2]本技术中通过采用除磷槽内的电极板即可实现除磷,使废水在除磷处理过程中不需要投加任何药剂(物理药剂、化学药剂),不仅对环境友好度高,且能有实现彻底除磷,大大减少了污泥产生量;同时,配合预处理单元、前置除磷装置、厌氧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后置除磷装置,使不同浓度的工业废水均能实现系统除磷处理,使工业废水在需要处理时通过该系统不仅能实现除磷,且能实现前期除渣以及后期对除磷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生活废水处理更加系统化,使处理后的废水可直接进行地表排放。
[0033]通过在多个电化学除磷单元的进水管上设置电磁阀,使每个电化学除磷单元的进水量可得到可精准控制,不仅能实现总磷去除多级调控,且可根据进水量对电极板的电流密度进行调控,使除磷更加高效、彻底。
附图说明
[0034]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单元(1)、厌氧单元(2)、生化处理单元(3)、前置除磷装置(4)、后置除磷装置(5)和深度处理单元(6),预处理单元(1)、前置除磷装置(4)、厌氧单元(2)、生化处理单元(3)、后置除磷装置(5)依次连接,预处理单元(1)与厌氧单元(2)之间还连接有第一直接输送管道(8),生化处理单元(3)与后置除磷装置(5)均与深度处理单元(6)连接;预处理单元(1)包括通过溢流连通的预处理池(100)和调节池(101);前置除磷装置(4)和后置除磷装置(5)均包括除磷单元,除磷单元包括除磷槽(400),除磷槽(400)内还安装有电极板(405);厌氧单元(2)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进水池(201)、两级UASB(200)和厌氧沉淀池(202);生化处理单元(3)包括通过溢流依次连通缺氧池(301)、好氧池(302)和MBR池(303);生化处理单元(3)还包括与缺氧池(301)溢流连通的厌氧池(300),预处理单元(1)与厌氧池(300)之间还连接有第二直接输送管道(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池(100)内设有处理粗格栅(102),调节池(101)上设有分级循环反应装置,且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具有一个入水管(105)和多个排水管(106),多个排水管(106)出口高度不等,且入水管(105)的进口端和多个排水管(106)的出口端均伸入调节池(101)内;优选的,所述分级循环反应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搅拌罐(103)、缓存罐(104),入水管(105)的出口端与搅拌罐(103)连接,且搅拌罐(103)上还设有加药管(109)和与其中一个出水管(406)连接的排放管(107);优选的,所述预处理单元(1)还包括连接在调节池(101)出口端的初级沉淀池(108),且初级沉淀池(108)上设有投料管(1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磷单元还包括排水槽(401),除磷槽(400)上端与排水槽(401)上端连通,且除磷槽(400)内还安装有支撑框架(404),除磷槽(400)内的电极板(405)为多个,多个电极板(405)间隔排布在支撑框架(404)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业废水电化学除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磷槽(400)上还设有用于排放污泥的排泥管(403)和用于进水的进水管(402),排水槽(401)上还设有出水管(406);优选的,所述进水管(402)和排泥管(403)均位于除磷槽(400)槽底,且进水管(402)的出口端与排泥管(403)的进口端通过三通接头连通;优选的,所述出水管(406)位于排水槽(401)的中部,且排水槽(401)槽底还设置有放空管(407);优选的,所述排泥管(403)、进水管(402)、出水管(4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鸿乐肖杰龙泉周文波许利邹俊良高东东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