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767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壳体、送风机构、多个出风风道和多组驱动组件,送风机构设置在壳体内,送风机构具有送风机构出口;每个出风风道具有出风风道进口和出风风道出口;每组驱动组件对应驱动一个出风风道动作以改变出风风道伸出壳体的长度,且出风风道能够运动至使得出风风道进口与送风机构出口对接的位置;其中驱动组件包括:传动部和驱动部,驱动部通过传动部驱动出风风道,传动部的一部分构造为形状可变的配合部,该送风装置的出风风道在送风装置无需向外送风时能够收缩到壳体内,此时,送风装置整体高度较低,不仅能够使产品更美观,更便于送风装置的收纳,并且送风装置的结构更紧凑,整体布局更合理。整体布局更合理。整体布局更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送风装置整体的高度固定,无法进行调节,由此不仅会导致送风装置在高度方向上占用了过多的空间,影响产品的收纳,降低了产品的美观程度,而且在产品包装过程中需要过多的包装材料,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占用过多的运输空间,提高了产品包装和运输的成本,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的出风风道在送风装置无需向外送风时能够收缩到壳体内,此时,送风装置整体高度较低,不仅能够使产品更美观,更便于送风装置的收纳,并且送风装置的结构更紧凑,整体布局更合理。
[000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壳体;送风机构,所述送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送风机构具有送风机构出口;多个出风风道,每个所述出风风道具有出风风道进口和出风风道出口;多组驱动组件,每组所述驱动组件对应驱动一个所述出风风道动作以改变所述出风风道伸出所述壳体的长度,且所述出风风道能够运动至使得所述出风风道进口与所述送风机构出口对接的位置;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传动部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传动部驱动所述出风风道,所述传动部的一部分构造为形状可变的配合部。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的出风风道在送风装置无需向外送风时能够收缩到壳体内,此时,送风装置整体高度较低,不仅能够使产品更美观,更便于送风装置的收纳,并且送风装置的结构更紧凑,整体布局更合理。
[0006]另外,根据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机构包括:送风组件和中转风道,所述送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中转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中转风道与所述送风组件相连,所述中转风道具有中转风道出口,所述中转风道出口构造为所述送风机构出口。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动部包括:动滑轮,所述动滑轮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出风风道动作;传动绳,所述传动绳与所述动滑轮配合,所述传动绳的第一端被固定且第二端由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传动绳构造为所述配合部。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中盖,所述中盖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传动部还包括:定滑轮和绕线架,所述定滑轮设置在所述中盖上,所述传动绳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中盖上,所述传动绳的第二端分别绕过所述动滑轮和所述定滑轮后与所述绕线架相连,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绕线架连接以驱动所述绕线架卷绕所述传动绳。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风道和所述驱动组件均为两个,且两个
所述驱动组件共用同一个所述绕线架和同一个所述驱动部;或者所述出风风道和所述驱动组件均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组件分别配置一个所述绕线架和一个所述驱动部。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绕线架具有第一卷绕部和第二卷绕部,所述第一卷绕部用于卷绕其中一个所述驱动组件的传动绳,所述第二卷绕部用于卷绕另一个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传动绳。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多个出风风道支架,每个所述出风风道支架与对应的所述出风风道相连,所述动滑轮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支架,所述出风风道支架配置在所述中盖的下方,所述驱动部位于所述出风风道支架的下方,所述传动绳包括从所述中盖的固定点到所述动滑轮的第一绳段、从所述动滑轮到所述定滑轮的第二绳段以及从所述定滑轮到所述驱动部的第三绳段。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定滑轮彼此邻近地设置在所述中盖上,所述绕线架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底座上,所述绕线架到两个所述定滑轮的距离相同,从而使得两个所述第三绳段自对应的所述定滑轮能够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至所述绕线架。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滑轮设置在所述中盖的后部,所述动滑轮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出风风道支架的后部。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绳段和所述第二绳段中的至少一段利用所述传动绳的形状可变性穿设所述出风风道支架或者从所述出风风道支架的外侧边缘跨越。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出风风道支架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第三绳段穿过所述间隔空间。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爆炸图;
[0020]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0022]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0023]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出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中转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0029]图1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30]图1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送风装置100,壳体1,开口11,底座12,支撑凸块121,凹弧面1211,定位凹槽1212,长定位槽12121,短定位槽12122,第一端端面1213,第二端端面1214,
[0033]送风组件2,定位凸肋21,
[0034]中转风道3,中转风道出口31,分支风道32,中转风道本体33,中转风道对接翻边34,中转风道上翻边341,上连接壁35,
[0035]出风风道4,出风风道进口41,出风风道出口42,出风风道对接翻边48,出风风道上翻边481,下连接壁49,
[0036]驱动组件5,传动部51,传动绳511,第一绳段5111,第二绳段5112,第三绳段5113,动滑轮512,定滑轮513,绕线架514,第一卷绕部5141,第二卷绕部5142,驱动部52,导向件53,导向杆531,导向轴承532,
[0037]中盖6,中盖避让部61,出风风道支架7,上盖8,
[0038]容纳间隙10,密封件80,水平密封部801,竖直密封部802,密封凹槽803,第一槽壁8031,第二槽壁8032,环绕段804。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送风机构,所述送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送风机构具有送风机构出口;多个出风风道,每个所述出风风道具有出风风道进口和出风风道出口;多组驱动组件,每组所述驱动组件对应驱动一个所述出风风道动作以改变所述出风风道伸出所述壳体的长度,且所述出风风道能够运动至使得所述出风风道进口与所述送风机构出口对接的位置;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传动部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传动部驱动所述出风风道,所述传动部的一部分构造为形状可变的配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包括:送风组件和中转风道,所述送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中转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中转风道与所述送风组件相连,所述中转风道具有中转风道出口,所述中转风道出口构造为所述送风机构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包括:动滑轮,所述动滑轮用于带动对应的所述出风风道动作;传动绳,所述传动绳与所述动滑轮配合,所述传动绳的第一端被固定且第二端由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传动绳构造为所述配合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中盖,所述中盖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传动部还包括:定滑轮和绕线架,所述定滑轮设置在所述中盖上,所述传动绳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中盖上,所述传动绳的第二端分别绕过所述动滑轮和所述定滑轮后与所述绕线架相连,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绕线架连接以驱动所述绕线架卷绕所述传动绳。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道和所述驱动组件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驱动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程罗伟锦康瑞祥魏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