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3705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涉及建筑墙体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FS外模板和基层墙体之间通过浇筑混凝土相连接,所述FS外模板与基层墙体之间横向等间距设置有瓦楞支撑,从而实现现浇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控制,并能够相较平面构造抵消一部分形变量;FS外模板内侧面靠近瓦楞支撑一侧竖向开设有竖向压浆孔道,所述瓦楞支撑上靠近竖向压浆孔道一侧横向开设有横向压浆孔道,混凝土浇筑完毕,终凝后48小时前,对FS外模板进行水泥浆压浆,从而补偿振捣时因避免触及FS外模板所产生的欠振、漏振的部位。漏振的部位。漏振的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墙体
,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FS永久性复合保温外模板是经工厂化预制,在现浇混凝土墙体施工中起外模板作用的复合保温板(以下简称FS复合保温模板)。由保温层、粘结层、保温过渡层、内(外)侧粘结加强层、加强肋及连接件等部分构成。因其创新性的利用自身的保温材料再加工成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外模板,将保温与模板合二为一,减少了施工工序和模板用量,无需再做其他保温处理,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综合造价,采用工程化预制形式,有利于质量整体把控,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以下几点质量控制难点:
[0003](1)现浇剪力墙体本身模板内空间有限,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考虑到FS外模板的材料特性,振捣极易出现偏振、漏振,在后期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FS外模板内侧的现浇面易产生“隐藏”的混凝土质量通病,主要表现为蜂窝麻面,细微孔洞等,直接造成的主要危害为现浇部分与FS外模板结合部位不严密。
[0004](2)虽FS外模板与现浇混凝土之间有粘结加强层,但由于生产制作及施工过程中存在偏差,粘结层平面在于现浇部位平面相接触时难以保证理想的结合效果。
[0005](3)室内外温差较大时,现浇混凝土部分与传统FS外模板保温层的收缩系数相差较大,易造成结合面的空鼓及空脱。

技术实现思路

[0006]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FS外模板和基层墙体之间通过浇筑混凝土相连接,所述FS外模板与基层墙体之间横向等间距设置有瓦楞支撑,以实现现浇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控制;压浆时,泥浆从竖向压浆孔道排入,并经横向压浆孔道进入瓦楞支撑内部形成的空腔中,通过竖向压浆孔道和横向压浆孔道进行水泥浆压浆,从而补偿现浇砼“隐蔽”质量问题。
[0008]2.技术方案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10]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包括竖向设置的基层墙体,所述基层墙体内侧竖向设置有FS外模板,所述FS外模板和基层墙体之间通过浇筑混凝土相连接,所述FS外模板与基层墙体之间横向等间距设置有瓦楞支撑,所述FS外模板通过“瓦楞”式构造形成的支撑空间,从而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实现现浇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控制,并能够相较平面构造抵消一部分形变量;所述FS外模板内侧面靠近瓦楞支撑一侧竖向开设有竖向压浆孔道,所述瓦楞支撑上靠近竖向压浆孔道一侧横向开设有横向压浆孔道,压浆时,泥浆从竖向压浆孔道排入,并经横向压浆孔道进入瓦楞支撑内部形成的空腔中,水泥浆会填满空
腔及孔道缝隙,从而补偿现浇砼“隐蔽”质量问题。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竖向压浆孔道上部进口端开设有压浆口,所述FS外模板上部远离压浆口一侧开设有排气口,泥浆从压浆口通入竖向压浆孔道,并经排气口排出,当排气口排出泥浆时,证明FS外模板内部泥浆填充完毕。
[00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FS外模板包括竖向设置的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所述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之间通过横向设置的对拉螺栓相连接,从而便于拆装;所述外侧模板和内侧模板之间填充设置有保温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FS外模板保温结构,便于安装和拆卸时提高效率,采用工程化预制形式,有利于质量整体把控。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瓦楞支撑横向等间距设置在内侧模板外侧面,所述瓦楞支撑中部横向等间距开设有出浆孔,压浆操作时,多余的泥浆从出浆孔排出,从而避免封闭腔体气压作用,使得浇筑过程出现漏浇。
[00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相邻两瓦楞支撑之间形成横向分布的溢流槽,所述溢流槽与出浆孔及排气口相连通,压浆操作过程中,泥浆通过压浆口排入竖向压浆孔道,再经横向压浆孔道进入瓦楞支撑内部,随着压浆的进行,泥浆从出浆孔处排出并流入溢流槽内,直至溢流槽被泥浆填满,泥浆进而从排气口处排出。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层墙体包括竖向设置的基层墙体框架,所述基层墙体框架内侧面与FS外模板内侧面相接处,所述基层墙体框架外侧面竖向依次设置有保护层垫块和内模板,从而便于FS外模板排版和切割后与基层墙体相拼接,以便于后续浇筑工序。
[0016]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步骤一、墙柱钢筋绑扎完毕后形成基层墙体框架,在基层墙体框架外侧面依次竖向安装保护层垫块和内模板;
[0018]步骤二、依据需铺设FS外模板的墙面尺寸规格进行排版和切割;
[0019]步骤三、将切割后的FS外模板内侧面设置的瓦楞支撑对准基层墙体框架内侧面,穿对拉螺栓;
[0020]步骤四、调整FS外模板位置和垂直度完成固定;
[0021]步骤五、对FS外模板和基层墙体之间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边浇筑边振捣,振捣时应避免振捣棒触及FS外模板内侧;
[0022]步骤六、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待混凝土终凝后,对FS外模板进行水泥浆压浆,泥浆的水灰比与混凝土水灰比相同;
[0023]步骤七、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对拉螺栓以及内侧模板,然后进行对拉螺栓孔封堵、拼缝及阴阳角处抗裂处理;
[0024]步骤八、完成以上施工作业内容后进行抹面砂浆施工及饰面层施工。
[002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三中,对基层墙体框架与瓦楞支撑之间形成的支撑空间进行现浇混凝土,形成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30mm。
[002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五中,浇筑时提前用同配合比砂浆浇筑,混凝土浇筑厚度为30mm~50mm。
[002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步骤六中,压浆时,泥浆通过压浆口排入竖向压浆孔道,再经横向压浆孔道进入瓦楞支撑内部,随着压浆的进行,泥浆从出浆孔处排出并流入溢流槽内,直至溢流槽被泥浆填满,泥浆进而从排气口处排出,表明泥浆孔道内已完成排气。
[0028]3.有益效果
[0029]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0](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FS外模板和基层墙体之间通过浇筑混凝土相连接,所述FS外模板与基层墙体之间横向等间距设置有瓦楞支撑,所述FS外模板通过“瓦楞”式构造形成的支撑空间,从而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实现现浇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控制;由于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构件在不同环境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形变量,此时瓦楞支撑构造相较平面构造可抵消一部分形变量;
[0031](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及施工方法,FS外模内侧面靠近瓦楞支撑一侧竖向开设有竖向压浆孔道,所述瓦楞支撑上靠近竖向压浆孔道一侧横向开设有横向压浆孔道,压浆时,泥浆从竖向压浆孔道排入,并经横向压浆孔道进入瓦楞支撑内部形成的空腔中,浇筑时提前用同配合比砂浆浇筑,混凝土浇筑厚度为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包括竖向设置的基层墙体(2),所述基层墙体(2)内侧竖向设置有FS外模板(1),所述FS外模板(1)和基层墙体(2)之间通过浇筑混凝土(3)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FS外模板(1)与基层墙体(2)之间横向等间距设置有瓦楞支撑(15),所述FS外模板(1)内侧面靠近瓦楞支撑(15)一侧竖向开设有竖向压浆孔道(17),所述瓦楞支撑(15)上靠近竖向压浆孔道(17)一侧横向开设有横向压浆孔道(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压浆孔道(17)上部进口端开设有压浆口(171),所述FS外模板(1)上部远离压浆口(171)一侧开设有排气口(1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FS外模板(1)包括竖向设置的外侧模板(11)和内侧模板(13),所述外侧模板(11)和内侧模板(13)之间通过横向设置的对拉螺栓(14)相连接,所述外侧模板(11)和内侧模板(13)之间填充设置有保温层(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瓦楞支撑(15)横向等间距设置在内侧模板(13)外侧面,所述瓦楞支撑(15)中部横向等间距开设有出浆孔(15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瓦楞支撑(15)之间形成横向分布的溢流槽(18),所述溢流槽(18)与出浆孔(151)及排气口(19)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一种增强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墙体(2)包括竖向设置的基层墙体框架(21),所述基层墙体框架(21)内侧面与FS外模板(1)内侧面相接处,所述基层墙体框架(21)外侧面竖向依次设置有保护层垫块(22)和内模板(23)。7.一种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焱周琳叶胜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