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6988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光伏支架领域,公开了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试验装置用于模拟风载荷对光伏支架的光伏组件施力,包括龙门架、多个施力机构和多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多个施力机构安装于龙门架并呈矩形阵列排布,每个所述施力机构包括气缸、吸盘、压力传感器和真空泵,所述气缸设置在所述龙门架上,所述气缸与所述吸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吸盘沿垂直所述光伏组件的方向移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气缸上,用于测量所述气缸压力,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吸盘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吸盘的压力;多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下方,用于测试檩条的形变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模拟光伏跟踪支架的实际工况,以真实有效评估其抗风能力。评估其抗风能力。评估其抗风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支架
,尤指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光伏跟踪支架是光伏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协助光伏组件最大限度地捕获入射的太阳能的支撑组件,从而增加光伏组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提高总体发电量。
[0003]在进行光伏跟踪支架的设计时,光伏跟踪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是光伏系统的关键部分,若其抗风负载能力不足以抵抗具有较高等级强风时,强风会导致光伏组件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其发电效率,当产生较大形变时甚至可能造成光伏组件内的线路断裂,导致光伏组件无法继续使用,因此,光伏跟踪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非常重要。
[0004]目前,光伏跟踪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主要通过人工施加重物来对光伏组件进行加压,无法模拟抗风状态下檩条与光伏组件实际工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可模拟光伏跟踪支架的实际工况条件,以真实有效评估其抗风能力。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用于模拟风载荷对光伏支架的光伏组件施力,包括:
[0008]龙门架;
[0009]多个施力机构,安装于所述龙门架并呈矩形阵列排布,每个所述施力机构包括气缸、吸盘、压力传感器和真空泵,所述气缸设置在所述龙门架上,所述气缸与所述吸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吸盘沿垂直所述光伏组件的方向移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气缸上,用于测量所述气缸压力,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吸盘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吸盘的压力;
[0010]多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下方,用于测试檩条的形变量。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龙门架包括多个支撑立柱、多个纵梁和多个第二横梁,多个所述支撑立柱在第二方向上呈两排,每排支撑立柱包括至少两个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纵梁安装于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顶部,所述第二横梁滑动设置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纵梁上,多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施力机构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下方,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龙门架还包括多个第一横梁,多个所述第一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立柱之间。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为龙门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龙门架的长度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与光伏支架的主梁的轴向平行。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滑轨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纵梁上。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纵梁上表面的第一滑轨、设于所述纵梁下表面的第二滑轨及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横梁两端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上滑块、下滑块和连接件,所述下滑块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上滑块连接,所述纵梁设置在所述上滑块和所述下滑块之间,所述上滑块与所述第一滑轨滚动连接,所述下滑块与所述第二滑轨滚动连接。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施力机构还包括均分板,所述均分板的中部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均分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吸盘,所述均分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龙门架的宽度方向平行。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施力机构还包括两个滑动件,所述滑动件沿所述均分板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均分板上,所述吸盘与所述滑动件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沿所述龙门架的宽度方向可移动设置。
[0019]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的试验方法,包括:
[0020]将阵列排布的光伏组件划分为多个加压区域;
[0021]根据风雪压模拟计算得到各个加压区域的施加压力;
[0022]多组施力机构模拟风载荷对所述光伏组件对应的加压区域进行加压;
[0023]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测量檩条的形变量;
[0024]根据所述形变量判断所述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试验是否合格。
[002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气缸和吸盘对光伏组件的各个加压区域进行自动加压,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测量檩条多个区域的形变量,以模拟光伏跟踪支架的实际工况条件,真实有效评估檩条和光伏组件的抗风能力,进而验证檩条与光伏组件匹配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提高试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0030]图4是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号说明:
[0032]10、龙门架;11、支撑立柱;12、纵梁;121、第一滑轨;13、第一横梁;14、第二横梁;141、上滑块;142、下滑块;143、连接件;20、施力机构;21、气缸;22、吸盘;23、压力传感器;24、均分板;25、滑动件;30、激光测距传感器;40、控制柜;
[0033]100、光伏组件,200、立柱;300、主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0036]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0037]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9]在本申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用于模拟风载荷对光伏支架的光伏组件施力,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门架;多个施力机构,安装于所述龙门架并呈阵列排布,每个所述施力机构包括气缸、吸盘、压力传感器和真空泵,所述气缸设置在所述龙门架上,所述气缸与所述吸盘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吸盘沿垂直所述光伏组件的方向移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气缸上,用于测量所述气缸压力,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吸盘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吸盘的压力;多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下方,用于测试檩条的形变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架包括多个支撑立柱、多个纵梁和多个第二横梁,多个所述支撑立柱在第二方向上呈两排,每排支撑立柱包括至少两个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纵梁安装于在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支撑立柱顶部,所述第二横梁滑动设置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纵梁上,多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施力机构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下方,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架还包括多个第一横梁,多个所述第一横梁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立柱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龙门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龙门架的长度方向,且所述第一方向与光伏支架的主梁的轴向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支架的抗风负载能力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滑轨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颖侯书源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