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635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光圈;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藉此可达成成像透镜组的望远效果。透镜组的望远效果。透镜组的望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系与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高画质与小型化的摄像模块已是当前行动装置的标准配备,随着半导体制成的进步,使得影像传感器上的画素面积愈来越小,进而使得摄像模块需要有更精细的解析力,以便能提供更细致的画质,在手机照相功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光圈与超广角的摄像模块特性已无法满足,对于望远拍摄的需求逐渐增加。
[0003]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提供更佳的望远效果,并同时满足小型化的光学系统,及降低影像外围像差的透镜组即是目前急欲克服的技术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其中,成像透镜组主要是由四片具屈折力的透镜所组成,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就能同时满足体积小型化及望远的需求。
[000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光圈;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
[0006]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
[0007]本专利技术功效在于:当上述四片具屈折力透镜搭配0.16<f/FOV<1.27时,可达成成像透镜组的望远效果。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17<f/FOV<1.09。
[0008]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

1.05<f1/f2<

0.23。藉此,有助于降低成像透镜组的敏感度和像差的产生。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

0.96<f1/f2<

0.26。
[0009]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45.21<f3/f4<0。藉此,该成像透镜组的解像能力更能显著提升。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

41.44<f3/f4<0。
[0010]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并满足下列条件:

7.21<R2/R7<0。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

6.61<R2/R7<

0.5。
[0011]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6,并满足下列条件:

12.53<R5/R6<14.71。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

11.49<R5/R6<13.49。
[0012]较佳地,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8,并满足下列条件:

6.16<R7/R8<2.19。藉此,有效降低该成像透镜组的球差与像散。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

5.65<R7/R8<2.01。
[0013]较佳地,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并满足下列条件:0.32<CT1/CT2<2.41。藉此,可以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厚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透镜成形性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36<CT1/CT2<2.21。
[0014]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并满足下列条件:0.39<CT3/CT4<1.80。藉此,可以平衡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厚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透镜成形性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43<CT3/CT4<1.65。
[0015]较佳地,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1.22<f/BFL<3.8。藉此,有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小型化及长焦距,以搭载于轻薄的电子产品上。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1.37<f/BFL<3.48。
[0016]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53<TD/BFL<2.78。藉此,有助于维持该成像透镜组的机构后焦。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59<TD/BFL<2.55。
[0017]较佳地,该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42<SD/BFL<2.11。藉此,适当分配该成像透镜组的机构后焦长度,有助于在微型化与望远性能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48<SD/BFL<1.93。
[0018]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0.68<f1/TD<1.55。藉此,可牵制第一透镜的屈折力强度,以提供较佳的望远摄影效果。更佳地,亦可满足下列条件:0.76<f1/TD<1.42。
[0019]较佳地,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2.70<Fno<3.82与1.22<f/BFL<3.8。藉此,有利于维持该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光圈;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一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画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0.16<f/FOV<1.2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

1.05<f1/f2<

0.2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45.21<f3/f4<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并满足下列条件:

7.21<R2/R7<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6,并满足下列条件:

12.53<R5/R6<14.7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7,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8,并满足下列条件:

6.16<R7/R8<2.19。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并满足下列条件:0.32<CT1/CT2<2.4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并满足下列条件:0.39<CT3/CT4<1.80。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1.22<f/BFL<3.8。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并满足下列条件:0.53<TD/BFL<2.78。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圈至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若吴昆叡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