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536215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深度叠偏地震剖面数据;基于深度叠偏地震剖面数据,确定待拉平的地震解释层位;计算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及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基于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和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获得层拉平后的非等道距地震剖面;对非等道距地震剖面进行地震道插值,获得层拉平后的等道距地震剖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层位估算出每个地震道间的实际长度,依此为依据保持每个地震道在层拉平前后的道间距保持不变,这样保证了整个地震剖面在层拉平前后层位的总长度保持恒定,符合地质地层变形前后长度守恒的定律。守恒的定律。守恒的定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球科学与地震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地震剖面层拉平是地震解释过程中常用的一项技术方法,主要用于对地震剖面所解释的层位、断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或对层位相关的沉积古地貌、构造演化史进行回溯分析研究等。国内外地震解释软件一般都具备地震剖面层拉平工具,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不论是时间域叠偏剖面还是深度域的地震叠偏剖面,都依据剖面解释的某一个层位,给定某一时刻或某一深度的参考线(面),然后对每一个地震道数据做一个从解释层位到参考线(面)的相对整体时移(或深度移位)“搬家”(如附图1所示)。
[0003]显然,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快捷,并能够保持现有地震道的空间位置不变。但与此同时,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这种方法并没有真正把地层界面所对应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构造变形(扭曲、褶皱或断裂)恢复到构造变形前的原始形态与位置,而只是对地震反射同相轴作了一个垂直投影,这显然缩短了地层界面在变形前的原长度。因此,这种地震剖面层拉平方法并不符合构造恢复平衡剖面中的一个重要准则,即构造恢复前、后地层的长度守恒,保持不变。
[0004]正因为如此,通常,人们普遍认为“地震剖面层拉平”和“地质层拉平”有所不同。在区域构造、沉积研究时,可通过拉平某一特殊地质界面或该界面所对应的地震反射层位考察下伏地层的构造变化特征。此种情况下,由于研究对象较为宏观,利用地震层拉平与地质层拉平技术会产生相近的结果。但在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对象为微观局部目标时,两者的结果差异可能就会很大。这是因为地震层拉平是在地震数据体上进行操作,拉平前、后地震剖面的长度并未发生变化;而地质层拉平是在地质剖面上进行操作,拉平前、后确保地层层长度基本不变(刘永涛,2019)。
[0005]总体上,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的地震剖面层拉平技术都没有遵循构造恢复长度守恒,恢复前、后长度不变的准则,因此,实际上,这种层拉平方法并没有达到构造恢复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很大的误差或误解。
[0006]因此,特别需要一种符合地质地层变形前后长度守恒的定律的层拉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符合地质地层变形前后长度守恒的定律的层拉平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包括:获取深度叠偏地震剖面数据;基于所述深度叠偏地震剖面数据,确定待拉平的地震解释层位;基于所述地震解释层位,计算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及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基于所述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和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获得层拉平后的非等道距地震剖面;对所述非等道距地震剖面进行地震道插值,获
得层拉平后的等道距地震剖面。
[0009]可选的,所述地震道在所述地震解释层位上的对应点为地震解释点,将每相邻两个地震解释点之间的距离作为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
[0010]可选的,采用三角公式近似法计算每相邻两个地震解释点之间的距离。
[0011]可选的,采用下述公式计算每相邻两个地震解释点之间的距离:
[0012][0013]其中,Δd
i
=d
i+1

d
i
,d
i
与d
i+1
分别为地震解释点h
i
与h
i+1
对应的深度值,Δd
i
为地震相邻解释点h
i
与h
i+1
之间的深度差,Δs
i
为所述地震解释点h
i
与h
i+1
对应的地震道之间的道间距。
[0014]可选的,采用下述步骤计算层拉平后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确定所述地震解释层拉平后的水平参考面;计算每个所述地震解释点与所述水平参考面的深度差;基于所述每个地震解释点与水平参考面的深度差,获得层拉平后与每个地震解释点对应的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
[0015]可选的,采用下述公式计算层拉平后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
[0016]p
ij
=q
ij
+Δh
i
[0017]其中,p
ij
为层拉平后i地震道的j样点所在的深度位置,q
ij
为i地震道上的j样点原来所在的深度位置,Δh
i
为所述地震道对应的地震解释点与水平参考面的深度差。
[0018]可选的,采用叠后地震道内插技术对所述非等道距地震剖面进行地震道插值,获得层拉平后的等道距地震剖面。
[0019]可选的,若所述地震数据为时间叠偏剖面地震数据,获取层速度模型;利用所述层速度模型对所述时间叠偏剖面地震数据进行时深转换,获得所述深度叠偏地震剖面数据。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利用层位估算出每个地震道间的实际长度,依此为依据保持每个地震道在层拉平前后的道间距保持不变,这样保证了整个地震剖面在层拉平前后层位的总长度保持恒定,符合地质地层变形前后长度守恒的定律,由此得到的地震层拉平剖面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构造与沉积演化分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方法在地震剖面层拉平过程中增加了估算层位长度的步骤,并根据层位拉平后的结果对地震数据进行了重新定位、移位与插值、重选排,从而,实现了地震剖面在层拉平前、后保持其长度不变,也就是获得了与现有地质层拉平构造演化分析平衡剖面相同的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例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0024]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25]图1示出了现有地震剖面层拉平技术实现的示意图。
[0026]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的流程图。
[0027]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的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计算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深度叠偏地震剖面数据;基于所述深度叠偏地震剖面数据,确定待拉平的地震解释层位;基于所述地震解释层位,计算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及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基于所述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和每个地震道上每个样点的深度位置,获得层拉平后的非等道距地震剖面;对所述非等道距地震剖面进行地震道插值,获得层拉平后的等道距地震剖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道在所述地震解释层位上的对应点为地震解释点,将每相邻两个地震解释点之间的距离作为层拉平后每相邻两个地震道之间的平面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三角公式近似法计算每相邻两个地震解释点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公式计算每相邻两个地震解释点之间的距离:其中,Δd
i
=d
i+1

d
i
,d
i
与d
i+1
分别为地震解释点h
i
与h
i+1
对应的深度值,Δd
i
为地震相邻解释点h
i
与h
i+1
之间的深度差,Δs
i
为所述地震解释点h
i
与h
i+1
对应的地震道之间的道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剖面层位长度守恒的层拉平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张丰麒刘春园姜大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