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6185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属于软式内镜转运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车体组焊、旋转框组焊和托盘,车体组焊上部设置有上篮筐,车体组焊下部设置有底板,旋转框组焊设置在车体组焊中部,上篮筐、旋转框组焊和底板上均设置有托盘;可以3层软式内镜的运输。只设计中间层可旋转,方便拿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车体的重力不偏移,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旋转内镜转运车


[0001]本技术涉及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属于软式内镜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软式内镜:是一种光学仪器,是可以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或者有创腔道进入人体,进行诊断检测和治疗的可弯曲的医疗器械。比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以下称为内镜。
[0003]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内镜的转运要求也越来越高,转运数量也越来越多。内镜在清洗消毒干燥以后以及用完之后都需要专用的内镜转运车转运,且避免污染。
[0004]中国专利CN201720202707.X提供一种新型内镜转运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层叠设有至少两个内镜托盘,车体的下方安装有万向轮,车体上连接有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包括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第一扶手上设有蓝色标记,所述第二扶手上设有红色标记。
[0005]所述内镜托盘为两个,为第一内镜托盘和第二内镜托盘,所述第一内镜托盘设置在第二内镜托盘上,第一内镜托盘套有白色消毒袋,第二内镜托盘套有蓝色消毒袋。
[0006]所述第一内镜托盘可相对车体转动,车体上设有托板,所述托板用于支撑第二内镜托盘。
[0007]所述车体包括相互固定的左立架和右立架,所述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均固定在左立架和右立架的上端末。
[0008]所述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相互独立,所述第一扶手位置相对于第二扶手的位置高。
[0009]现有内镜转运车一般托盘层数为2层,转运数量较少,有的3层的转运车三层托盘都旋转,结构不够稳定,不够牢固。
[0010]现有推车式结构转运车,车身长,占地空间大,给本来就空间紧凑的内镜中心增加了空间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半旋转内镜转运车,满足3层软式内镜的运输,方便拿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车体的重力不偏移,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
[0012]本技术所述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包括车体组焊、旋转框组焊和托盘,车体组焊上部设置有上篮筐,车体组焊下部设置有底板,旋转框组焊设置在车体组焊中部,上篮筐、旋转框组焊和底板上均设置有托盘。
[0013]通过设置上篮筐、旋转框组焊和底板,形成3层软式内镜的运输,中间设计为旋转框组焊方便拿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车体的重力不偏移,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
[0014]优选地,所述车体组焊包括长斜撑、第一侧撑、第二侧撑、短斜撑,长斜撑、第一侧撑、第二侧撑、短斜撑形成支撑框架,长斜撑、第一侧撑、第二侧撑底部连接有前横撑、侧横
撑、后横撑,前横撑、侧横撑、后横撑上设置底板;长斜撑中部设置有转轴座,转轴座上旋转设置旋转框组焊,长斜撑中部还设置有限位杆固定板,第一限位杆和限位杆固定板通过螺栓连接,第二限位杆和第一限位杆通过螺栓连接,第二限位杆和旋转框组焊的通孔通过螺栓连接;长斜撑顶部设置有上篮筐。
[0015]长斜撑、第一侧撑、第二侧撑、短斜撑形成本技术所述半旋转内镜转运车的主体框架,长斜撑以及其上的转轴座作为旋转框组焊的安装空间,用以形成3层软式内镜的运输,以及旋转框组焊方便拿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车体的重力不偏移,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
[0016]优选地,所述旋转框组焊包括中篮筐、旋转框底托、轴承座,旋转框底托上开有多个通孔,所述转轴座通过螺纹连接有轴承轴,轴承轴上部套有轴承,轴承外圈与旋转框组焊上轴承座过盈配合。
[0017]形成旋转框组焊,方便旋转拿取。
[0018]优选地,所述长斜撑和短斜撑顶端连接有把手。
[0019]便于推动。
[0020]优选地,所车体组焊底部安装有万向脚轮。
[0021]便于运输。
[0022]优选地,所述托盘包括托盘本身和盖子。
[0023]用于盛放软式内镜。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本技术所述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可以3层软式内镜的运输。只设计中间层可旋转,方便拿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车体的重力不偏移,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
[0026]结构更加紧凑,占地空间小,运输量相对较大,适合内镜中心空间的紧张场景。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所述半旋转内镜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所述车体组焊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本技术所述旋转框组焊的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1、车体组焊;2、旋转框组焊;3、轴承轴;4、轴承;5、第一限位杆;6、第二限位杆;7、万向脚轮;8、托盘;9、底板;10、长斜撑;11、限位杆固定板;12、前横撑;13、侧横撑;14、后横撑;15、第一侧撑;16、第二侧撑;17、上篮筐;18、短斜撑;19、把手;20、转轴座;22、长螺纹孔;23、侧螺纹孔;24、转螺纹;25、中篮筐;26、旋转框底托;27、轴承座;28、通孔;29、轴螺纹;30、托盘本体;31、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所述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包括车体组焊1、旋转框组焊2和托盘8,车体组焊1上部设置有上篮筐17,车体组焊1下部设置有底板9,旋转框组焊2设置在车体组焊1中部,上篮筐17、旋转框组焊2和底板9上均设置有托盘8。
[0034]通过设置上篮筐17、旋转框组焊2和底板9,形成3层软式内镜的运输,中间设计为旋转框组焊2方便拿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车体的重力不偏移,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
[0035]如图2所示,所述车体组焊1包括长斜撑10、第一侧撑15、第二侧撑16、短斜撑18,长斜撑10、第一侧撑15、第二侧撑16、短斜撑18形成支撑框架,长斜撑10、第一侧撑15、第二侧撑16底部连接有前横撑12、侧横撑13、后横撑,前横撑12、侧横撑13、后横撑14上设置底板9;长斜撑10中部设置有转轴座20,转轴座20上旋转设置旋转框组焊2,长斜撑10中部还设置有限位杆固定板11,第一限位杆5和限位杆固定板11通过螺栓连接,第二限位杆6和第一限位杆5通过螺栓连接,第二限位杆6和旋转框组焊2的通孔28通过螺栓连接;长斜撑10顶部设置有上篮筐17。
[0036]长斜撑10、第一侧撑15、第二侧撑16、短斜撑18形成本技术所述半旋转内镜转运车的主体框架,长斜撑10以及其上的转轴座20作为旋转框组焊2的安装空间,用以形成3层软式内镜的运输,以及旋转框组焊2方便拿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车体的重力不偏移,保证车体的安全和稳定。
[0037]具体的,长斜撑10和限位杆固定板11通过焊接固定,长斜撑10和前横撑12通过焊接固定,长斜撑10和第一侧撑15通过焊接固定,长斜撑10和转轴座20通过焊接固定,长斜撑10底部有螺纹孔22;固定板11开有通孔21;前横撑12和侧横撑13通过焊接固定;侧横撑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组焊(1)、旋转框组焊(2)和托盘(8),车体组焊(1)上部设置有上篮筐(17),车体组焊(1)下部设置有底板(9),旋转框组焊(2)设置在车体组焊(1)中部,上篮筐(17)、旋转框组焊(2)和底板(9)上均设置有托盘(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旋转内镜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组焊(1)包括长斜撑(10)、第一侧撑(15)、第二侧撑(16)、短斜撑(18),长斜撑(10)、第一侧撑(15)、第二侧撑(16)、短斜撑(18)形成支撑框架,长斜撑(10)、第一侧撑(15)、第二侧撑(16)底部连接有前横撑(12)、侧横撑(13)、后横撑(14),前横撑(12)、侧横撑(13)、后横撑(14)上设置底板(9);长斜撑(10)中部设置有转轴座(20),转轴座(20)上旋转设置旋转框组焊(2),长斜撑(10)中部还设置有限位杆固定板(11),第一限位杆(5)和限位杆固定板(11)通过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强王加强翟淑远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