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4343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其包括蓄能容器、释能换热器和空气源热泵,三者通过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所述蓄能容器与释能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蓄能泵,所述释能换热器通过释能二次泵与末端用户连接,所述空气源热泵通过直接供能泵与末端用户连接,以将蓄能容器及空气源热泵产生的能量传递至末端用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其结构合理,有效优化了供能系统,通过提供更少的电能获取同等的供能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涉及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工程中,空调及冷热水系统供应已成为建筑物的基本要求,水作为媒介携带着热能供给各类末端用户使用。
[000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巨大,大部分工程项目利用燃气、电等不可再生能源直接制取热能。该种方式不节能且运行费用高,也不符合国家的“双碳”政策。
[0004]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优化供能系统,节约能源,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其结构合理,有效优化了供能系统,通过提供更少的电能获取同等的供能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其包括蓄能容器、释能换热器和空气源热泵,三者通过管路与末端用户连接;所述蓄能容器与释能换热器之间设置有蓄能泵,所述释能换热器通过释能二次泵与末端用户连接,所述空气源热泵通过直接供能泵与末端用户连接,以将蓄能容器及空气源热泵产生的能量传递至末端用户。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容器的内部设置有上下层叠设置的管路,所述管路配置有布水器,上层管路的布水器朝向上侧设置,下层管路的布水器朝向下侧设置。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容器为土建蓄水池,其以水为介质蓄能。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布水器的数量为多个,其沿所述上层管路及下层管路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层管路与蓄能泵之间设置有第一切换阀,所述上层管路与空气源热泵之间设置有第三切换阀和第七切换阀;所述空气源热泵与末端用户之间配置有第八切换阀。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泵与释能换热器之间配置有第五切换阀,所述蓄能泵与空气源热泵之间配置有第六切换阀。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容器的上层管路与蓄能泵之间配置有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上配置有第四切换阀;所述下层管路与释能换热器之间配置有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上配置有第二切换阀。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路设置于第一切换阀的一端与第三切换阀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路设置于第一切换阀的另一端与第三切换阀的另一端。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释能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泵、释能二次泵及直接供能泵为变频泵。
[0016]本技术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其结构合理,有效优化的功能系统。具体地:
[0018]a.采用国家公认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系统对用能末端进行供能,优化了供能系统,通过提供更少的电能获取同等的供能效果。运行过程中除了消耗电能向空气中散热,无其他污染物排放,实现了更加节能、环保的能源供应;
[0019]b.夜间谷电时段利用低廉的电价制取冷热储存起来,白天峰电时段优先利用储存的冷热释放给末端用户,结合气候环境变化制定合理的运行策略,最大可能的降低系统运行费用,为建设单位节约了运行成本;同时解决国家电网供给端和用户端的用电矛盾,实现电网的供需平衡;
[0020]c.充分发挥设备的供能能力,可实现全天运行,避免闲置,另外本申请相当于增加了一种供能方式,双源并供,增加了供能保障能力,在某个系统无法运行时可以互为备用和补充。此外通过增加蓄能系统,白天峰值负荷可考虑联合供能,可降低主机设备的装机量,控制主机、水泵等机电系统投资。
附图说明
[0021]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
[0022]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至图8是通过切换阀调控功能系统运行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至图8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的相关示意图,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5]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0026]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0027]本技术所述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包括蓄能容器1、释能换热器2和空气源热泵3,三者通过管路与末端用户4连接;所述蓄能容器1与释能换热器2之间设置有蓄能泵5,所述释能换热器2通过释能二次泵6与末端用户4连接,所述空气源热泵3通过直接供能泵7与末端用户4连接,以将蓄能容器1及空气源热泵3产生的能量传递至末端用户4。
[0028]进一步地,所述蓄能容器1的内部设置有上下层叠设置的管路,所述管路配置有布
水器8,如图1所示,上层管路1a的布水器8朝向上侧设置,下层管路1b的布水器8朝向下侧设置。
[0029]所述蓄能容器1为土建蓄水池,其以水为介质蓄能。具体地,蓄能容器1可以采用成品蓄能罐或成品蓄能箱。
[0030]图1中,所述布水器8的数量为多个,其沿所述上层管路1a及下层管路1b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蓄能容器1内的热介质上浮,冷介质下沉,会形成温度分层。
[0031]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下层管路1b与蓄能泵5之间设置有第一切换阀9,所述上层管路1a与空气源热泵3之间设置有第三切换阀11和第七切换阀15;所述空气源热泵3与末端用户4之间配置有第八切换阀16。
[0032]进一步地,所述蓄能泵5与释能换热器2之间配置有第五切换阀13,所述蓄能泵5与空气源热泵3之间配置有第六切换阀14。
[0033]图1中,所述蓄能容器1的上层管路1a与蓄能泵5之间配置有第一支路1c,所述第一支路1c上配置有第四切换阀12;所述下层管路1b与释能换热器2之间配置有第二支路1d,所述第二支路1d上配置有第二切换阀10。
[003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1c设置于第一切换阀9的一端与第三切换阀11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路1d设置于第一切换阀9的另一端与第三切换阀11的另一端。
[0035]图1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蓄能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容器(1)、释能换热器(2)和空气源热泵(3),三者通过管路与末端用户(4)连接;所述蓄能容器(1)与释能换热器(2)之间设置有蓄能泵(5),所述释能换热器(2)通过释能二次泵(6)与末端用户(4)连接,所述空气源热泵(3)通过直接供能泵(7)与末端用户(4)连接,以将蓄能容器(1)及空气源热泵(3)产生的能量传递至末端用户(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容器(1)的内部设置有上下层叠设置的管路,所述管路配置有布水器(8),上层管路(1a)的布水器(8)朝向上侧设置,下层管路(1b)的布水器(8)朝向下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容器(1)为土建蓄水池,其以水为介质蓄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8)的数量为多个,其沿所述上层管路(1a)及下层管路(1b)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管路(1b)与蓄能泵(5)之间设置有第一切换阀(9),所述上层管路(1a)与空气源热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民琪朱加友
申请(专利权)人:新城控股集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