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404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属于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监测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对路基水平位移以及竖直方向的沉降进行同时监测;并且现有的监测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根据不同的路基进行快速调节的问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底部内侧安装有第二监测机构,且支撑架外侧安装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外侧滑动设置有移动装置,且移动装置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一监测机构;通过设置有滚珠,实现了增强监测柱在固定筒内侧的滑动效果,起到了便于监测柱以及沉降板跟随路基沉降向下滑动的作用;利用红外测距仪A配合反射板A,达到了对路基竖直沉降程度进行监测的目的。进行监测的目的。进行监测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路基沉降变形监测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道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过程中,存在部分高填方路基;高填方路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沉降变形过大引起的路基塌方、失稳等事故;沉降变形的监测,显得愈发重要。
[0003]基于上述,现有的监测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对路基水平位移以及竖直方向的沉降进行同时监测,从而降低了对路基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并且现有的监测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根据不同的路基进行快速调节,降低了检测装置的实用性。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监测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对路基水平位移以及竖直方向的沉降进行同时监测;并且现有的监测装置在使用时不便于根据不同的路基进行快速调节的问题。
[0006]本技术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底部内侧安装有第二监测机构,且支撑架外侧安装有连接装置;所述支撑架主体设置为倒U形结构,且支撑架底侧内部开设有通孔;支撑架内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板,且支撑板内部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内部配合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顶部设置于支撑架顶侧内部,且螺纹杆顶端固定设置有锥形齿轮A;支撑架顶部固定设置有电机装置,且电机装置轴端固定设置有锥形齿轮B,并且锥形齿轮B与锥形齿轮A相啮合;支撑架内侧滑动设置有连接板,且连接板通过螺纹连接设置于螺纹杆外侧;所述连接装置外侧滑动设置有移动装置,且移动装置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一监测机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架、筋板、驱动轴与固定齿轮;连接架固定设置于连接板外侧,且连接架底部设置有梯形滑轨;筋板固定设置于连接架与连接板之间;驱动轴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配合安装于连接架内部,并且驱动轴顶端固定设置有手轮;固定齿轮固定设置于驱动轴外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架与齿条;移动架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且移动架通过梯形槽滑动设置于连接架外侧;齿条固定设置于移动架顶侧内部,且齿条与固定齿轮相啮合。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监测机构包括:固定筒、监测柱、滚珠、沉降板与反射板A;固定筒固定设置于移动架外侧;监测柱设置于固定筒内侧;滚珠设置于固定筒顶侧内部,且滚珠外侧与监测柱外侧相贴合;沉降板固定设置于监测柱底部;反射板A固定设置于固定筒顶部外侧,且反射板A数量设置为两组,并且反射板A两组之间呈对称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监测机构还包括:固定板、红外测距仪A与信息传输模块;固定板固定设置于监测柱顶部;红外测距仪A安装于固定板底部,且红外测距仪A位于反射板A正上方;信息传输模块安装于固定板顶部,且信息传输模块与红外测距仪A之间设置为电性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监测机构包括:监测架、侧板、限位杆、红外测距仪B与反射板B;监测架固定设置于支撑架底部内侧,且监测架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侧板两侧固定设置有梯形滑块,且梯形滑块滑动设置于监测架内部;限位杆固定设置于侧板后侧,且限位杆滑动设置于监测架内部,并且限位杆主体设置为T形结构;红外测距仪B固定设置于侧板后侧,且红外测距仪B与信息传输模块之间设置为电性连接;反射板B固定设置于监测架内部,且反射板B与红外测距仪B位于同一轴线。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滚珠,实现了增强监测柱在固定筒内侧的滑动效果,起到了便于监测柱以及沉降板跟随路基沉降向下滑动的作用;利用红外测距仪A配合反射板A,达到了对路基竖直沉降程度进行监测的目的;通过设置有红外测距仪B和反射板B,实现了对路基水平位移程度进行监测的效果;相比现有的监测装置能够更简便的实现对路基水平位移以及竖直方向的沉降进行同时监测的效果,增强了监测数据的全面性。
[0015]2、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有螺纹杆和连接板,实现了对固定筒高度位置进行调节的效果;起到了根据路基的实际高度对固定筒位置进行调节的作用;利用齿条配合固定齿轮,达到了使移动架带动固定筒进行水平滑动的目的,有利于根据路基的实际宽度对固定筒水平位置进行调节;起到了对路基多处位置进行监测的作用;相比现有的监测装置能够更有效的实现根据不同的路基进行快速调节的效果,增强了监测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监测架的上表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监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连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的连接装置与移动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的第一监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3]1、支撑架;101、支撑板;102、螺纹杆;103、锥形齿轮A;104、锥形齿轮B;105、连接板;
[0024]2、连接装置;201、连接架;202、筋板;203、驱动轴;204、固定齿轮;
[0025]3、移动装置;301、移动架;302、齿条;
[0026]4、第一监测机构;401、固定筒;402、监测柱;4021、固定板;4022、红外测距仪A;
4023、信息传输模块;403、滚珠;404、沉降板;405、反射板A;
[0027]5、第二监测机构;501、监测架;502、侧板;503、限位杆;504、红外测距仪B;505、反射板B。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底部内侧安装有第二监测机构(5),且支撑架(1)外侧安装有连接装置(2);所述支撑架(1)主体设置为倒U形结构,且支撑架(1)底侧内部开设有通孔;支撑架(1)内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01),且支撑板(101)内部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内部配合安装有螺纹杆(102);螺纹杆(102)顶部设置于支撑架(1)顶侧内部,且螺纹杆(102)顶端固定设置有锥形齿轮A(103);支撑架(1)顶部固定设置有电机装置,且电机装置轴端固定设置有锥形齿轮B(104),并且锥形齿轮B(104)与锥形齿轮A(103)相啮合;支撑架(1)内侧滑动设置有连接板(105),且连接板(105)通过螺纹连接设置于螺纹杆(102)外侧;所述连接装置(2)外侧滑动设置有移动装置(3),且移动装置(3)外侧固定设置有第一监测机构(4)。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2)包括:连接架(201)、筋板(202)、驱动轴(203)与固定齿轮(204);连接架(201)固定设置于连接板(105)外侧,且连接架(201)底部设置有梯形滑轨;筋板(202)固定设置于连接架(201)与连接板(105)之间;驱动轴(203)外侧配合安装有轴承,且轴承配合安装于连接架(201)内部,并且驱动轴(203)顶端固定设置有手轮;固定齿轮(204)固定设置于驱动轴(203)外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3)包括:移动架(301)与齿条(302);移动架(301)主体设置为U形结构,且移动架(301)通过梯形槽滑动设置于连接架(201)外侧;齿条(302)固定设置于移动架(301)顶侧内部,且齿条(302)与固定齿轮(204)相啮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监测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伟赵东海张博薛永春郑文飞武鹏燕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