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元件、发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390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2
提供能够实现输出电压的提高的发电元件、发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该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该发电元件具备沿第1方向层叠的多个层叠体(1),多个所述层叠体(1)包含:第1电极部(10),其包含基板(11),该基板(11)具有第1主面(11a)和与该第1主面(11a)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的第2主面(11b),并且该基板(11)具有导电性;第2电极(22),其与所述第1主面(11a)接触地设置,具有与所述基板(11)不同的功函数;以及中间部(14),其设置于所述第2主面(11b)侧,包含纳米粒子。包含纳米粒子。包含纳米粒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Ω
·
cm以上且1
×
106Ω
·
cm以下。
[0013]第3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基板的电阻率值小于所述中间部的电阻率值。
[0014]第4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第1电极部包含支承部,该支承部包围所述中间部并支承其他所述层叠体,所述基板的电阻率值小于所述支承部的电阻率值。
[0015]第5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第1电极部包含支承部,该支承部包围所述中间部并支承其他所述层叠体,所述中间部的电阻率值小于所述支承部的电阻率值。
[0016]第6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基板的厚度为0.03mm以上且1.0mm以下。
[0017]第7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基板的厚度为所述层叠体的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尺寸的1/10以下。
[0018]第8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第1电极部包含第1电极,该第1电极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中间部之间并与所述第2主面接触。
[0019]第9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4专利技术中,所述支承部是通过使所述基板的一部分氧化而成的。
[0020]第10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中,所述基板是半导体,具有非缩退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1主面和所述第2主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缩退部。
[0021]第11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将热能转换为电能,其特征在于,该发电元件具备沿第1方向层叠的层叠体和连接层,所述层叠体包含:第1电极部,其包含基板,该基板具有第1主面和与该第1主面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的第2主面,并且该基板具有导电性;第2电极,其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地设置,具有与所述基板不同的功函数;以及中间部,其设置于所述第2主面侧,包含纳米粒子,所述连接层包含所述基板。
[0022]第12专利技术的发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第1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
[0023]第13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第1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以及电子部件,能够使用所述发电元件作为电源来驱动该电子部件。
[0024]第14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是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第1电极部形成工序,形成包含基板的第1电极部,该基板具有第1主面和与该第1主面在第1方向上对置的第2主面,并且该基板具有导电性;第2电极形成工序,以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的方式形成具有与所述基板不同功函数的第2电极;层叠工序,将所述第2电极和所述第1电极部依次层叠两个以上;以及中间部形成工序,将包含纳米粒子的中间部形成于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第2主面之间。
[0025]专利技术效果
[0026]根据第1专利技术~第11专利技术,层叠体包含:第1电极部,其包含具有导电性的基板;第2电极;以及中间部。因此,在多个层叠体之间不需要布线,能够抑制元件整体的电阻的增加。由此,能够实现输出电压的提高。
[0027]尤其是根据第2专利技术,基板的电阻率值为1
×
10
‑6Ω
·
cm以上且1
×
106Ω
·
cm以下。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层叠体的层叠数而增加的电阻。由此,能够实现发电元件的发电效率
的进一步提高。
[0028]尤其是根据第3专利技术,基板的电阻率值小于中间部的电阻率值。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层叠的基板导致的电阻增大。由此,能够实现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0029]尤其是根据第4专利技术,基板的电阻率值小于支承部的电阻率值。因此,能够防止与支承部导通。由此,能够实现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0030]尤其是根据第5专利技术,中间部的电阻率值小于支承部的电阻率值。因此,能够防止与支承部导通。由此,能够实现发电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0031]尤其是根据第6专利技术,基板的厚度为0.03mm以上且1.0mm以下。因此,能够缩小基板的尺寸。由此,能够缩小发电元件整体的尺寸。
[0032]尤其是根据第7专利技术,基板的厚度为层叠体的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尺寸的1/10以下。因此,即使重叠多个基板也能够抑制发电元件整体的厚度。由此,能够防止发电元件的翻倒,从而能够防止伴随着翻倒而导致的发电元件的劣化。
[0033]尤其是根据第8专利技术,第1电极部包含第1电极,该第1电极设置于基板与中间部之间,并与第2主面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控制第1电极的厚度来高精度地设定电极间间隙的大小。由此,能够实现发电效率的稳定化。
[0034]尤其是根据第9专利技术,支承部是通过使基板的一部分氧化而成的。因此,与新形成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支承部的高度,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电极间间隙的大小。由此,能够实现发电效率的稳定化。
[0035]尤其是根据第10专利技术,基板是半导体,并具有非缩退部以及设置于第1主面和第2主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缩退部。因此,与不具有缩退部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与第2电极等其他结构的接触电阻。由此,能够抑制元件整体的电阻的增加。
[0036]根据第12专利技术,能够使电布线与热电元件的连接、热电元件的检查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供具备热电元件的发电装置,该热电元件具有容易形成的中间部。
[0037]根据第13专利技术,能够使电布线与热电元件的连接、热电元件的检查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得到包含热电元件的电子设备。
[0038]根据第14专利技术,发电元件能够通过第1专利技术至第9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制造。因此,在多个层叠体之间不需要布线,从而能够抑制元件整体的电阻的增加。由此,能够实现输出电压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39]图1的(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和发电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图1的(b)是沿着图1的(a)中的A

A线的示意剖视图。
[0040]图2是示出中间部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0041]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0042]图4的(a)~图4的(i)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0043]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和发电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0044]图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和发电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0045]图7的(a)~图7的(d)是示出具备发电元件的电子设备的例子的示意框图,图7的
(e)~图7的(h)是示出具备发电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例子的示意框图,该发电装置包含发电元件。
[0046]图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和发电装置的一例的示意立体图。
[0047]图9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和发电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作为实施方式的发电元件以及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各自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将层叠各电极部的高度方向设为第1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发电元件,其将热能转换为电能,其特征在于,该发电元件具备沿第1方向层叠的多个层叠体,多个所述层叠体具有:第1电极部,其包含基板,该基板具有第1主面和与该第1主面在所述第1方向上对置的第2主面,并且该基板具有导电性;第2电极,其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地设置,具有与所述基板不同的功函数;以及中间部,其设置于所述第2主面侧,包含纳米粒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电阻率值为1
×
10
‑6Ω
·
cm以上且1
×
106Ω
·
cm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电阻率值小于所述中间部的电阻率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部包含支承部,该支承部包围所述中间部并支承其他所述层叠体,所述基板的电阻率值小于所述支承部的电阻率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部包含支承部,该支承部包围所述中间部并支承其他所述层叠体,所述中间部的电阻率值小于所述支承部的电阻率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厚度为0.03mm以上且1.0mm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厚度为所述层叠体的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尺寸的1/10以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部包含第1电极,该第1电极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中间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藤博史坂田稔L
申请(专利权)人:GCE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