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252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蛭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包括池体和投料机构,池体内部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水草种植壤、第一睡莲种植壤、产床土堆、第二睡莲种植壤和第二水草种植壤,池体内壁的前后两侧且分别位于靠近第一睡莲种植壤和第二睡莲种植壤两端的位置均设有喂料槽。该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在第一水草种植壤和第二水草种植壤内种植水草,在第一睡莲种植壤和第二睡莲种植壤内种植睡莲,可以仿制出野外环境,为水蛭提供避光环境,可以提高水蛭的活性以及活动范围,产床土堆的顶部位于水面上方,可以为水蛭提供水蛭茧卵孵化的环境,该技术方案不需要额外的供电补氧装置,可以避免能耗。可以避免能耗。可以避免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


[0001]本技术涉及水蛭养殖
,具体为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

技术介绍

[0002]水蛭,俗称蚂蟥,是传统的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用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因此发展水蛭养殖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
[0003]公开号为CN107736294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水蛭养殖池,包括设有排污管和进水管的池体,进水管设在池体的一端,排污管设在池体的另一端;在池体的底部设有多个喷气嘴,多个喷气嘴分别与供气管相连接;在池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池体设有放置养殖箱的滑轨,较之现有技术,该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人工养殖水蛭的品质下降的问题。
[0004]虽然该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人工养殖水蛭的品质下降的问题,但是该技术方案是将水蛭放置在养殖箱内养殖的,水蛭缺少像野外生长的环境,减少了水蛭的活性,也不具备水蛭茧卵孵化的环境,并且该技术方案还需要为传感器和供氧装置提供电能,增加了能耗,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包括池体和投料机构,所述池体内部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水草种植壤、第一睡莲种植壤、产床土堆、第二睡莲种植壤和第二水草种植壤,所述池体内壁的前后两侧且分别位于靠近第一睡莲种植壤和第二睡莲种植壤两端的位置均设有喂料槽,所述池体内壁后侧的中上部设有对称分布的投料板,所述投料机构包括矩形投料管,所述矩形投料管的后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开口向下设置的U形夹板。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水草种植壤和第一睡莲种植壤之间设有第一条形隔板,所述第一睡莲种植壤和产床土堆之间设有第一矩形隔板,所述产床土堆和第二睡莲种植壤之间设有第二矩形隔板,所述第二睡莲种植壤和第二水草种植壤之间设有第二条形隔板。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条形隔板和第二条形隔板相同,所述第一矩形隔板和第二矩形隔板相同,所述第一条形隔板的高度为8

13cm,所述第一矩形隔板的高度为25

30cm。
[0010]优选的,所述池体内壁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水位刻度尺。
[0011]优选的,所述产床土堆的高度为55

65cm,所述投料板位于产床土堆顶部的下方。
[0012]优选的,所述矩形投料管的外壁设有外光滑金属套,所述矩形投料管的内壁设有内光滑金属套。
[0013]优选的,所述矩形投料管的顶部设有进料斗,所述矩形投料管的底部位于靠近喂料槽顶部的位置。
[0014]优选的,所述U形夹板的后侧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杆,所述紧固螺杆的前端穿过U形夹板的后侧且转动连接有挤压块。
[0015]优选的,所述池体的右侧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位于产床土堆顶部的下方。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该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在第一水草种植壤和第二水草种植壤内种植水草,在第一睡莲种植壤和第二睡莲种植壤内种植睡莲,可以仿制出野外环境,为水蛭提供避光环境,可以提高水蛭的活性以及活动范围,并在养殖过程中补入EM菌,对水质经过净化,改善水蛭的生长环境,产床土堆的顶部位于水面上方,可以为水蛭提供水蛭茧卵孵化的环境,通过投料机构向喂料槽投料,可以形成定期定点投料,有利于水蛭进食;该技术方案不需要额外的供电补氧装置,可以避免能耗。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1]图4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2]图5为本技术中的投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中的投料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池体1、第一水草种植壤2、第二水草种植壤3、第一睡莲种植壤4、第二睡莲种植壤5、产床土堆6、水位刻度尺7、投料机构8、矩形投料管80、进料斗81、外光滑金属套82、内光滑金属套83、U形夹板84、紧固螺杆85、挤压块86、喂料槽9、第一条形隔板10、第二条形隔板11、第一矩形隔板12、第二矩形隔板13、投料板14、溢流管15。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8]请参阅图1

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9]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包括池体1和投料机构8,池体1内部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水草种植壤2、第一睡莲种植壤4、产床土堆6、第二睡莲种植壤5和第二水草种
植壤3,在第一水草种植壤2和第二水草种植壤3内种植水草,在第一睡莲种植壤4和第二睡莲种植壤5内种植睡莲,可以仿制出野外环境,为水蛭提供避光环境,可以提高水蛭的活性以及活动范围,并在养殖过程中补入EM菌,对水质经过净化,改善水蛭的生长环境,池体1内壁的前后两侧且分别位于靠近第一睡莲种植壤4和第二睡莲种植壤5两端的位置均设有喂料槽9,提供四个喂料槽9可以便于养殖人员选择喂料点,池体1内壁后侧的中上部设有对称分布的投料板14,便于产卵后的水蛭进食,投料机构8包括矩形投料管80,便于养殖人员将水蛭饲料投入至喂料槽9内,矩形投料管80的后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开口向下设置的U形夹板84,用于与池体1的边缘固定。
[0030]本实施例中,第一水草种植壤2和第一睡莲种植壤4之间设有第一条形隔板10,可以避免水草和睡莲根茎接触,第一睡莲种植壤4和产床土堆6之间设有第一矩形隔板12,产床土堆6和第二睡莲种植壤5之间设有第二矩形隔板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和投料机构(8),所述池体(1)内部的底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水草种植壤(2)、第一睡莲种植壤(4)、产床土堆(6)、第二睡莲种植壤(5)和第二水草种植壤(3),所述池体(1)内壁的前后两侧且分别位于靠近第一睡莲种植壤(4)和第二睡莲种植壤(5)两端的位置均设有喂料槽(9),所述池体(1)内壁后侧的中上部设有对称分布的投料板(14),所述投料机构(8)包括矩形投料管(80),所述矩形投料管(80)的后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开口向下设置的U形夹板(8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草种植壤(2)和第一睡莲种植壤(4)之间设有第一条形隔板(10),所述第一睡莲种植壤(4)和产床土堆(6)之间设有第一矩形隔板(12),所述产床土堆(6)和第二睡莲种植壤(5)之间设有第二矩形隔板(13),所述第二睡莲种植壤(5)和第二水草种植壤(3)之间设有第二条形隔板(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蛭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隔板(10)和第二条形隔板(11)相同,所述第一矩形隔板(12)和第二矩形隔板(13)相同,所述第一条形隔板(10)的高度为8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瀚王振吉杨广源
申请(专利权)人:楚雄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