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1613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涉及纳米水离子发生器装置技术领域,该方案包括制冷控制单元、高压放电模块和纳米水离子发生器;纳米水离子发生器包括制冷组件、凝水组件和放电电极;制冷组件与制冷控制单元信号连接,制冷控制单元控制凝水组件工作,高压放电模块与放电电极电性连接,制冷控制单元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和单片机,温湿度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信号连接,信号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均与单片机信号连接,驱动电路与制冷组件信号连接,电源电路与单片机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对纳米水离子发生器进行智能控制,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技术问题。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技术问题。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纳米水离子发生器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与负离子相比,纳米水离子在空气中存在时间长,传播距离远,更适用于消毒、杀菌、净化空气、除异味等应用场景,同时,由于含水量远高于负离子,且呈弱酸性亲和皮肤,因而也可用于美容美发。
[0003]现有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普遍采用冷凝的方式,通过汲取空气中的水分来生成纳米水离子;为保证在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下都能凝水,通常会使凝水部件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温度,凝水部件的温度和制冷组件的制冷量无法调节,相应的制冷组件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在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下,经常凝水过量,带来电能浪费,凝水过量时还需设计复杂的结构对凝水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对纳米水离子发生器进行智能控制,进一步降低能耗,同时无需处理过量的凝水,结构上更为简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包括制冷控制单元、高压放电模块和纳米水离子发生器;
[0007]所述纳米水离子发生器包括制冷组件、凝水组件和放电电极;
[0008]所述制冷组件与制冷控制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制冷控制单元控制凝水组件工作,所述高压放电模块与放电电极电性连接。
[0009]所述制冷控制单元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和单片机,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信号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均与单片机信号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制冷组件信号连接,所述电源电路与单片机电性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内置于制冷控制单元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外置于制冷控制单元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组件为半导体制冷组件。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电极为对置电极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放电电极为无对置电极结构。
[0015]进一步地,所述凝水组件采用凝水套结构。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制冷控制单元实时检测到当前环境的温湿度,并计算出合适的凝水温度,进而计算出所需的目标制冷量,同时制冷控制单元通过调节制冷组件的电流或电压来控制其功率,进而调节制冷量,从而达到目标值,同时,凝水组件则产生适量的凝水供放电电极电离生成纳米水离子,与传统技术相比,实现了对纳米
水离子发生器的智能控制,且无需使制冷组件和凝水组件一直以最大功率工作,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能耗,同时,无需处理过量的凝水,结构上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制冷控制单元、高压放电模块、纳米水离子发生器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制冷控制单元、制冷组件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为:
[0020]制冷控制单元1,温湿度传感器11,信号处理电路12,驱动电路13,电源电路14,单片机15,
[0021]高压放电模块2,
[0022]纳米水离子发生器3,制冷组件31,凝水组件32,放电电极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包括制冷控制单元1、高压放电模块2和纳米水离子发生器3。
[0025]制冷控制单元1包括温湿度传感器11、信号处理电路12、驱动电路13、电源电路14和单片机15,温湿度传感器11与信号处理电路12信号连接,信号处理电路12和驱动电路13均与单片机15信号连接,驱动电路13与制冷组件31信号连接,电源电路14与单片机 15电性连接,通过电源电路14供电。
[0026]温湿度传感器11即可以内置于制冷控制单元1内,也可以外置于制冷控制单元1上,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选择温湿度传感器 11内置于制冷控制单元1上的连接结构。
[0027]纳米水离子发生器3包括制冷组件31、凝水组件32和放电电极 33。
[0028]制冷组件31与制冷控制单元1信号连接,制冷控制单元1控制凝水组件32工作,高压放电模块2与放电电极33电性连接。
[0029]温湿度传感器11检测到当前环境的温湿度之后,将当前环境的温湿度信息传输至信号处理电路12,信号处理电路12接收温湿度传感器11的信号,并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单片机15,单片机15根据读取到的温湿度信号,计算当前温湿度环境下最佳的制冷温度和所需的制冷量,单片机15根据所分析计算出的信息,给出相应的信号至驱动电路13,驱动电路13根据单片机15的指令来对制冷组件31 的驱动功率进行调节,从而达到调节制冷量和制冷温度的目的,以保证在任何温湿度环境下都能产生适量的凝水,即能够根据环境状态对制冷组件31的状态进行自适应的调节。
[0030]高压放电模块2为放电电极33提供放电所需的高压,凝水组件 32产生适量的凝水供放电电极33电离生成纳米水离子,本技术实现了对纳米水离子发生器3的智能控制,且无需使制冷组件31和凝水组件32一直以最大功率工作,从而进一步节约了电能。
[003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13调节制冷组件31的驱动功率可以通过调节驱动电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调节驱动电流的方式来实现。
[0032]制冷组件31为半导体制冷组件31,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半导体制冷组件31是由半导体所组成的一种冷却装置,它的优点是没有滑动部件,应用在一些空间受到限制,可靠性要
求高,无制冷剂污染的场合;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帕尔贴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即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它是一种产生负热阻的制冷技术,其特点是无运动部件,可靠性也比较高。
[0033]放电电极33可以为对置电极结构,也可以为无对置电极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选择采用对置电极结构。
[0034]凝水组件32可以采用凝水套的结构,也可以借助放电电极33来实现凝水功能,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凝水组件32采用凝水套结构。
[003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温湿度传感器11检测到当前环境的温湿度之后,将当前环境的温湿度信息传输至信号处理电路12,信号处理电路12接收温湿度传感器11的信号,并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单片机15,单片机15根据读取到的温湿度信号,计算当前温湿度环境下最佳的制冷温度和所需的制冷量,单片机15根据所分析计算出的信息,给出相应的信号至驱动电路13,驱动电路13根据单片机 15的指令来对制冷组件31的驱动功率进行调节,从而达到调节制冷量和制冷温度的目的,以保证在任何温湿度环境下凝水组件32都能产生适量的凝水,即能够根据环境状态对制冷组件31的状态进行自适应的调节,从而实现了对纳米水离子发生器3的智能控制,高压放电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控制单元、高压放电模块和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所述纳米水离子发生器包括制冷组件、凝水组件和放电电极;所述制冷组件与制冷控制单元信号连接,所述制冷控制单元控制凝水组件工作,所述高压放电模块与放电电极电性连接;所述制冷控制单元包括温湿度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驱动电路、电源电路和单片机,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信号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和驱动电路均与单片机信号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制冷组件信号连接,所述电源电路与单片机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的纳米水离子发生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内置于制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顺罗冲涂彬兰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清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