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129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台灯,包括:灯头、底座和支撑杆,支撑杆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灯头和底座,灯头包括:框架,连接支撑杆,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灯罩,设置在框架的周侧、且与支撑件构成第一容置空间;散热件,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固定在框架上;光源组件,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连接在散热件远离框架的一端;出光件,固定在框架上、且一端连接光源组件,其中,出光件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出光件与光源组件连接,使得第一凹槽形成第二散热孔;光源组件、散热件、框架和支撑杆为一体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光源组件、散热件、框架和支撑杆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以及在灯头上设置散热孔,有利于光源组件的散热,延长其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台灯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台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台灯的发展,人们对台灯的功能、出光效果及样式等要求越来越高。通常来说,为了满足台灯的功能需求、灯光效果,需要增加LED灯珠的数量和相应的电子元件,但这也使得台灯的功率相应增加,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大量热量,但大部分的台灯并没有设置散热结构,容易影响到光源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和不足,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台灯,通过在灯头上设置散热件及散热孔的一体化散热结构,以实现光源组件的快速散热,延长台灯的使用寿命。
[0004]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台灯,包括:灯头、底座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灯头和所述底座,其中所述灯头包括:框架,连接所述支撑杆,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灯罩,包括第一透光罩和第二透光罩,所述第一透光罩和所述第二透光罩上分别封装有图案、且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周侧,其中所述灯罩与所述支撑杆构成第一容置空间;散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固定在所述框架上;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连接在所述散热件远离所述框架的一端,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件,固定在所述散热件上;出光罩,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件远离所述散热件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件从所述出光罩中出光;透光镜,设置在所述出光罩远离所述第一光源件的一端;第二光源件,套设在所述出光罩上,对应所述灯罩设置,其中所述灯罩为透光材质,所述第二光源件通过所述灯罩向外透光;出光件,远离所述支撑杆固定在所述框架上、且一端连接所述光源组件,所述透光镜设置在所述出光件内,其中,所述出光件的内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出光件与所述光源组件连接,使得所述多个第一凹槽形成多个第二散热孔;其中,所述光源组件、散热件、所述框架和支撑杆为一体式结构。
[0005]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台灯,包括:灯头、底座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灯头和所述底座,其中所述灯头包括:框架,连接所述支撑杆,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灯罩,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周侧、且与所述支撑杆构成第一容置空间;散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固定在所述框架上;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连接在所述散热件远离所述框架的一端;出光件,固定在所述框架上、且一端连接所述光源组件,其中,所述出光件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出光件与所述光源组件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凹槽形成第二散热孔;其中,所述光源组件、散热件、所述框架和支撑杆为一体式结构。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灯还包括连接所述光源组件的控制组件,其中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杆连接的一端内形成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控制组件分别设置在
所述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和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内;其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件,固定在所述散热件上;出光罩,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件远离所述散热件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件从所述出光罩中出光;透光镜,设置在所述出光罩远离所述第一光源件的一端、且设置在所述出光件内;第二光源件,套设在所述出光罩上,对应所述灯罩设置,其中所述灯罩为透光材质,所述第二光源件通过所述灯罩向外透光;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第二控制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板和所述第一光源件;第三控制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内、且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板和所述第二光源件。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灯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板和所述第三控制板的感测组件,所述感测组件包括:第一感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连接在所述第二控制板上,其中,所述出光件对应所述第一感测件设置有感测孔;第二感测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且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板。
[000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灯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且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板的充电口和外充口。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测件为红外感测器,其中所述感测孔为两个,所述红外感测器通过所述两个感测孔进行感测;所述第二感测件为接触式感测器。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件为cob光源件;所述第二光源件包括多个LED灯珠。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罩包括第一透光罩和第二透光罩,所述第一透光罩和所述第二透光罩上分别封装有图案,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周侧。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和防滑垫;所述台灯还包括电源线和外充线,所述电源线经过所述第二凹槽为所述台灯供电,所述外充线的一端经过所述第二凹槽连接所述外充口,所述外充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外接设备。
[0014]本技术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在灯头上设置散热件及散热孔的一体化散热结构,能够实现光源组件的快速散热,延长台灯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通过在灯头上设置两组不同光照方向的光源组件,可以增大光照范围以及增强出光效果进而保护用户的视力、增大光氛围感;再一方面,通过设置多个控制板分别控制多个光源组件,可以避免光源调节信号相互干扰,保证出光效果,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台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台灯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8]图3为图1所示的台灯的灯头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所示的台灯的灯头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1所示的台灯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1所示的台灯的外充线的一种举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台灯,其特征在于,包括:灯头(10)、底座(30)和支撑杆(20),所述支撑杆(20)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灯头(10)和所述底座(30),其中所述灯头(10)包括:框架(12),连接所述支撑杆(20),所述框架(12)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孔(51);灯罩(11),设置在所述框架(12)的周侧、且与所述支撑杆(20)构成第一容置空间(14);散热件(13),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4)内、且固定在所述框架(12)上;光源组件(15),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4)内、且连接在所述散热件(13)远离所述框架(12)的一端;出光件(18),固定在所述框架(12)上、且一端连接所述光源组件(15),其中,所述出光件(18)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181),所述出光件(18)与所述光源组件(15)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凹槽(181)形成第二散热孔(52);其中,所述光源组件(15)、散热件(13)、所述框架(12)和支撑杆(20)为一体式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台灯还包括连接所述光源组件(15)的控制组件(60),其中所述底座(30)与所述支撑杆(20)连接的一端内形成有第二容置空间(24);所述控制组件(60)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4)、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4)和所述支撑杆(20)的一端内;其中,所述光源组件(15)包括:第一光源件(151),固定在所述散热件(13)上;出光罩(153),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源件(151)远离所述散热件(13)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光源件(151)从所述出光罩(153)中出光;透光镜(154),设置在所述出光罩(153)远离所述第一光源件(151)的一端、且设置在所述出光件(18)内;第二光源件(152),套设在所述出光罩(153)上,对应所述灯罩(11)设置,其中所述灯罩(11)为透光材质,所述第二光源件(152)通过所述灯罩(11)向外透光;所述控制组件(60)包括:第一控制板(61),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4)内;第二控制板(62),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14)内、且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板(61)和所述第一光源件(151);第三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高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莱德利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