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钓鱿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0859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钓鱼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钓鱿鱼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钓杆,所述钓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钓线,所述钓线与鱼竿相连接,所述钓杆底端设置有钓钩,多组所述钓钩围绕钓杆呈环形分布,所述钓杆中上部设置有自发光组件,所述钓杆下半部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固定组件与缓冲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位于钓杆底端并且与钓钩相连接,所述缓冲组件位于钓杆内部并且与钓钩相连接。组件位于钓杆内部并且与钓钩相连接。组件位于钓杆内部并且与钓钩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钓鱿鱼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钓鱼设备
,具体是一种钓鱿鱼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鱿鱼,也称柔鱼、枪乌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鞘亚纲十腕总目管鱿目开眼亚目的动物。体圆锥形,体色苍白,有淡褐色斑,头大,前方生有触足10条,尾端的肉鳍呈三角形,常成群游弋于深约20米的海洋中。
[0003]在海钓时,人们通常使用鱼竿钓鱿鱼,但是现有的钓鱼设备在使用时,钓钩直接固定在钓杆底端,当鱿鱼要钩时,钓钩无法对鱿鱼产生的冲击力进行调整,易导致鱿鱼脱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鱿鱼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钓鱿鱼装置,包括钓杆,所述钓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钓线,所述钓线与鱼竿相连接,所述钓杆底端设置有钓钩,多组所述钓钩围绕钓杆呈环形分布,所述钓杆中上部设置有自发光组件,所述钓杆下半部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固定组件与缓冲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位于钓杆底端并且与钓钩相连接,所述缓冲组件位于钓杆内部并且与钓钩相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自发光组件包括有钓杆内部开设的发光腔,所述发光腔四周的钓杆侧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发光腔内固定安装有多组灯管,所述钓杆内部安装有电池,所述电池与灯管电性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有钓杆底壁向内开设的多组呈环形分布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环形内壁固定安装有与钓钩相互配合的挤压海绵。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有钓杆内部开设的与固定槽连通的控制腔,所述控制腔环形侧壁转动安装有多组分别位于固定槽正上方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表面固定安装有卷收盘,所述卷收盘表面收卷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远离卷收盘的一端与钓钩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表面固定安装有从动斜齿盘,所述钓杆底端转动安装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顶端延伸至控制腔内并且固定连接有主动斜齿盘,所述主动斜齿盘与从动斜齿盘啮合连接,所述旋转杆底端延伸出钓杆并且固定连接有控制盘。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腔内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转动杆转动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由控制腔、转动杆、卷收盘、连接线、从动斜齿盘、旋转杆、主动斜齿盘、控制盘组成的缓冲组件与钓钩相互配合,可以对钓钩进一步进行连接固定,可以有效减轻鱿鱼咬钩时产生的冲击力,解决了现有的钓鱼设备在使用时,钓钩直接固定在钓杆底端,当鱿鱼要钩时,钓钩无法对鱿鱼产生的冲击力进行
调整,易导致鱿鱼脱钩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一种钓鱿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的方法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一种钓鱿鱼装置中从动斜齿盘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钓杆1、钓线2、钓钩3、自发光组件4、发光腔41、灯管42、电池43、控制机构5、固定组件51、固定槽511、挤压海绵512、缓冲组件52、控制腔521、转动杆522、卷收盘523、连接线524、从动斜齿盘525、旋转杆526、主动斜齿盘527、控制盘528、固定环6。
具体实施方式
[001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8]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19]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钓鱿鱼装置的结构图,包括钓杆1,所述钓杆1顶端固定连接有钓线2,所述钓线2与鱼竿相连接,所述钓杆1底端设置有钓钩3,多组所述钓钩3围绕钓杆1呈环形分布,所述钓杆1中上部设置有自发光组件4,所述钓杆1下半部设置有控制机构5,所述控制机构5包括有固定组件51与缓冲组件52,所述固定组件51位于钓杆1底端并且与钓钩3相连接,所述缓冲组件52位于钓杆1内部并且与钓钩3相连接,在使用时,通过固定组件51将多组钓钩3固定在钓杆1底端,将钓杆1与钓钩3沉入水中进行垂钓,通过自发光组件4可以在钓杆1四周产生荧光,可以进一步吸引鱿鱼游至钓钩3附近,当鱿鱼咬钩时,所述固定组件51与钓钩3相互配合对鱿鱼进行初步的限制,当鱿鱼冲击力过大,使得固定组件51与钓钩3脱离时,所述缓冲组件52可以与钓钩3相互配合继续对鱿鱼进行限制,有效减轻鱿鱼挣扎时产生的冲击力,有效防止鱿鱼脱钩。
[0020]如图1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自发光组件4包括有钓杆1内部开设的发光腔41,所述发光腔41四周的钓杆1侧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发光腔41内固定安装有多组灯管42,所述钓杆1内部安装有电池43,所述电池43与灯管42电性连接,在使用时,通过电池43对灯管42进行通电进而发生荧光,可以有效的吸引鱿鱼。
[0021]如图1、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固定组件51包括有钓杆1底壁向内开设的多组呈环形分布的固定槽511,所述固定槽511环形内壁固定安装有与钓钩3相互配合的挤压海绵512,在使用时,将钓钩3的垂直部分插至固定槽511内,所述挤压海绵512的挤压力可以便捷的钓钩3进行挤压固定。
[0022]如图1、图2、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缓冲组件52包括有钓杆1内部开设的与固定槽511连通的控制腔521,所述控制腔521环形侧壁转动安装有多组
分别位于固定槽511正上方的转动杆522,所述转动杆522表面固定安装有卷收盘523,所述卷收盘523表面收卷有连接线524,所述连接线524远离卷收盘523的一端与钓钩3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522表面固定安装有从动斜齿盘525,所述钓杆1底端转动安装有旋转杆526,所述旋转杆526顶端延伸至控制腔521内并且固定连接有主动斜齿盘527,所述主动斜齿盘527与从动斜齿盘525啮合连接,所述旋转杆526底端延伸出钓杆1并且固定连接有控制盘528,在使用时,通过连接线524与卷收盘523相互配合可以对钓钩3进一步进行连接固定,当鱿鱼挣扎导致钓钩3与钓杆1分离时,通过连接线524不仅可以继续对钓钩3进行固定,而且可以有效减轻鱿鱼挣扎时的冲击力。控制盘528带动旋转杆526转动,通过主动斜齿盘527与从动斜齿盘525啮合传动带动转动杆522旋转继而对连接线524进行收卷。
[0023]如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控制腔521内通过支架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钓鱿鱼装置,包括钓杆,所述钓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钓线,所述钓线与鱼竿相连接,所述钓杆底端设置有钓钩,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钓钩围绕钓杆呈环形分布,所述钓杆中上部设置有自发光组件,所述钓杆下半部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固定组件与缓冲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位于钓杆底端并且与钓钩相连接,所述缓冲组件位于钓杆内部并且与钓钩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钓鱿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光组件包括有钓杆内部开设的发光腔,所述发光腔四周的钓杆侧壁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发光腔内固定安装有多组灯管,所述钓杆内部安装有电池,所述电池与灯管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钓鱿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有钓杆底壁向内开设的多组呈环形分布的固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国兆
申请(专利权)人:舟山市明翔远洋渔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