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965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4
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面板组件、后壳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之间的中间隔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第一侧的整合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背向所述整合电路板的第二侧的散热器,所述整合电路板上背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一组电子元器件、所述整合电路板上朝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二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一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小于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形成双层分别独立的风道,从而避免风道遮挡,优化散热效果、减少所需散热器数量。散热器数量。散热器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模块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充电站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其所需的电源模块的种类和数量也是越来越多。电源模块在工作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需要及时排出模块外,否则热量会损坏电源模块中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市场上大多数电源模块的散热结构方式为单层直通风形式,即在运行时,电源模块前端面板的风扇向模块内部强制吹风,将电子器件的热量往模块的尾部的散热孔吹走,直至将热风排出模块外。电源模块通常包括PFC电路板和DC/DC电路板。目前采用的单层直通风形式是在PFC电路板和DC/DC电路板上分别设置多个散热器,通过这些散热器将热量散出。然而,这样的单层直通风形式的缺陷在于,散热器分布在电路板四周,而其周围通常存在各种高度的电子元器件,因此容易遮挡风道,影响散热效果;并且所需散热器数量较多,器件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通过分层排布散热量不同的电子元器件并在分层隔板下方设置散热器,可以形成双层分别独立的直通风风道,从而避免风道遮挡,优化散热效果、减少所需散热器数量,降低器件成本。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面板组件和后壳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之间的中间隔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第一侧的整合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背向所述整合电路板的第二侧的散热器,所述整合电路板上背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一组电子元器件、所述整合电路板上朝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二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一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小于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一组电子元器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中,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和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中。
[0005]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中间隔板上设置多个供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穿过的缺口,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与所述散热器平行设置。
[0006]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包括电感器件、MOS器件和变压器。
[0007]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散热器为一个散热器,所述一个散热器固定在所述中间隔板上且相对所述第二壳体组件悬空。
[0008]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散热器为一个散热器,所述一个散热器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且与所述第二壳体组件贴合。
[0009]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散热器包括顶板、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多个散热鳞片和设置在所述顶板两侧的L型凸块;所述MOS器件位于所述顶板上,所述电感器件位于在所述散热鳞片两侧,所述变压器位于所述散热鳞片的至少一侧或两侧。
[0010]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L型凸块上设置多个螺孔,所述散热器通过多个螺钉和所述多个螺孔固定所述中间隔板上或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
[0011]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面板组件上的至少一个风扇,所述风扇转动形成的气流分别经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到达所述后壳组件。
[0012]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面板组件包括等距分布的三个风扇,所述后壳组件包括多个出风口。
[0013]在本技术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中,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为上壳体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为下壳体组件,所述后壳组件和所述下壳体组件一体成型。
[0014]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通过分层排布散热量不同的电子元器件并在分层隔板下方设置散热器,可以形成双层分别独立的直通风风道,从而避免风道遮挡,优化散热效果、减少所需散热器数量,降低器件成本。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组装示意图;
[0018]图3A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第一示意图;
[0019]图3B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第二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中间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A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整合电路板的第一侧视图;
[0022]图5B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整合电路板的第二侧视图;
[0023]图6A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第一侧视图;
[0024]图6B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第二侧视图;
[0025]图6C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第二侧视图;
[0026]图7A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整合电路板、中间隔板和散热器的组装结构的剖视图;
[0027]图7B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整合电路板、中间隔板和散热器的组装结构的第一侧视图;
[0028]图7C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整合电路板、中间隔板和散热器的组装结构的第二侧视图;
[0029]图8A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视图;
[0030]图8B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二视图;
[0031]图9A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再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视图;
[0032]图9B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再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二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4]本技术涉及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面板组件、后壳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之间的中间隔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第一侧的整合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背向所述整合电路板的第二侧的散热器,所述整合电路板上背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一组电子元器件、所述整合电路板上朝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二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一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小于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风道。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通过分层排布散热量不同的电子元器件并在分层隔板下方设置散热器,可以形成双层分别独立的直通风风道,从而避免风道遮挡,优化散热效果、减少所需散热器数量,降低器件成本。
[0035]图1是本技术的直通风电源模块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通风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面板组件和后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之间的中间隔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第一侧的整合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中间隔板的背向所述整合电路板的第二侧的散热器,所述整合电路板上背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一组电子元器件、所述整合电路板上朝向所述中间隔板的一侧设置第二组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一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小于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量;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一组电子元器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中,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和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隔板上设置多个供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穿过的缺口,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与所述散热器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电子元器件包括电感器件、MOS器件和变压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通风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一个散热器,所述一个散热器固定在所述中间隔板上且相对所述第二壳体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世贵覃继巧任祖德柏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