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玻混合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6773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织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玻混合织物,包括织物层和定型层;织物层包括沿织物纬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碳纤维纱线,单束碳纤维纱线的展开宽度为4~35mm;以及,织物层还包括沿织物经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玻璃纤维纱线;每束玻璃纤维纱线均包括连续交替分布于织物两侧的若干段,且每段对应一束碳纤维纱线;定型层至少覆盖于织物层一侧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碳玻混合织物,通过较现有技术更大丝束的碳纤维的使用,使得单束的碳纤维纱线在展纤后获得了更大的宽度,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且获得稳定的织物形式。获得稳定的织物形式。获得稳定的织物形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玻混合织物


[0001]本技术涉及织物
,尤其涉及一种碳玻混合织物。

技术介绍

[0002]市场上的叶片越来越大,主力叶型为大叶型,因此对于碳纤维的需求量会增加,而作为连接碳纤维材料和玻纤材料,并承担导流和防雷功能的碳玻混产品,未来的需求量是较大的。
[0003]鉴于上述需求,以成本和性能优化为目的,而研究开发新的碳玻混合织物形式,成为了本领域内持续进行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玻混合织物,通过大丝束碳纤维的使用,获得了成本的优化,且通过完善的织物形式而满足了所需的性能要求。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碳玻混合织物,包括织物层和定型层;
[0007]所述织物层包括沿织物纬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碳纤维纱线,单束所述碳纤维纱线的展开宽度为4~35mm;以及,所述织物层还包括沿织物经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玻璃纤维纱线;
[0008]每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均包括连续交替分布于织物两侧的若干段,且每段对应一束所述碳纤维纱线;
[0009]所述定型层至少覆盖于所述织物层一侧表面。
[0010]进一步地,各所述玻璃纤维纱线等间隔分布。
[0011]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纤维纱线包括等间隔分布的若干组,每组中至少包括两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相邻两组之间的间隔大于每组中相邻两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之间的间隔。
[0012]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相邻的两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之间设置有增强结构,所述增强结构包括至少一束碳纤维纱线,且作为增强结构的单束碳纤维纱线的展开宽度为1~3mm。
[0013]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相邻的两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之间设置有导流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结构为聚酯纤维纱线。
[0015]进一步地,各所述碳纤维纱线等间隔分布。
[0016]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纱线包括等间隔分布的若干组,每组中至少包括两束所述碳纤维纱线,相邻两组之间的间隔大于每组中相邻两束所述碳纤维纱线之间的间隔。
[0017]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相邻的两所述碳纤维纱线之间设置有的玻璃纤维纱线。
[0018]进一步地,所述玻璃纤维纱线的展开宽度为1~3mm。
[0019]通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20]本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碳玻混合织物,通过较现有技术中更大丝束的碳
纤维的使用,使得单束的碳纤维纱线在展纤后获得了更大的宽度,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且获得稳定的织物形式。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中的第一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碳玻混合织物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3为玻璃纤维纱线相对于碳纤维纱线加工到位的过程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中的第二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中的第三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含局部放大);
[0027]图6为本技术中的第四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中的第五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中的第六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
[0030]图9为本技术中的第七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技术中的第八种碳玻混合织物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 1、织物层;11、碳纤维纱线;12、玻璃纤维纱线;13、增强结构;14、导流结构;2、定型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5]实施例一
[0036]一种碳玻混合织物,包括织物层1和定型层2;织物层1包括沿织物纬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碳纤维纱线11,单束碳纤维纱线11的展开宽度为4~35mm;以及,织物层1还包括沿织物经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玻璃纤维纱线12,经向即为图中的箭头方向;每束玻璃纤维纱线12均包括连续交替分布于织物两侧的若干段,且每段对应一束碳纤维纱线11;定型层2至少覆盖于织物层1一侧表面。
[0037]本技术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碳玻混合织物,通过较现有技术中更大丝束的碳纤维的使用,使得单束的碳纤维纱线11在展纤后获得了更大的宽度,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如图1所示,图中的距离D1即为单束碳纤维纱线11的展开宽度,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进一步优选7~9mm宽度范围,该范围内可通过12K的碳纤维纱线11展纤获得。
[0038]为了保证织物的稳定性,定型层2可通过定型物质的固化而实现,当其仅仅分布于织物一侧表面时,可通过撒布树脂粉末,或者采用热熔纱等加热可熔物质,且通过加热定型的方式而获得定型层2;而除此之外,定型层2还可分布于织物的两侧,此种方式下可通过浸入液态树脂,或者在织物层1表面设置固态的加热可熔物质等形式,而后再通过加热定型实现,在上述方式中仅仅列举了部分获得定型层2的形式,而无论哪种形式,定型的物质均可能在加热过程中而进入到织物各纤维丝束的缝隙内,并不影响本技术技术目的的实现。
[0039]在对上述织物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玻璃纤维纱线12相对于碳纤维纱线11的分段分布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可将碳纤维纱线11按照间隔分为两组,如图3所示,当两组碳纤维纱线11在延伸方向上成V型字型分布时,玻璃纤维纱线12可从敞口端进入,而后交换两组碳纤维纱线11的分布位置,即可实现玻璃纤维纱线12的固定,以及获得新的敞口端供后一束玻璃纤维纱线12进入。
[0040]实施例二
[0041]如图1和2所示,展示了本技术中的一种优化方式,在该方式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各玻璃纤维纱线12等间隔分布,此种方式下,对于生产而言是极易实现的,在此种方式中,相邻两束玻璃纤维纱线12与同一束碳纤维纱线11对应的节段分布于织物两侧,从而产生如图1中A区域所示的结构形式,在该区域中,相邻的两束玻璃纤维纱线12交替出现在单束碳纤维纱线11的两侧,从而从整体织物而言,形成网格状的织物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玻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物层和定型层;所述织物层包括沿织物纬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碳纤维纱线,单束所述碳纤维纱线的展开宽度为4~35mm;以及,所述织物层还包括沿织物经向方向间隔并列设置的若干束玻璃纤维纱线;每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均包括连续交替分布于织物两侧的若干段,且每段对应一束所述碳纤维纱线;所述定型层至少覆盖于所述织物层一侧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玻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玻璃纤维纱线等间隔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玻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纱线包括等间隔分布的若干组,每组中至少包括两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相邻两组之间的间隔大于每组中相邻两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之间的间隔。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碳玻混合织物,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相邻的两束所述玻璃纤维纱线之间设置有增强结构,所述增强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昆伦季小强巢钦丁天龚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