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6595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28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涉及散热的技术领域。散热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壳体具有容纳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的容纳空间。容纳腔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和至少两个蒸发器。冷凝器与至少两个蒸发器连通。至少两个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第一蒸发器用于与第一发热部件换热。第二蒸发器用于与第二发热部件换热。在使用状态下,蒸发器可以位于发热部件的上方,冷凝器可以位于蒸发器的上方。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务器。务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散热的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散发较大的热量。为了避免温度过高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0003]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之间散热不均匀,影响了电子设备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和服务器,用于提高电子设备的不同发热部件之间的散热均匀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散热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壳体具有容纳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和至少两个蒸发器。冷凝器与至少两个蒸发器连通,且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冷凝器用于将从冷凝器入口输入的汽态工质冷凝为液态工质,液态工质从冷凝器出口输出。任一个蒸发器内具有容纳液态工质的蒸发腔室,且任一个蒸发器具有蒸发器入口和蒸发器出口。每个蒸发腔室通过蒸发器出口与冷凝器入口相连通,每个蒸发腔室通过蒸发器入口与冷凝器出口相连通。其中,至少两个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第一蒸发器用于与第一发热部件换热,第二蒸发器用于与第二发热部件换热。
[0007]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设置散热装置和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均位于容纳空间内,使得发热部件能够将热量传递至散热装置。并且,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使得散热装置能够通过容纳空间内流动的气体向外散发热量,也即是使得散热装置能够实现对于发热部件的散热。
[0008]可以理解地,蒸发腔室内的工质受热后能够汽化蒸发,汽态工质经由蒸发器出口和冷凝器入口,流入到冷凝器内,被冷凝器冷凝后变为液态工质,经由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入口,流回到蒸发腔室内。也即是,工质能够在至少两个蒸发器和一个冷凝器之间循环相变,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同一个冷凝器,并经由同一个冷凝器向外散发。
[0009]可以理解地,容纳空间沿第一方向延伸,使得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够沿第一方向流动。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使得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位于容纳空间内的不同位置。
[0010]设置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第一蒸发器用于与第一发热部件换热,第二蒸发器用于与第二发热部件换热。这样一来,使得第一个发热部件散发的热量和第二个发热部件散发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同一个
冷凝器,并通过同一个冷凝器向外散发。也即是,位于容纳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发热部件,能够通过同一个散热装置进行散热,
[0011]如此设置,减小了位于容纳空间上游发热部件,对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散热的影响,提高散热装置对于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的散热量,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均匀性,降低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的温度,提高位于容纳空间下游的发热部件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
[0012]并且,多个发热部件中,位于容纳空间最下游的发热部件的散热量,为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故而,设置位于容纳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发热部件,通过同一个散热装置进行散热,来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均匀性,能够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量中的最小值,改善温度级联现象,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
[0013]此外,通过工质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循环的方式,来实现热量的传递,能够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提高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位于第一发热部件的上方。和/或,第二蒸发器位于第二发热部件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第一蒸发器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发热部件的上方,和/或,第二蒸发器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二发热部件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至少两个蒸发器能够分别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换热,并且使得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发热部件的方向流动,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并且,在使用状态下,蒸发器沿重力方向位于发热部件的上方,能够提高容纳空间的空间利用率,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增大蒸发器与发热部件的换热面积,提高蒸发器和发热部件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散热装置对于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位于蒸发器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冷凝器沿重力方向位于蒸发器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冷凝器冷凝后的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蒸发腔室内,提高了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包括冷凝结构和第一容纳结构。冷凝结构内具有多个冷凝通道。第一容纳结构内具有混合腔室,多个冷凝通道与混合腔室相连通。冷凝器入口与多个冷凝通道相连通,冷凝器出口开设在第一容纳结构上,且与混合腔室相连通。如此设置,使得汽态工质能够经由冷凝器入口,输入至多个冷凝通道内,并在多个冷凝通道内冷凝液化。多个冷凝通道内冷凝后的液态工质能够流入到混合腔室内,并在混合腔室内混合,之后再经由冷凝器出口和蒸发器入口流入到蒸发腔室内。这样一来,提高了流入到蒸发腔室内的工质的温度一致性,从而提高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一致性,提高多个发热部件的散热均匀性,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提高散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结构相对于冷凝结构更靠近蒸发器。由于第一容纳结构内具有混合腔室,蒸发器内具有蒸发腔室,如此设置,能够缩短混合腔室与蒸发腔室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液态工质从混合腔室流动至蒸发腔室时的流动路径,减小了在液态工质流动过程中造成的冷量损失,提高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凝结构位于第一容纳结构的上方。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状态下,冷凝结构沿重力方向位于第一容纳结构的上方。如此设置,使得多个冷凝通道内的液态工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至第一容纳结构的混合腔室内,提高了液态工质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也即是提高了散热装置对于至少两个发热部件的散热效率。此外,还无需设置驱动装置等驱动工质流动,简化了散热装置的结构,一方面减小了散热装置的体积,利于散热装置的小型化,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散热装置的成本。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散热装置;所述壳体具有容纳所述至少两个发热部件以及所述散热装置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气体能沿第一方向流动;所述至少两个发热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散热装置包括冷凝器和至少两个蒸发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至少两个蒸发器连通,且所述冷凝器具有冷凝器入口和冷凝器出口;所述冷凝器用于将从所述冷凝器入口输入的汽态工质冷凝为液态工质,所述液态工质从所述冷凝器出口输出;任一个所述蒸发器内具有容纳所述液态工质的蒸发腔室,且任一个所述蒸发器具有蒸发器入口和蒸发器出口;每个所述蒸发腔室通过所述蒸发器出口与所述冷凝器入口相连通,每个所述蒸发腔室通过所述蒸发器入口与所述冷凝器出口相连通;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至少两个发热部件包括第一发热部件和第二发热部件;所述第一蒸发器用于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换热,所述第二蒸发器用于与所述第二发热部件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一发热部件的上方;和/或,所述第二蒸发器位于所述第二发热部件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结构和第一容纳结构;所述冷凝结构内具有多个冷凝通道;所述第一容纳结构内具有混合腔室,所述多个冷凝通道与所述混合腔室相连通;所述冷凝器入口与所述多个冷凝通道相连通,所述冷凝器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宝生孙永富
申请(专利权)人: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