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650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包括内井道与外井道,所述内井道的顶部安装有井口,所述外井道的外侧设置有砾石分解填料,所述内井道的内部安装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两端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输送泵与第二输送泵,所述内井道的内壁安装有检测箱,所述内井道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安装有第一循环泵与第二循环泵。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联合使用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强化生物修复、化学氧化等多种技术进行修复,为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加快苯的生物降解从而实现修复目的,地下水在井道的位置形成三维环流模式进行原位修复,便于对井道内外水体进行检测。便于对井道内外水体进行检测。便于对井道内外水体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水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 井道生物降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循环井技术是使地下水形成三维环流模式而进行原位修复的技 术。该技术可联合使用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强化生物修复、 化学氧化等多种技术,有效修复各种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 具有修复效率高、修复周期短、二次污染易于控制且成本低的优势, 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0003]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在自然条件下,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机 无害物质的过程。由于地下水营养条件普遍较差且氧含量低,整体 氧化还原条件较差,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自然衰减速度较低,因 此,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往往需要采用生物刺激来提高修复效率。如 通过提供营养物质、电子受体、氧气等,加速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 过程,达到快速修复的目的。
[0004]当前,循环井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耦合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 问题。首先,由于井体结构位于地下,不能很方便快速的对原位生 物修复过程进行调节控制,影响修复效率;其次,不能对水质进行 快速监测,难以实时掌握修复进程、并根据水质动态调整修复工艺。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 道生物降解结构,联合使用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强化生物 修复、化学氧化等多种技术进行修复,为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氧 气和营养物质,加快苯的生物降解从而实现修复目的,地下水在井 道的位置形成三维环流模式进行原位修复,便于对井道内外水体进 行检测,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水修复 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包括内井道与外井道,所述内井道的顶 部安装有井口,所述外井道的外侧设置有砾石分解填料,所述内井 道的内部安装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两端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 输送泵与第二输送泵,所述内井道的内壁安装有检测箱,所述内井 道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安装有第一循环泵与第二循环泵。
[0009]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井道的顶部位置安装 有氧气箱与营养物质箱,所述氧气箱与第一输送泵之间连接有第一 输送管,所述营养物质箱与第二输送泵之间连接有第二输送管,所 述第一输送泵的外侧连接有氧气管,所述第二输送泵的外侧连接有 营养物质管。
[0010]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检测箱的外侧固定连接 有防水密封外罩,所述检测箱的一端连接有井内水体检测机构,所 述检测箱的另一端连接有井外水体检测机构,所述检测箱与井内水 体检测机构、井外水体检测机构之间均连接有连接接头,所述检测 箱的内部设置有内置天线,所述检测箱无线连接有控制座,所述检 测箱与控制座之间连接有无线传输器,所述控制座上设置有显示器 与控制器。
[0011]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井道的底部定位安装 有密封底帽,所述第一循环泵上贯通有第一循环管,所述第二循环 泵上贯通有第二循环管,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过 滤网,所述第二循环泵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
[0012]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井道与外井道之间通 过钻探一体成型,所述内井道与井口之间进行安装,所述内井道的 内部通过安装机构对第一输送泵与第二输送泵之间进行安装,所述 内井道与检测箱之间定位安装,所述内井道与第一循环泵、第二循 环泵之间进行固定。
[0013]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氧气箱与第一输送泵之 间通过第一输送管贯通连接,所述营养物质箱与第二输送泵之间通 过第二输送管贯通连接,所述第一输送泵与氧气管之间贯通连接, 所述第二输送泵与营养物质管之间贯通连接。
[0014]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检测箱与防水密封外罩 之间密封安装,所述检测箱的外侧通过连接接头与井内水体检测机 构、井外水体检测机构之间进行连接,所述检测箱通过无线传输器 与控制座之间无线连接,控制座与控制器、显示器之间连接。
[0015]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井道与密封底帽之间 进行安装,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内部与第一过滤网之间定位安装,所 述第二循环泵的内部与第二过滤网之间定位安装,所述第一循环泵 与第一循环管之间贯通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与第二循环管之间贯 通连接。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 物降解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 物降解结构,联合使用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强化生物修复、 化学氧化等多种技术进行修复,为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和营 养物质,加快苯的生物降解从而实现修复目的,地下水在井道的位 置形成三维环流模式进行原位修复,有效修复各种挥发性和半挥发 性有机污染,具有修复效率高、修复周期短、二次污染易于控制且 成本低的优势,便于对井道内外水体进行检测,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采用生物刺激来提高修复效率,如通过提供营养物质、电子受体、 氧气等,加速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达到快速修复的目的,整 个机构为地下水修复循环井,设有多组循环泵,能够加快地下水循 环的速度,井管材料采用PVC材质,滤料采用石英砂,固封材料为 膨润土和水泥,输送泵系统和营养液配给系统通过输配管网进行连 接,设置氧气箱与营养物质箱,并通过氧气管与营养物质管将氧气 与营养物质输送到分解填料层的位置,提高注入气效率和修复效率, 为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加快苯的生物降解从而 实现修复目的,采用的技术是生物氧化技术,因此在整个运行过程 中需要添加微生物所需要营养物质以及氧气来促进微生物降解地下 水中的污染物,且内部设置有第一循环泵与第二循环泵,加快水体 流通的速度,更好的进行循环修复,提高工作效率,内部安装检测 箱,通过防水密封外罩进行防水操作,井内水体检测机构对内部的 水体修复情况进行检
测,井外水体检测机构对外部水体修复进行检 测,可以对水体的PH值等水质情况进行检测,并传输到显示器进行 显示,方便进行控制,整个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结 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的整体 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中循环 泵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中砾石 分解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中营养 物质箱与氧气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中检测 箱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内井道;2、第二输送管;3、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包括内井道(1)与外井道(7),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井道(1)的顶部安装有井口(4),所述外井道(7)的外侧设置有砾石分解填料(8),所述内井道(1)的内部安装有安装机构(11),所述安装机构(11)两端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输送泵(9)与第二输送泵(17),所述内井道(1)的内壁安装有检测箱(15),所述内井道(1)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安装有第一循环泵(12)与第二循环泵(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井道(1)的顶部位置安装有氧气箱(5)与营养物质箱(3),所述氧气箱(5)与第一输送泵(9)之间连接有第一输送管(6),所述营养物质箱(3)与第二输送泵(17)之间连接有第二输送管(2),所述第一输送泵(9)的外侧连接有氧气管(10),所述第二输送泵(17)的外侧连接有营养物质管(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箱(15)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水密封外罩(23),所述检测箱(15)的一端连接有井内水体检测机构(22),所述检测箱(15)的另一端连接有井外水体检测机构(25),所述检测箱(15)与井内水体检测机构(22)、井外水体检测机构(25)之间均连接有连接接头(24),所述检测箱(15)的内部设置有内置天线(26),所述检测箱(15)无线连接有控制座(29),所述检测箱(15)与控制座(29)之间连接有无线传输器(27),所述控制座(29)上设置有显示器(28)与控制器(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修复用循环井道生物降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井道(1)的底部定位安装有密封底帽(13),所述第一循环泵(12)上贯通有第一循环管(18),所述第二循环泵(14)上贯通有第二循环管(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松强陈闽南庹刚胡晋炜葛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坔清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