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5869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车用充电装置,包括外壳、垫圈、扣持件以及缆线。外壳具有内壁与位在内壁上的至少一卡槽。垫圈与扣持件分别配置于内壁。扣持件具有至少一弹性卡勾。缆线穿设于外壳、垫圈与扣持件,其中扣持件通过弹性卡勾扣持于卡槽而附于内壁,并迫紧垫圈而密封内壁与缆线之间的空间。缆线之间的空间。缆线之间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充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充电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车用充电装置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动车可透过转接头连接至使用者家中的市电电源(市电插座)进行充电或透过电动车制造商设置的商用充电站充电。电力公司会输送电力至商用充电站的交流电设备,再经过充电桩之充电器对电动车进行充电。
[0003]当进行充电时,使用者必须小心地使用充电转接器。充电转接器通常需于室外用。一旦水气或灰尘进入到充电转接头,在使用者将充电转接器连接至相组配的电连接器或转接器以传送电力时,或将充电转接器至相组配的电连接器或转接器拔除以中断电力传输时,皆可能遭受电击。
[0004]为了避免水气或灰尘在充电转接器不使用时不进入其内,现有充电转接器一般会配置有壳盖或盖板,以选择性覆盖或曝露出电性接点,进而达到相当程度的防水、防尘。然而,这类传统的技术却存有诸多缺点以及不便之处。举例来说,当充电转接器不使用时,使用者也不一定具有将壳盖或盖板再盖回充电转接器的开口的习惯。在此情形下,充电转接器的电性接点曝露于周遭环境下,容易使电性接点腐蚀。
[0005]再者,使用者也可能偶发性误触充电转接头的电性接点而遭受电击。又,当使用者忘记将壳盖或盖板再盖回充电转接器的开口,且水气或灰尘亦已进入充电转接器,则使用者可能于将充电转接器连接至相组配的电连接器或转接器而传送电力时,或将充电转接器至相组配的电连接器或转接器拔除以中断电力传输时,遭受电击。
[0006]此外,现有充电装置也存在尝试通过螺丝锁附及防水垫圈等手段来达到前述目的,但其仍存在构件过多以及结构复杂等问题。
[0007]有鉴于此,如何以简单结构便能让充电装置达到所需的防水、防尘效果,便是本
的相关人员所需思考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充电装置,其借由防护组件与外壳的相互搭配,而达到多重防水、防尘效果。
[0009]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充电装置,包括外壳、垫圈、扣持件以及缆线。外壳具有内壁与位在内壁上的至少一卡槽。垫圈与扣持件分别配置于内壁。扣持件具有至少一弹性卡勾。缆线穿设于外壳、垫圈与扣持件,其中扣持件通过弹性卡勾扣持于卡槽而附于内壁,并迫紧垫圈而密封内壁与缆线之间的空间。
[0010]本专利技术的车用充电装置,包括外壳、缆线、第一防护组件以及第二防护组件。外壳具有内壁、尾端与位于内壁的至少一卡槽。缆线由尾端穿入外壳。第一防护组件套接于缆线且扣持于卡槽以密封内壁与缆线之间的空间。第二防护组件套接于缆线,组装于外壳的尾端,且局部穿入外壳而抵接于第一防护组件。
[0011]基于上述,车用充电装置通过垫圈与扣持件所形成的第一防护组件与外壳的相互搭配,以在扣持件与外壳内壁的卡槽相互扣接的同时即能迫紧垫圈于外壳的内壁上,进而使垫圈得以将缆线与内壁之间的空间予以密封,而达到第一重防护(防水、防尘)效果。再者,车用充电装置还包括组装在外壳尾端的第二防护组件,且第二防护组件在其组装过程中会局部伸入外壳内,并抵紧已附于内壁的第一防护组件,进而形成第二重防护(防水、防尘)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用充电装置的示意图。
[0013]图2是图1的车用充电装置的爆炸图。
[0014]图3是图2的外壳的局部示意图。
[0015]图4是图1的车用充电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16]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6是图1的车用充电装置的随附工具示意图。
[0018]图7是图1的车用充电装置的局部构件示意图。
[0019]图8绘示图1的车用充电装置于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0020]符号说明100:车用充电装置、110:外壳、111:内壁、111a、111b:环形壁、111c:段差壁、112:卡槽、120:扣持件、121:弹性卡勾、121a:弹臂、121b:卡勾部、122:底环、122a:颈缩凹口、123:侧环、130:垫圈、140:缆线、150:环状束爪、160:束管、170:后盖、180:电连接器、200:随附工具、210:顶推部、C1:延伸轴向、d1:厚度、E1:头端、E2:尾端、L1:第一防护组件、L2:第二防护组件、θ1、θ2:楔形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用充电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车用充电装置的爆炸图,在此仅绘示与本实施例之相关构件。图3是图2的外壳的局部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车用充电装置100包括外壳110、缆线140、第一防护组件L1、第二防护组件L2以及电连接器180。外壳110具有内壁111、彼此相对的头端E1与尾端E2,以及位于内壁111的卡槽112。缆线140由尾端E2穿入外壳110,并与设置在头端E1的电连接器180电性连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绘示车用充电装置100于握柄结构的部分,其中缆线140远离外壳110而未绘示的一端实质上连接至充电电源,使用者手持所述握柄结构,以使电连接器180得以对接至电动车(或电动载具)以进行充电动作。
[0022]图4是图1的车用充电装置的局部剖视图。请同时参考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组件L1是套接于缆线140且扣持于卡槽112以密封内壁111与缆线140之间的空间。第二防护组件L2则是套接于缆线140且组装于外壳110的尾端E2,且第二防护组件L2的局部会穿入外壳110而抵接于第一防护组件L1。
[0023]详细来说,如图2所示,第一防护组件L1包括垫圈130以及扣持件120,其中垫圈130具有弹性且例如是以橡胶制成。垫圈130配置于内壁110且套设于缆线140。扣持件120套设于缆线140且位于尾端E2。扣持件120具有弹性卡勾121,且扣持件120通过弹性卡勾121扣持
于卡槽112而附于内壁111并迫紧(抵压使其变形而达到密封效果)垫圈130。如图3所示,内壁111具有阶梯结构,以让扣持于内壁111的扣持件120得以施力于垫圈130,以使垫圈130抵紧阶梯结构,且所述扣持件120对垫圈130的施力方向平行于缆线140的延伸轴向C1。
[0024]进一步地说,上述阶梯结构包括不同内径的两个环形壁111a、111b,以及邻接在这两个环形壁111a、111b之间的段差壁111c,其中扣持件120、垫圈130与卡槽112是位于内径较大的环形壁111b上,完成扣持的扣持件120得以推抵垫圈130的环形本体以抵紧于段差壁111c。在此,扣持件120还包括底环122与侧环123,其中侧环123从底环122延伸并抵紧垫圈130,弹性卡勾121位于底环122的缺口处,其弹臂121a从底环122延伸至且悬置于侧环123,而弹性卡勾121的卡勾部121b位于弹臂121a的自由端且实质远离底环122。
[0025]如图4所示,垫圈130还具有位在内、外表面上的多个环形凸起131、132,垫圈130受扣持件120迫紧而变形,以使位于外表面的环形凸起1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具有内壁与位在所述内壁上的至少一卡槽;垫圈,配置于所述内壁;扣持件,配置于所述内壁,所述扣持件具有至少一弹性卡勾;以及缆线,穿设于所述外壳、所述垫圈与所述扣持件,其中所述扣持件通过所述弹性卡勾扣持于所述卡槽而附于所述内壁,并迫紧所述垫圈而密封所述内壁与所述缆线之间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与所述扣持件位于所述外壳的尾端,而所述车用充电装置还包括电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头端且电性连接所述缆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具有阶梯结构,扣持于所述内壁的所述扣持件施力于所述垫圈,以使所述垫圈抵紧所述阶梯结构,所述施力方向平行于所述缆线的延伸轴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结构包括不同内径的两个环形壁,以及邻接在所述两个环形壁之间的段差壁,所述扣持件与所述垫圈位于内径较大的环形壁上,所述扣持件推抵所述垫圈的环形体以抵紧于所述段差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还具有位在内、外表面上的多个环形凸起,所述垫圈受所述扣持件迫紧而变形,以使位于所述外表面的各所述环形凸起抵紧于所述环形壁,而使位于所述内表面的各所述环形凸起抵紧于所述缆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表面的各所述环形凸起沿所述缆线的延伸轴向呈间隔分布,位于所述内表面的各所述环形凸起沿所述缆线的延伸轴向呈间隔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包括:底环;以及侧环,从所述底环延伸并抵紧所述垫圈,所述弹性卡勾的弹臂从所述底环延伸至且悬置于所述侧环,所述弹性卡勾的卡勾部位于所述弹臂的自由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环具有一对颈缩凹口,邻接于所述弹臂的相对两侧。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具有位于所述内壁上的至少一释放槽,所述弹臂与所述释放槽之间存在一间隙,所述间隙朝向所述卡槽呈渐缩,治具适于伸入所述间隙以抵压且变形所述弹臂,而使所述卡勾部退出所述卡槽。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具有多个弹性卡勾,相对于所述缆线的延伸轴向呈对称。11.一种车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具有内壁、尾端与位于所述内壁的至少一卡槽;缆线,由所述尾端穿入所述外壳;第一防护组件,套接于所述缆线且扣持于所述卡槽以密封所述内壁与所述缆线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二防护组件,套接于所述缆线,组装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尾端,且局部穿入所述外壳而抵接于所述第一防护组件。
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宇丰黄圣翔
申请(专利权)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