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543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0
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借由电脉冲将利用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7,8)而成的复合材1分离,所述电脉冲分解方法包括:凸部形成工序S1,在多个导体中的至少一个导体(7)的配置复合材1的一侧的特定的部位形成凸部10;及,分离工序S2,借由使电极(正极电极12、负极电极14)抵接于多个导体各者的表面,对电极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绝缘部件9,将复合材1中的多个导体(7,8)分离。由此,可以利用简单的方法产生绝缘破坏,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作用于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中,从而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将多个导体从复合材中分离。分离。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使用粘接剂将构成汽车车身的多个导体零件间接合或结合的车身组装方法正在普及。由于此方法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因此显示出在国内外渗透的迹象。另一方面,也有将废车的车身解体为多个构成部分,将可能的部分再利用的动向。对于构成部分中利用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而成的复合材,有时会应用借由施加电脉冲来破坏粘接剂而将多个导体分离的电脉冲分解方法。更广泛地说,也有关于改善借由电脉冲来分解对象物的方法的提案,所述对象物是结合或接合绝缘体与导体而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先前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

694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7]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结合或接合绝缘体与导体而成的对象物的表面的离有距离的位置抵接多个电极,对电极间施加电压而将对象物分解为绝缘体与导体。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没有对由于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所集中的空间上的位置进行研究。为了使电场的集中发生在期望的位置上从而破坏绝缘部件,需要应用细线来施加电压,但是在使细线与导体接触的部位的选择上存在困难。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复合材、复合材分解方法,可以利用简单的方法产生绝缘破坏,使由于绝缘破坏及其伴随产生的放电而产生的冲击波、热、材料气化膨胀等(以下,冲击波等)作用于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中,从而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将多个导体从复合材中分离。
[000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0](1)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借由电脉冲将利用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第二导体8)而成的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分离,所述电脉冲分解方法包括:凸部形成工序(例如,后述的凸部形成工序S1),在前述多个导体中的至少一个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的配置前述绝缘部件的一侧的特定的部位形成凸部(例如,后述的凸部10);及,分离工序(例如,后述的分离工序S2),借由使电极(例如,后述的正极电极12、负极电极14)抵接于前述多个导体各者的表面,对前述电极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复合材中的前述多个导体分离。
[0011](2)一种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利用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接合或结合特定的第一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与第二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二导体
8)而成,并借由电脉冲来分离,所述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具有:凸部(例如,后述的凸部10),形成在前述第一导体或前述第二导体中的至少一者(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上,朝向另一者(例如,后述的第二导体8)突出;及,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涂布在包含形成前述凸部的部位的区域中,将前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
[0012](3)一种复合材分解方法,包括:复合材形成工序(例如,后述的复合材形成工序S81),在具有特定的凸部(例如,后述的凸部10)的第一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一导体7)上涂布绝缘部件(例如,后述的绝缘部件9),利用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第一导体与位于前述凸部的突出端侧的第二导体(例如,后述的第二导体8)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材(例如,后述的复合材1);及,分离工序(例如,后述的分离工序S82),借由对前述第一导体与前述第二导体之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第一导体与前述第二导体分离。
[0013](4)根据上述(1)的电脉冲分解方法,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0014](5)根据上述(2)的复合材,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0015](6)根据上述(3)的复合材分解方法,其中,前述凸部的高度为前述绝缘部件的厚度尺寸的四分之三以上。
[0016](7)根据上述(4)的电脉冲分解方法,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0017](8)根据上述(5)的复合材,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0018](9)根据上述(6)的复合材分解方法,其中,在前述前述多个导体中的另一导体上形成绝缘性的膜,前述凸部与前述膜接触。
[0019](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0]在(1)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在凸部形成工序中所形成的凸部跟与该凸部接近并相对向的导体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的作用发生在绝缘部件中,来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0021]在(2)的复合材中,在凸部的前端跟与该前端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一导体或前述第二导体之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不会逃逸到绝缘部件的周围,可以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0022]在(3)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在复合材形成工序中,预先在具有凸部的第一导体上涂布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使第一导体与位于凸部的突出端侧的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材。因此,当在分离工序中,对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施加了电脉冲时,在第一导体的凸部跟与该凸部接近并相对向的第二导体间容易发生绝缘破坏。由此,可以借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0023]在(4)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凸部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借由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的作用发生在绝缘部件中,将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因此可以容易地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0024]在(5)的复合材中,凸部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
由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0025]在(6)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凸部的高度合适,在施加电脉冲时容易发生绝缘破坏,可以借由使因绝缘破坏的电流而产生的冲击波等的作用发生在绝缘部件中,来有效地破坏绝缘部件,从而将构成复合材的多个导体分离。
[0026]在(7)的电脉冲分解方法中,由于凸部与膜接触,用于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的厚度的机制、与用于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而有效地进行绝缘部件的破坏的机制变得相同,从而实现了简化。
[0027]在(8)的复合材中,由于凸部与膜接触,用于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的厚度的机制、与用于切实地引起绝缘破坏而有效地进行绝缘部件的破坏的机制变得相同,从而实现了简化。
[0028]在(9)的复合材分解方法中,由于凸部与膜接触,用于管理作为粘接剂发挥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脉冲分解方法,借由电脉冲将利用绝缘部件接合或结合多个导体而成的复合材分离,所述电脉冲分解方法包括:凸部形成工序,在前述多个导体中的至少一个导体的配置前述绝缘部件的一侧的特定的部位形成凸部;及,分离工序,借由使电极抵接于前述多个导体各者的表面,对前述电极间施加电脉冲,来破坏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复合材中的前述多个导体分离。2.一种复合材,利用绝缘部件接合或结合特定的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而成,并借由电脉冲来分离,所述复合材具有:凸部,形成在前述第一导体或前述第二导体中的至少一者上,朝向另一者突出;及,绝缘部件,涂布在包含形成前述凸部的部位的区域中,将前述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3.一种复合材分解方法,包括:复合材形成工序,在具有特定的凸部的第一导体上涂布绝缘部件,利用前述绝缘部件将前述第一导体与位于前述凸部的突出端侧的第二导体接合或结合,而形成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山哲史岸本直辉所千晴林秀原小板丈敏近藤正隆浪平隆男
申请(专利权)人:学校法人早稻田大学国立大学法人熊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